-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带火了故宫文物修复师这一群体,如今,公众可以亲自去故宫看他们如何修文物。
昨天是“2018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故宫文物医院首次试行开放,首批40名观众走进了故宫文物医院。
公众看到了修复师如何修复唐卡、青铜器、书画,也看到了体积庞大的文物CT机等先进文物修复设备。故宫希望借助文物修复过程的开放,联结古老文化和现代生活。
有200名文物保护专家汇集
故宫文物医院成立于2016年12月29日,位于故宫西侧城墙下、内金水河畔,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按照功能分为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文物保护修复辅助业务三部分。
文物医院经过3年筹建和一年多试运行,各项工作基本就绪,也接待了很多文物博物馆界专业人士和重要外宾。文物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让公众了解文物修复过程,同时不影响文物修复师的工作,决定在控制时间和人数的前提下向公众开放文物医院。
文物医院汇集了200名文物保护专家,拥有“古陶瓷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希腊文物激光技术联合实验室”“同步辐射与文物保护联合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在采用传统工艺保养修复文物的同时,故宫文物医院也配备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文物“诊疗”设备,如文物专用CT机、显微观察设备、材料分析设备、无损探伤设备等。
“故宫文物医院是目前世界技术力量最强、专业设备最多、修复人员最多的博物馆文物修复机构,希望能将故宫186万件文物以更好的面貌呈现给观众。”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
讲解员志愿者以教师和硕博生为主
昨天,首批故宫文物医院志愿者正式上岗。25名志愿者从871份简历中遴选而出,中青年女性居多,以教师、高校硕博士为主,还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主持人等职业。他们接受过文物修复专家的岗前培训,向观众介绍文物医院和文物修复知识。
单霁翔表示,通过开放文物医院,希望能够让观众了解到文物修复不仅依靠传统工艺和经验,也离不开现代科技。“故宫文物医院的开放将实现故宫的一个理念,即公众应该获得对文物修复过程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这是将古老文化和现代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
据悉,故宫博物院将根据此次试行效果,尽快发布预约开放方案,在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及门票预售网站公布。
■ 讲述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将为故宫每一件文物建“病历”
文物医院建立后,故宫文物修复流程经历了一场转变。
单霁翔告诉记者,传统文物修复程序,是由保管或使用部门将需要修复保养的文物送到文保科技部,文保科技部主任判断后,送到最权威的修复人员手里,凭经验来修。
“今天我们改了。”单霁翔说,如今每一件文物在修复之前都要先送到文物医院,进行分析、检测、探伤,彻查文物病历和健康状况,得出诊断报告,确定修复方案,才能交到修复师手里。
未来,故宫的每一件文物都将在文物医院建立电子病历。病历记录着文物曾经的病害状况、修复过程,还能看到文物在什么时间地点展出过,当时的温度、湿度如何。当其再进入文物医院接受保养和修复时,修复人员首先能看到这件文物过去经历过什么。“这是一个科学修复的态度,所以我们建立了人类第一个文物医院。”单霁翔说。
让单霁翔颇为自豪的是,故宫文物医院已经是全世界技术力量最强、专业设备最多、修复人员最多的博物馆文物修复机构。“我去过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这些世界级大博物馆的文物修复部门,他们也只有三四十名文物修复师,而故宫文物医院有200名医生。需要这么多人,就是因为我们要为文物做科学诊断检测。”
单霁翔希望全世界博物馆都能建立科学的文物修复档案,记录文物的生命历程,“这也是文物医院的价值所在”。
■ 现场
文物修复师穿白大褂酷似医生
故宫文物医院呈狭长状,长长的通道两侧根据文物类型和修复手段排列着一间间文物修复室。玻璃内侧,身着白大褂的文物修复师一言不发,修理着手中的文物。
昨天上午,记者走进这个首次向公众开放的神秘空间。
文物医院整体色调为干净的淡灰色,通道两侧展示着唐三彩骆驼、铜金刚佛母等代表性修复文物,墙上挂着案例展板,介绍修复过程和技术。
名为文物“医院”,从内到外确实有着“医院”的味道。
文物医院的工作人员全都穿着白大褂,若不是衣服上印着故宫文物医院的标识,与真正的医生几乎难以区分。单霁翔院长也直接以“医生”称呼他们。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示的传统文物修复场景,是修复师们穿着自己的衣服,在故宫小院的古建中工作,颇有生活气息。
而文物医院里则呈现出另一副面貌。窗明几净的工作室内,一排排先进的设备整齐排列,修复师认真专注于眼前的物件,气氛相当肃静。
昨天,记者获准进入修复室,在修复师身边看其操作。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告诉记者,为了保证修复工作不被打扰,公众将无法进入工作室。但为了让公众能清晰看到修复过程,修复师会在窗边的操作台上工作,而文物医院志愿者则会提供专业和有趣的讲解。
■ 揭秘
文物医院讲解员如何选拔?
昨天,单霁翔为25位文物医院志愿者颁发证书,首批文物医院讲解员正式上岗。
“这是文物医院最贵重的一个仪器,叫作文物专用CT机,可以为长宽1米、高1米多的各类文物做CT。但是屋子门这么小,你们知道CT机是怎么进来的吗?”昨天,正在读水利工程专业博士后的张雪靓开始了第一次讲解。
“先放仪器再装门。”观众猜测。“不是的,为了放进这个仪器,事先把后面一整面墙都拆掉了。”张雪靓的讲解,让冰冷的机器有了趣味。
25位文物医院志愿者是从871份简历中筛选出的。故宫4月开始招募文物医院志愿者,应募者以中青年、女性、本硕学历、在职者居多。其后,75名应聘者进入第一轮面试,35人进入第二轮面试。面试既考察应聘者的讲解能力,又考察应变能力,最终25人入选。
故宫累计注册的志愿者已近3000人次,但故宫文物医院的志愿者很特殊。“他们的工作很具挑战性。”单霁翔说,故宫文物医院的预约观众将会带着问题来,他们对文化遗产怀着极大兴趣才会专门来到文物医院,预计很多还抱着与学习、工作有关的明确目的,志愿者必须能解答他们的专业问题。
每天都有新的文物进入文物医院,志愿者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和讲解内容。“让观众走出文物医院时,对文物修复和文物医生的工作价值有更好地认识,这需要志愿者的工作来实现。”单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