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114石、65万字,1181岁的国宝级文物唐《开成石经》,屹立西安碑林900多年了。为保护它,历史上有过三次迁徙。日前,关于《开成石经》百米内搬移提上日程,引各方关注。
记者6月13日在监测现场看到,碑石结构性贯穿断裂、碑石与保护体不贴合……最迫切的问题是抗震指数太低。“一旦发生地震灾害,石刻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碑林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安兴说,明代关中大地震导致44石扑倒断裂;以前保护条件有限,此次搬移就是要给《开成石经》一个更安全的环境,使其能长存于世。
“体检”开始
抗震问题突出
《开成石经》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一展室,是较为完整的唐代儒经标准刻本,被誉为“古本之终,今本之祖”,堪称中华文化的元典。114石,两面刻,每石高216厘米,宽83至96厘米不等,厚20厘米。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等12部儒经及辨正经传文字形体及音注的《五经文字》《九经字样》。
6月13日,记者在碑林第一展室看到,这里正在给《开成石经》进行三维扫描和内窥镜扫描。前者了解每个石刻状况,后者是“体检”第一步,也是省文保研究院开展的“开成石经病害及机构稳定性研究项目”的一部分。
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研究员马宏林说,现在进行的是“抽检”,把完整的、不同种损毁问题情况的典型石刻挑选出来进行检测。给后面的大规模检测方案做例证。目前X光、超声波、内窥镜等各种仪器都上了。
编号197的石刻摘掉了玻璃罩,马宏林将一个内窥镜伸入断裂接口,石刻与后面的保护体中间居然还有很宽的一层悬空层。“里面完全没有粘连,就是石刻四个边用水泥封住了。”碑林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安兴说,查到的民国整修记载,是用瓷土填充石刻缝隙,现在看来确实如此。超声波检测还显示,有的石刻里存在暗缝。现场在一个石刻的悬空里找到了一张过去的参观券。“因为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开成石经》才进行玻璃封护,这应该是之前游客看见裂痕把票塞进去了。”这也说明里面是空的,不符合现在的文物保护理念。
第一展室是砖木混合结构,主通道南北双向常年对开,四季温差较大,不利于文物保护。最让人担心的是抗震隔震级别不过关。张安兴说,现在的展示布局是民国时期整修后延续至今。“第一展室基本没有隔震作用,只能说是加固,对小地震有用。”张安兴说,最近10年里周边省份有四次大地震,陕西均有强烈震感;现在《开成石经》的密集型陈列方式,达不到有效抗震减震功能,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移到新位置
隔震效果将大不一样
《开成石经》在明、清、民国时期都进行过整修,但时代条件所限,体量又大,只能一直这样放着。随着碑林北扩机遇的到来,它有望迎来再次搬移保护。
《开成石经》是迁移到碑林博物馆的,历史上三次迁移都是为了保护它、给它提供更好的存藏环境。一次因为战事将它从城外搬到城内,两次因为地势低洼、雨水浸害。“这次搬移,也是沿袭这一历史传统。”张安兴说,它是可以移动的文物,北扩后移到百米内的地方。为了在搬移过程中保护它,还要做很多前期工作。
搬移第一步的“体检”正在进行,三维扫描为保留现状数据、为修复做准备。方案出来后还要“治病”、强身健体,比如没有粘接的地方要粘接,原来粘接方法不得当的就要改进。“这是第二步的本体保护修复。” 张安兴介绍说,第三步要找专业机构做一个搬运的方案。根据《开成石经》的现状和石质文物的特点进行。“比如搬的过程中给每个石刻做个模具,就像将它放进抽屉一样,吊着走。”上述三点科学进行,全面了解每个石刻,修复好后进行保护性搬运,避免发生磨损。第四步是布展,将隔震、灯光、温湿度等保护条件到位。
现在考虑两层隔震构架。一层是建筑本身隔震,在地震多发带的成都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等在建筑下面都做了隔震,可以消耗掉80%的能量。张安兴说,还要考虑在文物下面再做一层隔震,让能量波再消耗,确保抗震高指数。
宽敞安全新环境
多媒体效果展示
随着时代进步,博物馆的功能也在与时俱进。不光要保护文物,还要研究文物、展示文物,让观众看懂它。第一展室是民国时期盖的,像一个库房,密密麻麻的石刻排列着,普通观众大部分会穿堂而过,分不出主次也看不出所以然。这种展示现状,也将会在新环境发生改变。
碑林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段志凌告诉记者,对《开成石经》新的陈列已有了初步要求。除了拥挤的空间要变得宽敞、排列顺序更科学、灯光和框架更先进之外,还要考虑利用多媒体技术做中国古代刻经史的辅助陈列,让现在的人们特别是孩子们更系统、更轻松有趣地了解它。
“比如用现代技术在无反防爆玻璃上,对石经缺损部分内容进行还原展示,对石经中名言警句在玻璃上进行标示。”他介绍说,无反防爆玻璃比起现在用的玻璃罩,更能预防次生危害的滋生。现在第一展室用的防护玻璃为老式普通玻璃,防爆性、安全性差,而且反光率折射率高,不利于观看和拍摄。对于市民和游客而言,欣赏角度将更加便捷,方式更为互动。
据悉,还考虑针对文物的运输通道进行设计,以确保《开成石经》搬移过程中文物的安全。目前“体检”正在有序展开,各种前期工作也在有序展开。记者了解到,科技力量早已今非昔比,南京博物院就借助科技手段实现平移升高。“时代发展,现在有条件给它一个更好、更安全及全面展示的环境。”张安兴、段志凌都表示,现在要做的事情站在未来角度看,就是为了让《开成石经》生生不息、永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