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6月8日,浙江省博物馆年度大展“越地宝藏——100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在浙江西湖美术馆开幕。展览汇聚了浙江省39家文博机构共百件(组)文物,沿着从史前到明清的历史脉络,为观众呈现浙江大地上精彩的历史印迹与独特的地域文化。在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看来,“以文物为主角,以史为线,用文物讲述浙江故事”是此次展览展陈思路上的一大特色。“越地宝藏”展览中的每一组(件)文物,都对应着一段浙江的历史文化。“如果把整个浙江历史比作一场精彩、完整的演出,那么这些文物所对应的历史故事便是其中一出出精彩的‘折子戏’。”
那么,这100件文物都讲述了哪些浙江的故事呢?
浙江历史悠久,浙江境内的人类活动,至迟可以追溯到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目前浙江地区考古发现而言,发现了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往展陈往往集中于分类介绍各种不同遗址的文化特色,此次展览打破文化分类,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区块来反映浙江史前社会发展的变化和趋势。展览选择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3个不同阶段的3种工具来反映这样的变化,如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器身有2个钻孔,柄部有横向穿孔,还留有藤条,是与木柄绑缚连接用的,表明劳作工具的改进是农耕发展的重要条件。农业生产带来了财富积累,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矛盾冲突。良渚文化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独特文明。此次展出的良渚玉器,如玉琮、玉钺、玉璧,它们不仅是良渚玉器中的代表器物,也是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制作最精美的。
两千多年前勇敢的越人以其特有的生存方式活跃在这片热土上,精勤耕战,形成了有别于中原的独特文化。第二单元的第一区块“越人歌”,以《说苑》中的鄂君子皙听越人歌故事切入,引出反映越人生活习俗的展品,如体现越人“断发文身”的青铜鸠杖、体现越人“习水便舟”的羽人划舟铜钺等。第二区块“越人剑”则是以大家熟知的欧冶子铸剑的故事为切入点,引出体现越人精勤耕战精神的文物。此次展览除展出的浙江省博物馆藏的越王者旨于睗剑,还展出了4柄湖北荆州出土的越剑,其中3柄有铭文,明确可知剑的主人分别是越王鹿郢、越王州勾和越王不光。
浙江还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之一。唐代以后,浙江瓷业飞速发展,宋元时,龙泉窑异军突起,烧瓷工艺得到进一步创新,烧造出粉青和梅子青釉,莹润如玉。在“青出东隅”展区,便展出了两件元代龙泉窑青瓷,一为葫芦瓶,一为带座净瓶。葫芦瓶胎白质细,器身满施豆青釉,釉层肥厚滋润。净瓶器形似“吉”字,故而又称“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展出的带座净瓶,瓶座与净瓶为套器,两器均施豆青釉,釉层滋润透亮,犹如碧玉。
五代时期,中原佛教呈衰微之势,唯东南一隅的吴越国佛法昌盛,建寺起塔,开龛造像,刻经造幢,留下了众多佛教遗物遗迹,最负盛名的当属西子湖畔的雷峰塔。展出中的鎏金银阿育王塔即出自雷峰塔地宫,是钱俶专为雷峰塔特制。
浙江,曾是唐末乱世中的一方乐土,也曾是“四方仰之为师”的南宋都城,繁盛富庶。南宋商业贸易发达,手工业兴盛,当时的金银器、铜器、瓷器、漆器、玉器、玻璃器等诸般器物的制作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展览的“武林旧事——繁盛都城的时代风尚”单元展出了大量的金银器来展现南宋繁华的时尚风气。此次展览展出了湖州三天门南宋墓出土的一组金首饰,包括钗、耳环、镯、戒指和帔坠,恰能看出南宋女性装扮的时尚。
元明清时期的江南,在艺术及思想方面展现了独特的影响力,优美的自然风光、富庶的经济环境,令其成为文人聚居之地。在这一背景下,浙东学者王阳明以良知之学创“阳明学派”,对明清乃至整个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重大的启蒙作用。受“心学”影响,文人将心灵体验融入艺术创作,以笔墨抒发情怀,描绘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独特画卷。本次展览展出了余姚博物馆所藏的王阳明楷书《客座私祝》册页,这幅作品笔力雄强,沉着清劲。篇首有明末书法名家黄道周的题跋,赞誉甚高。
百件文物展现的不仅是生活在浙江地区的先民从史前探索世界开始走出蒙昧,到明清鼎革精英学者探索内心走向自省的过程,亦是人类成长的进程。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