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毛公鼎全形拓
青岛浮山之侧,相隔十余米有两座文化名人的墓碑比邻而居:一位是康有为,另一位是王献唐。康有为的名字世人皆知,而王献唐的名字对当下多数人而言或许不无陌生,但在文物界与文史界,他却影响深远,被称为“齐鲁文脉的守望者”。今年是王献唐诞辰122周年,王献唐后人为修建王献唐博物馆,首次将王献唐珍藏留下的两件于右任书法以及陈介祺旧藏的毛公鼎全形拓公开展出。
王献唐(1896—1960),初名家驹,后改名王献唐,号风笙。山东日照韩家村人,著述有《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山东古国考》《山左先哲遗书》等50余部,逾千万字。王献唐是知名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精于文字、音韵、金石、目录、版本,又通典籍,兼长诗文、书画和印章。从1929年起,即担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任职长达二十余载。学者叶圣陶、顾颉刚、夏鼐、唐兰、张政烺等都曾撰文,称王献唐是山东近300年来罕见之学者。
王献唐的孙子王福来说,他的祖父收藏极富,生前曾向国家捐献出越王勾践剑、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印等珍贵文物8000多件及5万册古籍,虽经其后的世事浮沉与劫难,其后人仍保存了大量文物与书画收藏,而其祖父的手札、日记、遗稿目前都正在整理之中。
纵观他的一生,将读书、聚书、藏书、考古、研究金石文字视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光收藏图书就达10万余卷,藏于“双行精舍”,每有所得,辄为之写题跋,或考证版本源流,或述藏家逸闻,后被收入《双行精舍书跋辑存》及《续编》中。所作《藏书十咏》中自称“黄金脱手了无余,换得陶南镇库书”,是其卖金藏书的写照。
古今载籍,数经厄劫。无数名史古籍皆在战乱中灰飞烟灭,王献唐倾心于山东地方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因此他以守藏吏、柱下史等为别号,表明自己的守藏之责。著名学者赵俪生云:“献唐先生在中国文物史上,特别是山东文物、文献史上,有永远抹不掉的一份功劳。”尤为人称道的是1937年日寇侵华时期,王献唐舍妻别子,与同事一起,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将山东省数十载搜集的各类图书文物精品万余件31箱,辗转万里,避祸于川地。此大智大勇之举,可与故宫文物南迁一事媲美,时人誉为“虽百世之下,必将与日月同光,山河并寿”。1931年得知潍县陈氏“万印楼”欲将所藏以九万元售与日本人,即立刻呈请教育厅,亲至潍县陈宅洽谈,终收归国有,没有流落海外。
另一件将在上海公开展示的王献唐藏品是陈介祺所藏毛公鼎的全形拓,为王献唐十分钟爱。原先藏于雕刻家杜宗甫(1901—1980),杜宗甫赠于黄孝胥(生卒年不详),黄孝胥再转赠于与王献唐,此三人皆为故交,同时都擅长书画和金石碑帖,得知王献唐对金石研究造诣很深,特将此件陈介祺旧藏毛公鼎全形拓转赠于王献唐。是故签条上同时有杜宗甫和黄孝胥的题签。可惜由于晚年身体原因,王献唐未来得及题写款识就过世,实乃一大憾事矣。(顾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