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在中国种类繁多的古代玉器中,有些玉器形式并没有延续至今,它们或因缺乏实用性与时代脱了节,渐渐被边缘直至消失。帝王们的喜好程度往往决定了一种玉器的存在与否。但在漫长的中国五千多年历史中,有一种玉器从新石器时代出现,直到现在都从未消失过。今天的玉器爱好者们依然喜欢它,玉器的制作者也仍在制作,喜欢古玉器收藏的玩家藏家们几乎都有收藏它。它就是——玉带钩。
钩,在古代为人们用于腰带上起扣拢腰带的用途。其制造材料有铜、铁、玉等材质。而玉质的带钩始于战国,其基本形状一般为扭曲“S”形,一端有钩,多作兽首装饰;背有柱,柱下有顶,带钩除“S”形状外,还有棒形、竹节形、圆形、兽面形、琴面形等。查阅相关拍卖图录,关于玉器类的古董带钩的拍卖成交价最高的记录为2011年香港苏富比(微博)秋拍的一对清19世纪翡翠镂雕螭龙带钩,以3426万港元成交。
带钩造型优美,工艺复杂。集错金、镶嵌等工艺于一身,做工精细,纹饰精致。1996年河南省洛阳北道战国墓出土了一件鎏金嵌玉龙纹铜带钩,型制与此带钩基本相同。长23.5厘米,钩首为龙首,通体鎏金,面上嵌六块长方形玉饰,并用五块楔形玉条与之相隔,带钩上的五对翻卷过来的钩片来压固。六块玉饰上分别饰兽面纹及变形兽面纹。玉呈青白色,造型十分优美。是带钩中的精品。另外山东曲阜鲁故城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一件战国玉带钩,长19.7厘米,由九块白玉组合而成,钩首及尾为龙首形,钩面纹饰为变形云龙纹。
战国时期,带钩制作工艺极为发达,特别是铜带钩。而这种嵌玉带钩制作,在战国大墓中偶有发现,如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包金嵌玉兽首银带钩等,制作工艺复杂,结合了几种工艺及材质。器形华美高雅,钩体弯曲较大,钩首小,十分精美。古时的带钩,又名“师比”。在明代以前的玉带钩纹饰相对都是比较简洁,而明清时期的玉带钩的装饰图案则比较繁杂,常见的纹饰为“苍龙教子”。在当代翡翠批发市场中,以“苍龙教子”为题材的翡翠玉带钩同样非常普遍。
古代玉质带钩多系新疆的白玉、黄玉、青玉、墨玉、碧玉和水晶、玛瑙、翡翠等等。战国两汉直至宋代玉带钩都有制作,且在形制上区别不大,数量亦少,而元明清时期玉带钩风靡于世,现存数量亦较大。它一端的兽首装饰以龙首居多,有的在钩背上再琢一小龙,谓之螭(古有龙九子螭居其一之说),昂首与大龙首相对,毛发毕现,四足凌空,双尾神采奕奕,故谓之双龙钩。历史上玉龙钩的流行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是战国至汉代;二是元、明、清时期。
元代玉龙钩的特征:龙首小而扁长,龙的双角表现不清。龙首的眉毛上扬,相向弯转呈勾云纹;眉额隆起,有重眉压眼之感;龙首的吻部用阴刻线条表现唇和上下的排牙;龙嘴侧 横钻一对穿孔,以示空腔;龙无鬓而有发较粗,发有两撮、三撮之分,且有长有短,长者可披肩。龙钩的钩背上琢的皆系螭,有作伏地状的浮雕,也有螭身腾起其口含灵芝,方首单尾,但尾后部左右卷曲分离。螭身细呈弧形,曲线流畅,偎依贴附在大龙身上,用深雕技法。其龙首与螭之间的间距较大。元代龙钩的形较宽,似琵琶形,钩钮做成长方形环孔或琢成锤形钮,且贴近尾部。
明早期玉龙钩的特征:龙首昂起,较宋时宽大,龙眼显然已从重眉中游离出来,眼球突起;螭的耳尖由元代下耸式转而向上方耸立;钩的躯体造型已从琵琶形转向螳螂形,钩体变薄,钩钮亦低,有的为花瓣形钩钮。
清代玉龙钩的特征 :以乾隆为代表,选料讲究,玉质纯净,脂感较强,除了继承明代的传统以外,雕刻更细腻和丰满,可谓毫发毕现。唯其刀法生辣,出筋露骨,以手抚之其棱角和运刀交接处有楞手之感。其一,龙首额部出现块状起凸,龙眼更突起谓之“虾米眼”;龙耳由猫耳形转为棒状形;龙腮上亦出现了表示力度的块状肌肉,鼻翼开阔,鼻尖突起,露出角状鼻孔,龙嘴开口比元明大而深,龙首较短不刻龙发。其二,螭的圆窝状耳向上隆起,额部出须,螭体圆浑,螭首上仰,螭身抬起而与钩背的连接点较多。龙首与螭之间的距离比之明代更窄,恰好搁住一支钢笔。其三,钩身厚薄均匀,线条形板块,钩钮薄而短。现代市面上有用白玉和翡翠及独山玉制作的带钩,其工艺不难分辨,大部分也是元、明、清时期的仿品和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