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阿富汗珍宝带着异域风情款款而去,秦蜀青铜器包裹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8月6日晚,“秦蜀之路青铜文明展”在成都博物馆正式开展,来自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汉中平原三地的250余件青铜器重磅亮相,包括国宝何尊在内的55件一级文物汇聚蓉城,讲述青铜这一“国之重器”背后的故事。
成都博物馆总策展人黄晓枫介绍,此次参展的青铜器具有数量多、等级高、种类全等特点,简直就是“青铜器的饕餮盛宴”。堪称我国第一部“青铜法典”的 匜铭文,被誉为最早廉政谈话的四十三年逨鼎丙铭文,汉中地区目前发现的大型铜礼器——亚伐方罍,造型独特、纹饰华丽的兽面纹觥等重磅展品星光熠熠,让市民不出成都就能一睹秦蜀之路青铜器的魅力。
与此同时,我省诸多重磅文物也来到成博,代表蜀地青铜器的精湛工艺。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青铜人头像,金沙遗址博物馆藏铜人面形器,茂县牟托一号石棺墓、青白江双元村春秋战国时期船棺墓群、彭州战国窖藏等出土的青铜器,展现着商周至战国时期蜀地青铜文明的璀璨。三地的青铜重器齐聚成博,用文物讲解该时期秦岭南北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11日,期间免费向公众开放。
亮宝
55件一级文物亮相 青铜器的饕餮盛宴
青铜,是人类冶金史上最早的合金,也是一种文化的标志、一种文明的象征。中国青铜文明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周时达到鼎盛。它们不仅仅极具艺术价值,而且象征着古代中国的政治和宗教内涵。
商周时期,中国青铜器的制造工艺登峰造极,本次秦蜀之路展汇集了250余件青铜器精品,其中一级文物多达55件,规模之高堪称青铜器的饕餮盛宴。
众多文物之中,曾经亮相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国宝级文物何尊也难得亮相,拥有独立的展厅一露“尊容”。这件西周青铜重器是第一批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在此之后,它第一次离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并且将在成博停留3个多月,机会非常难得。
何尊因其工艺精美、造型雄奇得到盛赞,更重要的是其内胆底部122个铭文中最早出现了“中国”字样。虽然此处的“中国”并不是指代现在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中国,但“宅兹中国”展现的威仪和气度,的确值得让所有中国人骄傲与自豪。
有趣的事,何尊在玻璃展柜中熠熠生辉,在此之上,参展文物的照片悬挂于展厅之中,拼接成金文“中国”二字,与何尊身上的铭文交相辉映。
交流
青铜文物也爱撞脸 秦蜀文化交流频繁
四川和陕西自古以来就拥有十分丰富的青铜文明遗存,在中国青铜时代占有重要地位。千年来,秦蜀两地间文化交流对中国青铜文明的发展、繁盛起到了关键作用,两地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容,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结构的生动表现,在世界青铜文明格局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相继进入繁荣时期。关中平原商周文化以各类青铜食器、酒器、乐器构成礼仪体系,成都平原三星堆文明以青铜人像、面具、神树等作为信仰与神权政治的象征物,而汉中平原由于处于沟通秦岭南北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商代铜器群既有地方特色,又与中原文化和蜀文化互有交流。
蜀地与外界的交流,在中原出土的殷商甲骨文卜辞中就有所体现,卜辞中多次出现与“蜀”相关的内容。特别是沟通秦岭南北的枢纽汉中平原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就结合了蜀地与中原的特征,暗示着两地的交流。假如文物会说话,那些“撞脸”的青铜器,表现出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凸出的眼球,圆形的镂空,四周凹陷,鼻子凸起有鼻孔,尖尖的双耳并铸有空洞,嘴部大多镂空有两排牙齿,出土于汉中城洋青铜器群的商代青铜面具让四川观众很容易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它与三星堆人、兽面具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同样,相似的铜人、兽面具也出现在了关中地区的老牛坡商墓、西周弓鱼国墓地之中。
一幅幅青铜铸就的“立体画卷”,像是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三地文明的联系。这些展品表现出三地之间密切的文化交流,“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早在三千年前已被先民们用脚掌踩开,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冲破秦岭与大巴山的阻隔,实现了蜀地与关中、汉中的经济文化交流。
探营
预展一周圈粉十万 免费看展好评不断
早在7月27日,“秦蜀之路青铜文明展”就通过预展的形式与观众见面。连日来,成博再变“网红”,预展一周吸引十万余人次参观。“我在成博排长队”,成为文艺青年的打卡日常。
正值暑假,展厅中处处都能看到家长与孩子们的身影。“以前只能在书里看到的文物,这次近在眼前。”来自湘江中学的陈嘉怡同学兴奋地说,“来成博看青铜文明展让我的暑假变得有趣”。
市民林杰参观展览以后诗兴大发,在留言簿上即兴作诗,他写道“中华文明贯古今,岂止唐宋元明清。蜀地文化连秦池,巴山夜雨绵亘时。”精彩的好评,几乎贯穿了整本留言簿。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成都博物馆为配合展览开发了近200款丰富的文创产品,小到青铜纹饰文身贴,大到仿青铜器摆件,件件诚意十足。同时,该展览配套讲座及社教活动也将于近期与观众见面。
宝鸡市文物局副局长刘宏斌:
“请成都人民欣赏最好的宝贝”
“秦蜀之路青铜文明展”从一开始就备受人们期待,如此罕见的珍贵文物集中亮相成博,简直让成都市民大饱眼福。“这次展览,可以说把我们宝鸡市最好的文物宝贝,奉献给了成都的人民。也让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有更多的人来领略它的风采。”宝鸡市文物局副局长刘宏斌笑着说。
宝鸡市,不仅有着“周秦王朝发祥地”的美称,更是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其悠久灿烂的文化,与丰富珍贵的历史遗存,从这两个称谓中,早已一览无余。
“咱们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几个特点。一个是历史特别悠久,从汉代起宝鸡就有青铜器出土,这在历史上都有明确记载;二是出土青铜器的数量特别多,譬如我们馆藏的青铜器就有一万五千多件,这还不算藏于世界各地的;还有就是出土的精品多、标准器多、重器多;最后,这些青铜器的科学价值特别高。”刘宏斌细细举例。此外,他还介绍,宝鸡市出土的青铜器器物上铭文较多。譬如,这次来到成都博物馆的一件“四十三年逨鼎丙”,就有约310余字的铭文。
在采访中,刘宏斌也表达了对成都观众的拳拳真心。“我们把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代表性的、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外观精美的青铜器,基本上都带来了成都。”
事实上,这次所展出的青铜重器,每一件都值得细细品略。譬如宝鸡市渭滨区石鼓村在2012年出土的“1号禁”。“就我们所知,‘禁’这类文物全国出土的数量不超过十件,并且大多都是宝鸡出土。由于历史原因,留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只剩下这一件。”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书记肖琦介绍了这件文物的珍贵之处。而能够把仅此一件的文物送到蜀地展览,可见极不容易。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文物,当然是国宝“何尊”了,“这件文物,也是我们的‘镇馆之宝’。自成为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境)的文物后,就再也没有出过宝鸡市了。所以,这次能够来到成都,与四川的观众见面,确实是一件难得的好事。”肖琦感叹道,这对于四川的观众,也是幸运至极。“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11日,不出意外应该是‘何尊’在外展览过的最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