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8年9月26日,香港著名收藏家简永桢先生拿出100多件单色釉收藏,与瑞士日内瓦的鲍氏东方艺术馆藏品一道组成主题为“千载霓霞”的瓷器展览。得益于香港中文大学的林业强教授牵线,并且与现任鲍氏艺术馆的总馆长及前总馆长执笔,从唐宋、明、清三个时期来梳理单色釉的发展脉络。
27. 暗花「僧帽」壶,壶身划缠枝莲花 承托佛教八吉祥 甜白釉瓷
明永乐年製(1403-1424) 高20.2公分,宽18.2公分 竹月堂藏
52. 浅青釉双耳小炉 清雍正年製(1723-1735) 高5公分,径7.4公分 竹月堂藏
简永桢是有百年历史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家族后人,现在是资深土木城规工程师,喜好钻研及搜罗古玩,尤其喜爱单色釉瓷器。“在审美上,我比較上喜愛純淨優雅一路,或曰文人雅士不浮不囂的本質。”曾祖和祖父曾有收藏,这种审美偏好似乎影响到简永桢,上世纪70年代末,他在蘇富比看到一件明代沙梨皮紫砂壶,于是斥资2万港币买下,聞說这件藏品与杜月笙家族有关。以此开启了他的收藏之路,1980年初,仇焱之旧藏释出,以此为契机,他开始了自己单色釉的收藏。继仇焱之旧藏之后,上世纪80年代末,船王赵从衍的旧藏也流向市场,这两批藏品成为他首批重要的单色釉收藏。
102. 霁蓝釉梅瓶 清乾隆年製(1736-1795) 高35公分,径21公分 竹月堂藏
116. 浅松绿釉杯 清雍正年製(1723-1735) 高4公分,径30公分 竹月堂藏
谈到这次展览,简永桢介绍到,“展览入口是唐宋时期的单色瓷器,涵盖了邢窑、龙泉等各个窑口,第二部分是明代的单色釉,充分显示了矿物颜料进入瓷器烧造中的变化,第三部分则通过瓷器呈现出清代帝王悠闲生活的一个侧面,最后一部分则是技术和材料使用日臻完善的清代单色釉。”
141. 豇豆红釉菊瓣瓶 清康熙年製(1662-1722) 高21.5公分,径9公分 竹月堂藏
157. 仿古玉釉梅瓶 清雍正年製(1723-1735) 高28.5公分,宽16公分 竹月堂藏
“我嗜古40年,尤其喜爱单色釉,就是因为’纯’。”简永桢先生谈到,《论语》说“今也纯俭”,刘子芬《竹园陶说》中记载:古瓷不重彩绘,所有之器皆纯色,市肆中人呼为一道釉。五彩始于明,至清而大备。然名贵之品如祭红、郎窑、及雍正之仿古各器,皆一道釉者。五彩华丽,当时以其不合古训,固不重视,其实高贵之品,自以一道釉为古雅。“我喜欢简约,这种审美似乎存留在我的血脉中。”
简永桢以“竹月堂”为斋号,取自“竹门斜月入”一句,更是繁体“简”字拆分而来。他的藏品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唐宋的瓷器也达到几十件,主要以明清单色釉瓷器为主,藏品达到400多件,单色釉正是他竹月堂的一大特色。
161. 绿釉碗 清乾隆年製(1736-1795) 高6.8公分,径14.5公分 竹月堂藏
162 秋葵绿杯一对 清雍正年製(1723-1735) 高3.3公分,径6.9公分 竹月堂藏
“唐宋时期的瓷器不重彩绘,唐三彩固然是彩繪,但乃是明器(即陪葬品也)。这种审美取向发展到明清,我个人特别喜欢永乐时期的甜白釉,宣德开始逐渐颜色丰富起来,成化之后单色彩瓷的精品渐渐躲起来,嘉靖时期的作品质量出现两极分化,到明后期质量下降。到康熙时期,瓷器透露出更多的力量感,雍正的瓷器雅致,乾隆时期变得繁复。清代更多进口颜料进入市场后,秋葵绿、胭脂红、柠檬黄等单色釉都有较大发展。仅就文人审美来看,宋代是一个高峰,自然而不造作,清代因为材料和技术的成熟,形成了单色釉的另一次发展契机,同时因为清代距离较近,优质的藏品也更加丰富。”透过这条线索,也可以看到中国瓷器在审美、技术上的发展脉络。(作者 简永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