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唐三彩三足炉。
天津美术网讯 唐三彩是唐代雕塑艺术品中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博物馆、艺术馆、社会个人收藏家总是重金购买收藏。而以制作假古董发财致富的人,自然把仿唐三彩作为生财之道,生产出各种形象和规格的唐三彩。那么,真品与仿品如何鉴别呢?
第一,认真体会唐三彩的时代氛围。以唐三彩陶马为例。唐朝工匠做马时总是将其放在最高等级上来塑造,把马的形象和精神升华作为大唐盛世精神的体现。因此,真唐三彩马各种形象气宇轩昂,有个性、有情调、有姿态,用内在的劲而发外在的形,线条流畅,骨肉均匀,神韵气足,加上斑斓绚丽的彩釉,使马的雕塑不同凡响。唐朝以后没有一个时代的马的形象有唐马这样多姿多彩,这样神骏。仿三彩制造者目前还没有这样高超的技艺,也没有大唐盛世的时代气氛,他们根本就无法塑出三彩马这样的艺术形象。他们只能照考古发掘品、博物馆陈列品和出版物上的形象模仿。模仿不是创作,既没有生活体验,又没有激情,塑造的马外形可以像马,但没有生气,比如线条不够流畅,气宇不轩昂。真正唐三彩陶马的头、颈、胸、背脊、肚腹、臀部、腿蹄的结构协调,富有弹性的线条组成流畅而有力的形体,变化自然。而假陶马面部扁平,眉骨、颧骨、鼻梁、嘴唇起伏变化不大,比较死板。颈部线条太直,太僵硬,丰满的胸部和臀部为了夸张,做得几乎呈方形,没有真品的圆润感。假马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真品生机勃勃,强烈的时代精神感。假陶马则死气沉沉,没有生机。
第二,看胎体判断真假。洛阳一带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铁质。因烧成温度和炉内气氛的差异,烧成后的胎体颜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黄色等多种,胎质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颗粒,并有其他矿物杂质。从胎体坚实度来看,有的因烧成温度高,胎体比较坚硬;有的因烧成温度低,胎体硬度小一些,胎体较疏松,釉层容易肃落。仿制品的制作,一种是采用加工现代三彩工艺品的胎体材料,即纯净的高岭土,没有经过特殊配料加工,烧成后胎体洁白细腻,比较坚硬,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手感较重,与唐代三彩区别较大。另一种选用的材料也是高岭土,采用与古代相近的工艺对胎料进行加工,制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质,经过精心配制,烧成后无论从硬度、胎色还是疏密度都与唐代三彩接近,区别有一定难度。
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组装。人物、动物多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从出土实物来看,这些痕迹非常明显,仔细观察这些三彩身体内部的胎面上,许多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仿制品有的采用注浆工艺,器物胎体上看不到捏塑及合模泥粘工艺,其制作方法与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较轻。有的采用与唐代相类似的模制按坯工艺制作,但组合后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器皿都显得笨拙,比例不协调,线条生硬。还有的过于精雕细刻,画蛇添足,让人感觉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韵。
第三,看釉本质特征的真假差异。真品釉质比较厚润,基本颜色是白色、黄色、绿色和蓝色。由于长期埋入地下,历经千余年,受土壤环境和土壤中化学物质侵蚀,光亮夺目的光泽已变得柔和莹润,釉面的开片均匀细小,有规律,开片四边微微上翘,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片与片之间的间隙有锈蚀的银沁,类似于汉代绿釉陶壶的泛铅现象。用肉眼直接观察,从侧面看釉面的表层,为薄薄的一层,开片之间像是鼓起的线条,这即是唐三彩的“包浆”。仿制品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泽,往往采用氢氟酸去光,再用碱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涩。近年来,制作者也研究烧制出了釉面开小片的方法,但开片坚硬,有的过于细碎,有的纹路杂乱无章,开片往往产生个别纹线过长的现象,釉面无蝇翘“包浆”。有的虽然也制作了一层银片或出现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层薄雾,很浅薄,而且不牢固。 (作者 张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