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钟表自西方传入中国。钟表是一个方便、美观的计时工具,它改变了中国古代沿袭已久的打更等传统计时方法。钟表是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使者,在其光彩夺目的表象背后,更多的是其所含有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不仅古代的帝王和达官贵人喜爱,其巧夺天工的技艺和华丽精巧的造型,也同样能博得当今社会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上千件华贵的钟表,这些钟表大多制造于十八、十九世纪,其中不少是舶来品,来自英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国;还有一部分是国产钟表,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以及广州、苏州等地的中国钟表匠人制造。其实,当年清宫收藏的钟表远远不止这些,那时,皇宫的每个角落几乎都摆放着钟表,滴嗒、滴嗒的钟鸣声响彻整个紫禁城,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宫,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收藏地。北京故宫里有一座奉先殿,原来是清朝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如今这里陈列着皇宫收藏的各式各样精美的钟表,琳琅满目,华丽多彩,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钟表博物馆。
近期正在福建省石狮市博物馆举办的“丝路狮缘:故宫狮文化珍宝展”,展品中就有一件珍贵而神奇的宫廷钟表“铜镀金四狮驮跑人水法钟”(图1)。
水法,最初是指西洋园林建筑里的人工喷泉,人工喷泉在传入中国后,被称为“水法”,是用机械引水以成戏法的意思。水法钟表,则是只带有水法装置活动的钟表。但机械钟表里的水法和园林设计又不同,它是指一切和水流相关的现象,比如河流、小溪等,但钟表中的河流不是真实的水流,而是利用在玻璃管中加一些特殊的材质,利用齿轮带动,形成流水的视觉效果。就像在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中,描绘的那幅河流中千帆过尽的景象。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副研究员刘立勇介绍,这件水法钟,英国制造,属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欧洲进献给清宫廷,是国际间交往交流、丝路文化传播的代表。它制造于十八世纪的清代中期,宽34、厚33、通高50厘米。木质底座上,四狮驮山石乐箱,乐箱四周为风景人物布景,前面各有横置的水法,形成流水之态。乐箱内装有机械装置。乐箱上面为一四龟驮长方几案,案上立柱支撑一双针钟表,立柱前面嵌一狮头,从嘴中向下喷水,流入方几边沿的水池,再从水池分三股流入乐箱。立柱边站一人,另一边有浇水壶、铁锹、耙子等工具,表现花园中园丁劳动时的情形。在乐箱底部上弦启动,乐箱四面布景水流、人动,充满了田园情趣。
刘立勇说,水法钟上的玻璃十分娇贵,二三百年来保存至今殊为不易,因此在搬动、展览时要特别小心。
除了水法钟,皇帝的钟表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西方传教士看到皇帝如此喜爱钟表,经常搜罗新奇的钟表前来进献,并根据皇帝的爱好来制作钟表,例如加入一些东方文化的特色,如车马人物、花鸟鱼虫(图2)等,增加钟表的灵动和生机,或者加入仙鹤等一些具有吉祥如意、长寿寓意的东西,来博得皇帝的青睐。
宫廷钟表作为特殊礼物,有着极为精巧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和华丽的外表,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制造和工艺水平,并且宫廷钟表都是特制的,一般只生产一对或一个,大都是孤品,足以彰显宫廷钟表的尊贵和稀有。
机械钟表起源于欧洲。自从钟表传入中国,中国的皇帝就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最早收藏钟表的是明朝的万历皇帝。
公元1616年,西方的传教士开始尝试着向中国传教,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是其中之一。1598年,利玛窦来到北京,提出要在北京传教的要求,遭到拒绝后,无功而返。但是,利玛窦并没有死心,4年后,他再次来到北京。这次利玛窦是有备而来,他为皇帝带来了丰厚的礼物,其中就包括一大一小两座自鸣钟。
经多方疏通,利玛窦终于把奏疏和礼单呈给了皇帝。大概是由于事务繁忙,万历皇帝起初并没有在意,等闲暇时,突然想起了奏疏上提到的自鸣钟,连忙让人把它们搬来欣赏。当时,自鸣钟还没有调好,不能报时,万历皇帝急忙召利玛窦进宫修理。听着滴嗒、滴嗒的声音,看着指针不停地走动,万历皇帝非常开心,重重奖赏了利玛窦。利玛窦用钟表敲开了进入皇宫的大门。这两座自鸣钟成为皇宫收藏的第一批钟表。
与明朝皇帝相比,清朝皇帝对钟表的兴趣更是有增无减,他们想方设法收集各种各样的珍奇钟表,赏玩钟表成了皇室成员的一种时尚。在清朝皇帝中,对钟表最痴迷的要算乾隆皇帝了。他不遗余力地收集各种奇钟异表,评价钟表的第一标准就是新奇。乾隆皇帝多次下旨广东海关官员,让他们不惜重金购买西洋钟表:“着传与粤海关监督,嗣后办进洋钟或大或小具要好样款,似此等粗糙洋钟不必呈进。”故宫珍藏的许多钟表都是当年乾隆皇帝收藏的,造型美观,制作精巧,件件都堪称绝世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