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作品登记表及清单
- • [公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展区直送作品通知
- • [公告]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展初评结果
- • [公告]中国西部大地情作品展初评结果
- • [公告]首届全国花鸟画作品展征稿
- • [展览]女画家潘玉良百幅遗作在辽宁展出
- • [展览]第一届黄胄艺术收藏大展将在炎黄艺...
- • [展览]首届艺苑名家书画作品邀请展在京举...
- • [展览]百余件意大利绘画珍品长沙展出
- • [展览]巅峰之作——毕加索的沃拉尔版画
学术研讨会现场
2014年6月7日上午,“场域·空间、展呈与博物馆”学术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VIP会议室召开。本次研讨会以刚刚于央美美术馆开幕的“场域•黄建成设计”艺术展为背景,论坛邀请了国内外艺术理论家、空间展示设计师、美术馆馆长及策展人等进行主题发言,其中包括中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德国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前纽伦堡国家博物馆群总馆长马提亚·汉克尔(Matthias Hankel),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刘军教授,前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筹建主任克劳德·莫拉德(Claude Mollard),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黄建成,以及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媒体管理学院院长克劳斯·西本哈尔(Klaus Max Siebenhaar)。会后,嘉宾们互动讨论,并与此次展览策展人余丁教授一同参观展览。
学术研讨会由中央美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余丁教授主持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徐仲偶为研讨会致辞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余丁教授主持,并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徐仲偶教授为研讨会致辞。徐仲偶对此次“场域•黄建成设计”艺术展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黄建成在探索中国社会巨大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前沿问题,这不仅是他们团队的关注热点,也是中央美院着眼的方向。”本次学术研讨会涉及美术博物馆建筑、艺术展陈设计与视觉传达、策展实践、美术博物馆管理以及场域理论等多维度的跨国交流。据悉,本次研讨会学术成果亦将结集出版。
中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发言
中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的发言主题为《现场与体验:博物馆的新价值》。首先,范迪安给予当今的设计及设计师以新的定义,“今天的设计应该是具有文化性与艺术性、功能性与技术性的集合体,这里应该强调比应用功能更为强大的文化效用和审美价值。设计师应该同艺术家一样成为我们时代的视觉代言人。”在谈及此次展览时,范迪安表示,“场域•黄建成设计”为观众营造了一种场域的概念,这是具有思维的场域,一切以在场的创造与感受为出发点,它所营造的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视觉和互动经验。
同时,范迪安还同与会的外国嘉宾们分享了中国对于“博”与“物”的认识,从“物”的角度考虑展陈与空间设计的关系。他指出,如今我们在文化产业领域谈及的“博”主要包括艺博会和博物馆两种形式,他们都是今天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因素,也充分体现出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联。而其所涉及的“物”则一直蕴涵于中国的传统思想中:“物”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物体,它还引申为人所处的“环境”,因而,它既可以是可见的,也可以是一种不可见的感知;同时,“物”又可以看做是和人发生关系的对象,它是与人相对的“整个世界”,中国古语中有“厚德载物”、“齐物等观”等概念,这些都是人类与世界相互照应、彼此认知的写照。因而,建筑、环境、空间和人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谈及空间、博物馆建设和观众的关系,范迪安表示,人们要从观看的经验出发,将展品“活化”吸引观众主动参与互动,将传统资源巧妙而艺术的转化,将线性时间转换成空间场域,为新的观看方式提供可能。而黄建成及其设计团队,正走在这一领域的前沿,他们将功用性与文化艺术性相结合,这种“文化建筑”的理念亦是当今中国的时代要求。
德国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前纽伦堡国家博物馆群总馆长马提亚·汉克尔(Matthias Hankel)发言
德国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前纽伦堡国家博物馆群总馆长马提亚·汉克尔(Matthias Hankel)以《空间、时间和荣誉——博物馆作为资本符号的区别和融入》为题展开讨论。汉克尔首先梳理了历史上西方哲学及艺术领域对于“空间”的定义,从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到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从牛顿的绝对空间到爱因斯坦的一系列理论,甚至是黑洞和“变折的时间”,汉克尔以德国人严谨的思路总结了关于“空间”的所有诠释,提供了对“空间”多个角度的认知与理解方式。
而论及空间与当今博物馆的关系时,汉克尔表示,“博物馆是一种通过空间展示的叙述方式。它成为‘空'与‘实'之间转换的载体,在其作为文化机构进行展示、教育的同时,其实在进行着一种空间转换。作为澄清历史和记录历史的文博机构,博物馆应该利用空间这一相对概念为观众提供互动场域,尽显其包容性。”最后,汉克尔结合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象征资本与博物馆与其社会责任进行讨论,将博物馆定位为最佳的社会展示空间。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刘军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刘军的主题发言以《市场中的大众、精英与先锋文化》为题,通过对精英、大众、先锋群体的解读,深入剖析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与现状,从而为透过“中国现象”发掘实质文化内涵提供了可能性。刘军教授的发言包括了对城市化、城市化率的深入解析,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及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他认为,由于中国是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谋求“现代性”,它自然而然的遇到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些“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充满了矛盾修辞,正是这样的背景和现状,造就了当今中国及其文化发展的现实景观。
前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筹建主任克劳德·莫拉德(Claude Mollard)发言
前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筹建主任克劳德·莫拉德(Claude Mollard)的发言主题为《博物馆和地方分权的艺术实践》。克劳德·莫拉德有着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他不仅是文化工程顾问,还是政治家、作家。他曾担任杰克·朗的特别顾问,前视觉与造型艺术助理主任,审计法庭荣誉顾问,并同时就职于蓬皮杜艺术中心FRAC(当地艺术基金会)艺术家布恩部分和埃佛里大教堂。克劳德是“文化工程”概念的发起者,他以蓬皮杜艺术中心和卢浮宫为例,讲述文化、资本、教育、交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国家文化预算和文化利润的经营,思考文化与经济的平衡与互惠。
在谈及博物馆运营时,他还细化了博物馆的多重维度,提出博物馆的“文化扩张”概念。博物馆应该是多维度、多样化不同门类的博物馆,它分为科技、艺术、技术、音乐等类别;同时,博物馆观众也应该被多维度区分,如青年、幼儿、老年以及家庭等;最重要的是,博物馆应该统筹艺术性、功用性、文化教育性和空间的关系,营造观众互动与交流的平台,从而打造一个具有综合意义的场域——“生态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黄建成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黄建成以《展示、呈现与多元空间》为题进行发言,他通过三个形象而生动的案例为与会嘉宾提供其成果汇报及概念展示。
曾经主持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人民大会堂广东厅、淮海战役纪念馆等大型空间设计并获奖的黄建成教授经验丰富,他结合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方案、湖南省博物馆外观改造及设计,和中联重科展馆三个案例对空间关系、社会关系进行解读。不仅分享了国外合作方案,也有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项目,还包括了与上市公司客户的成功案例;大到博物馆场馆及周围景观的设计构建,小到每一件文化创意产品,在黄建成眼里,这些都是社会综合力量的交叉工作。在其发言中,他更强调空间与社会、与人类集群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场域”所关注的核心。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媒体管理学院院长克劳斯·西本哈尔(Klaus Max Siebenhaar)发言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媒体管理学院院长克劳斯·西本哈尔(Klaus Max Siebenhaar)的发言以《文化=资本:布尔迪厄,文化资本和博物馆空间》为题。他通过对布尔迪厄理论的回顾及解读,力求探讨布尔迪厄对于当今人们理解社会和文化场域及艺术场域的重要性。西本哈尔借助欧洲著名收藏家詹姆斯·西蒙(James Simon)的案例生动的讲述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关系和转化,强调了个人收藏和公共博物馆的重要功用。同时,西本哈尔还格外强调了博物馆之外的文化艺术教育机构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博物馆是不够的,学校和其他机构也要做好基础教育工作。”
讨论环节
主题发言后,与会嘉宾继续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并于会后参观了央美美术馆展览。本次会议就场域问题展开讨论,展示空间是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充满了各种竞争的力量。正是这些竞争力量的相互关系交织所构成的“场”,对于当代社会、当代文化和当代生活产生了影响。不同发言人从各自的角度阐释其对场域、艺术空间、博物馆、空间设计、文化与资本等问题的认识,无形中也将整个会场构建成了一个场域,充满了各种思想的交锋和碰撞。
据悉,“场域•黄建成设计”展将持续展览至6月22日。(文/付朗)
发言嘉宾参观“场域•黄建成设计”艺术展
展览现场互动交流
“场域•黄建成设计”艺术展现场
“场域•黄建成设计”艺术展现场
“场域•黄建成设计”艺术展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