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荷谐创意:郑中芦琦
实际上,从2006年起,中国广告协会就发起举办了名为“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的活动,这个直接以“中国元素”为名的设计赛事倡议的宗旨就是“继承、发扬中国本土文化元素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推动中国广告业及广告创意形成中国自己独特的广告创意文化”,并“在世界范围内发起与倡导中国元素的推广应用,表彰全球广告创意人所取得的成绩”。无疑,这样的活动在奥运会的“中国热”下带动起中国乃至全世界设计师利用中国元素进行创意拓展的巨大热情。随着该赛事的举办,对于“中国元素”的理解也逐渐趋于理性,在第四届创意大赛的评审标准方面,大会也强调了作品要“既有中国文化的内涵,又体现国际化的语言和手法”的新理念,这证明“中国元素”已经引起倡议者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思考。“创意大赛”是目前中国境内举办的以“中国元素”为主题的最大和相对较具有深度的设计赛事,客观地说,“中国元素”的明确提出和迅速传播, 也得益于该活动的持续举办。
再往前追溯,早在上个世纪,以靳埭强、陈幼坚为代表的香港设计师就率先开始利用“中国元素”进行现代设计的探索之路,并成功设计出一批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精意的现代作品。可以说,“中国元素”的流行,是中国设计师探索中西结合的一种积极表现。尤其是在新千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设计行业更多强调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同时也是借奥运会之势塑造全新的中国形象的时代要求。
人生地产观(田) 创意:张思广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元素”的大量应用,设计领域开始出现滥化的趋向。无论是什么样的展览、体育盛事或者会议,只要是涉及到国际性的,就必须带点“中国元素”才能显出中国文化的内涵,才能与时下国家所提出的“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大方针贴合,才能彰显所谓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理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和对中国文化概念的误读。
因此,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 到底什么是中国元素?从狭义的设计角度说,中国元素是凝结着中国传统精神的视觉形象、符号或图像习惯,比如祥云、嘉禾、瑞兽、珍禽,以及汉字、如意、石狮、长城等等。而从一个更加准确和广义的范围来讲,“中国元素”并不仅仅是中国历史图像的符号化,它包含着不同的几层内涵。作为“中国元素”,它首先是指直接与中国相对应的特有的视觉形象,比如中国建筑、历史人文景观、手工艺品、传统服饰等等。通过这些元素,人们能够很容易地将之与“中国”概念相联系。其次,“中国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因为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某种固定下来的视觉习惯,也正因此,在中国才会出现像如意、龙凤、印章、脸谱这样独有的艺术形象。再次,值得强调的是,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是发展中的文化,所谓的“中国文化”同样涵盖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精神两个层面。除了那些既定的文化符号,新的“中国元素”也会逐渐替代旧有的艺术样式而嬗变成为新的形式。
保护知识产权—唐塑篇创意:罗荣
从一定层面上来讲,“中国元素”的确是设计师攫取灵感,凸显中国艺术特点的一个方面。但是如果仅仅将中国元素定义为某些固定符号的断章取义,那么它必然很快就会暴露出审美疲劳的局限。这些已经被固定下来的视觉符号, 如果不重新进行艺术的改造和创新,它们自身很难完成历久弥新的更生。由此,“中国元素”本身即需要在形式上寻求更多突破,同样的元素在差异性、求不同的基础上才可能显出其独特个性,否则所谓的中国元素只能变成潮流的附庸,而不具有生存的适应性。此外,真正优秀的设计更应注重包含进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元素”进行创新性应用,才可能既避免视觉符号的简单化倾向,又彰显真正的“中国”精神。
就目前的中国设计而言,“中国元素”的应用早已呈现泛滥的趋势,甚至是在当前艺术高校的教学中,也开始引导学生围绕“中国元素”的思路进行训练,这多少让正处在需要吸收各种设计理念的年轻学子的思维受到某种模式的束缚。这其实是对“中国元素”概念肤浅理解的外在表现。首先,“中国元素”并不只是一个中国结、一套文房四宝或者一个石狮子的视觉形象那么简单, 它们需要积淀深刻的文化内涵才能转变为真正的“文化符号”。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很难对这些视觉形象善加利用。其次,中国元素并不仅限于已知的这些视觉符号,它更应当表达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因此,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元素”才可能在设计这个追求“新”意的行业中特立独行。最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元素也可能与中国文化产生含义的分离,某些中国元素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变成历史的视觉记忆,某些新的中国元素又被创造出来,它可能一时并不能被人们广泛地理解,但是当它经过设计进入人的视线,也许会带动起一些新的文化倾向。因此,中国元素一方面的确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另一方面也可能并不与文化完全的切合,甚至产生完全的脱离。在这方面,很多国外设计师已经做出某些成功的案例,比如众人熟悉的“功夫熊猫”,它实际上借用了两个来自中国的元素,经过艺术的结合完全变成了另一种与中国文化相异的卡通形象。说到底,中国元素只是设计借以传递某种观念的方式而已,夸大“中国元素”的文化传播作用和漠视“中国元素”对人们认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同样都会产生某种误导。
目前来看,应用“中国元素”在中国设计界已基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不论是包装、广告还是时装界,很多人将“中国元素”等同于“中国设计”。但是可以想见,在一段时间的热衷推崇之后,这种流于表面的“中国风”势必很快会在喜新厌旧的设计界成为过去式。“中国制造,世界合作”这一主题,问题正是在于很少有人想到用更加深入的设计眼光去揭示和拓展“中国元素”的表现形式。其实,中国元素只是用来表现当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相联系的一个方面,它需要设计师寻找到真正独具匠心的“借用点”,它甚至可以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内涵毫无关系,却能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国设计的开放性和对当代设计的深刻理解。反过来说,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设计形象,很可能并没有与所谓的“中国元素”产生直接的视觉对应,它们与绘画一样,恰恰可以借用一些完全现代的表现形式,去传递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
对一个好的设计而言,创意永远是不可规避的要义。重复使用某些视觉符号固然会在一定时期迎合人们的心理诉求,但是随着时代的递进,它也必然承受被淘汰的命运。中国设计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只会使用“中国元素”才称之为中国的设计这个层面,就像许多有识之士所呼吁的那样,只有当“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的时候,中国的设计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最近的一则新闻,中国商务部针对欧美国家对中国产品的保护政策推出一系列全球广告,力图用这种方式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广告围绕强调了中国不仅仅是各种产品的低廉制造厂,更可以成为融合和引导世界风尚的实践者。这种举措实际上也在宣传中国对自身形象重新进行定位的诉求,这是与我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相一致的。从这个例子来看,无论是作为一名设计师还是一个国家,品牌的塑造都有赖于内在品质的提升。
实际上 ,“中国元素”仍然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设计观念,只是需要设计者找到合理的切入点。中国元素不是表面的装饰,它依靠的是好的创意带来的内在逻辑,或者说,它应当转换成适合时代的图像载体。在国际设计界所谓“无负担美学”的情境下,我们倒不妨提倡一种“有负担的设计美学”。毕竟,传统文化是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得以屹立世界的支撑点,合理而有效地利用“中国元素”是中国设计能够真正走向世界的方式之一,只是正视“中国元素”在设计界存在的问题与泛化现状,反省如何适度应用视觉符号去指引文化取向,这是现阶段亟待设计从业者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