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2014年12月13日至2015年2月28日,由华·美术馆主办的“对话视觉——李永铨与设计二十年展”将在深圳展出。本展览是华·美术馆“历程展”系列中的第二个项目,该系列关注中国当代设计师的个体经验和历程展示。本次将呈现被誉为“品牌医生”的香港设计师李永铨从业20余年的创作历程及设计观点,其中包括他为本次展览全新创作作品、20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品牌设计案例和海报创作,及香港与内地百余位设计师创作的《Hi, Tommy》主题作品邀请展。期间,华·美术馆D-Talk系列设计论坛将再度开启,李永铨将分别与日本设计师杉崎真之助、高桥善丸、香港设计师陈幼坚、毛灼然以及台湾的聂永真,围绕日本眼中的中国设计、新一代设计师何去何从以及和前辈好友的同台竞技这三大主题,举行三场跨年对谈。
千变万化——设计界的“八爪鱼”
回看李永铨过去20年来的工作,创意思路“多变”而“精准”。李永铨专为本次展览创作的“八爪鱼”装置恰如其分地再现了他的工作性格。随环境之变而千变万化的八爪鱼正是李永铨所欣赏的品格特质,他本人在工作中也一直如此践行:
大学毕业后,李永铨曾为日本杂志做过专栏作者,也曾涉足DJ、电影创作;他创办了创意电台Radiodada.hk,打造了一个囊括设计、广告、读书、音乐、漫画的多元平台;他也曾与日本Ading Co.,Ltd.合作发行了亚洲唯一的原创视觉海报杂志《VQ》杂志。一共出版了6期的《VQ》,打破平面设计常规,混合了各种视觉实验元素,成为当时设计师手中必读的海报杂志,即使时至今日,《VQ》仍然是一众设计师心中圣经级别的读物。直到后来,李永铨转型设计,多变的思维依然是他创作中的核心特点之一。
黑色幽默——从海报到品牌一脉相承
李永铨以黑色幽默和大胆的视觉风格见称。他从事设计的前十年,大多数创作是前卫视觉的先驱,例如为艾滋等敏感的社会话题制作的海报,后十年则主力打造大中华及亚洲区的品牌设计,从皇后饼店、满记甜品、上海牌手表到最近的英记茶庄。他的黑色幽默常被评为辛辣到位,但其中无关乎“愤怒”和“偏激”,他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态度:“我想我还是很清醒的,我并没有刻意去与谁对立或坚持什么立场,我只是不想受到太多外部的影响,也不想在做一件作品时受到所谓体制的限制。到现在我也仍然是这样,做自己想做的,我很庆幸自己一直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他有一幅著名的海报《毛英雄主义》,那是毛泽东和蝙蝠侠的结合体,他说,这是为了隐喻香港年轻人对历史的认知。毛泽东在中国内地被看作英雄,但是“如果你问香港年轻人,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是蝙蝠侠,阿童木,是漫画中的人物”。这便是他所擅长的黑色幽默。
即便转向诸多掣肘的商业世界,李永铨也决然不忘借黑色幽默予以调侃,而且运用得游刃有余。他或以鱿鱼干的形象暗指护肤化妆品的保湿恢复效果,或是将墙刷加入到粉底霜的推广包装中,轻讽化妆品的粉饰之效。轻松而有趣的黑色幽默总会为他的品牌设计增色不少,引来消费者的驻足,为品牌带来令人瞠目的市场效应。但在李永铨看来,风格并非一个设计师的唯一信仰,最重要的是客户和受众能否从这些设计中受惠。
定位精准——品牌设计既叫座亦叫好
李永铨曾被日本畅销设计杂志《Agosto》评价为:“香港未来十年设计界新时代之代表”。在他的品牌诊断之下,众多企业创造了神话,例如,原本只受老街坊垂青的糖水铺子——满记甜品。在2002年的当时,市场对品牌概念尚不甚明晰,李永铨却已然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对品牌的打造并非单单设计一个VI(视觉形象)或CI(企业形象)这么简单。在他看来,一个成功的品牌首要的是对受众群有清晰的定位,知道谁是消费者这样才能稳稳地抓住他们的心。因此一开始的时候,李永铨并没有急于设计,而是做起市场调查,最终确定年轻人为主要消费群体,并在获得调研数据后才开始着手设计。针对年轻人的喜好,李永铨为满记打造了甜美的怀旧风格,把第一家连锁店打造成书店氛围的甜品店,大获好评,从三间变成今天接近四百间,也经历了三次改革的形象。
他曾把原本几千元的上海手表改造为15万元高档收藏表,并创下三星期沽清的销售记录;也曾助力“周生生”优化品牌形象,使其从珠宝行业中脱颖而出。他坚持认为设计是为商业服务的,“我们不是艺术家,我们做事一定要很商业。为客人想出来的个案一定要符合客人的需要,而不是胡乱放箭,看哪支中箭靶﹐但最后必需拿到成绩。”他认为优秀的品牌设计中,敏锐精准的市场触觉和精湛出色的设计能力缺一不可。他说,“做创意最重要就是定位清晰,如果定位清楚目标明确,很多创意就会自然创造出来。”
设计+商业——从日常影响社会
然而,李永铨并非一开始涉足设计便决意进军商业,他也曾只想真正自由地把心中想说的话及概念原汁原味体现在平面纸张上,为此他创作了很多海报,后来他明白这种创作太个人化,对自身及社会影响力极低,社会上的大部份人都不曾看你的海报,影响力十分微弱,其地位更不用多说。他明白了,要设计更有机会影响社会,发挥价值,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我们所置身的这个巨大的商业社会,就是一个最能引发反响和共鸣的重要通道。于是他十四年前就开始了发展品牌设计。不过当李永铨甫一转变,开始去做品牌时,香港设计界依旧还是为之震动了——他们惊呼Tommy(李永铨英文名)变了!连Tommy都沦为了商业拥趸,他失去自己的立场了,设计师的骄傲完蛋了……在李永铨自己看来,十四年前的改变其实是寻求实现设计社会价值的希望,也是藉着品牌对设计之可能性的探索。探求仍在进行,“过程”才是重要,今次展览恰似这“过程”的日记,记录着他探索中的每一次思考。
现今世界已经进入资讯过剩、视觉疲劳的时代,城市人生活急速而缺乏耐性,再优美的视像也只会蜻蜓点水,被人忽略。“对话视觉——李永铨与设计二十年展”,就是李永铨在历经市场磨砺之后,对这个世界的回应。在展览中,他向公众全面展示了自己二十年的设计历程和思考,重新检视了过去二十年里商标、品牌、包装、海报、出版物、广告及个人创作作品,他也希望借着图像与观众回看商业与设计的关系,进行一场非语言的“视觉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