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洞改造设计”四校联合公益设计项目/环境艺术设计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金奖作者创作感想
重构消逝的家园
——四校联合“为西部生土窑洞改造公益设计”项目
2009年在“第四届‘为中国而设计’环艺大展”筹备阶段,鉴于中国广大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环境遭遇了巨大破坏的现状,中央美术学院、太原理工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和北京服装学院组成了四校联合设计组对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生土住宅进行调研,为农民生土窑洞改造进行无偿设计活动,以期改善农民的生存生活状况,维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的建成获得国内外诸多设计大奖和业界专家学者的广泛好评。亚洲最具影响力环境设计银奖的评语:“生土窑洞环境改造设计目的是提升窑洞住宅的居住质量,保留原生态原则。四所大学的教授和学生携手研究、调研,提出新的设计理念和模式。既能维持窑洞天然的冬暖夏凉优势,同时保持自然恒温、隔热隔音,并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009年,经由西安美院选点联系,在西安附近的三原县柏社村完成了若干组地坑窑院的设计和窑洞的改造施工。柏社村位于三原县塬区北端,建村历史可上溯至魏晋南北朝,是陕西渭北地区著名的古村镇,该村地理环境独特,村落结构布局单纯古朴,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属原生态风土风貌的传统聚落。柏社村地坑窑洞的民居充分考虑到保护当地丰富的秦腔班社、社火、手工刺绣工艺等民俗非物质遗产,对废弃的窑院进行保护性改造。通过对每一个或每一组窑院的村民日常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对窑洞院落和室内空间进行设计,既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品质,又改善了农村的村容村貌。该项目是以高校设计力量为主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为指导的地坑式窑洞群设计建设项目。旨在建设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型农民住宅,在与当地政府进行切实合作,对风土聚落田野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地坑式窑洞改造设计的实践活动。
2014年,经太原理工大学选点联系,在山西省平遥县横坡村进行了生土窑洞民居改造设计,该村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西南17公里,处丘陵地区,村庄占地面积1500余亩,现有人口721人,年人均纯收入约4千元,地势呈南高北低,平均海拔八百米,有良好的山形地貌骨架基础,村内现存很多老窑洞住宅,一般由内层砖拱与黄土窑洞内壁结合,结构坚实,经久耐用,甚至有明末清初的窑洞还在使用。
横坡村所面临的问题非常典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导致传统乡村社会和环境体系的崩溃,村庄建设缺乏有机更新,农民遗弃或者拆掉了大量具有自然层次和历史文脉的老宅,加上劳动力外流,使村落空心化,村内窑洞大多遭到废弃,加剧了乡村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割裂。
横坡村的窑洞民居改造以恢复历史风貌,营造闲适恬淡的传统田园情调,织补碎片化的农村景观为重点,同时引人公共服务项目和适合农民生活的卫浴厨房设施,让农民新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相融,既体现传统农耕文化内涵又满足了农民追求现代舒适生活的要求。景观设计方面在合理规划交通和公共卫生设施的基础上,体现当地的代表性地域文化,同时增加农民读书中心、民居民俗展示中心、旅游宾舍、有机农家餐饮等公共空间,进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活态展示,激活乡村文化生活,建设乡村多元文化与生态产业的发展平台。
经实地调研横坡村常驻居民大多数为四口或六口之家组合,日常生活中卧室和厨房、餐厅都不分,卫生间多在室外露天设置,条件极差,急需提炼和重组厨房、餐厅、卫生间、起居室等功能区域。本案新设计的炕型大床,集炕和榻的功能于一体,充分解决了当地农村厨卫与起居功能不分,收纳与坐卧器具欠缺的问题,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针对采光不佳的状况重新设计窗户隔栅,增强自然光射入,改善窑壁和窑顶的表面材质,加强漫反射,同时通过全面的人工照明彻底改善窑内采光,保证了窑洞这种生土建设在低碳、环保、节能基础上的安全舒适性,从而满足广大西部地区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求。
通过对中国中西部地区窑洞民居的保护和重建,充分利用其特有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人文氛围浓郁,自然景观优美的中国“最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