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周岳,天津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中国包装委员会设计协会全国委员,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形象设计专家。主要教授课程为图形设计、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视觉语言等。
主要工作经历:主持或参与完成北京奥运辅助图形、北京奥运会单项体育图标、北京奥组委形象设计、中华世纪坛形象设计、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国庆60周年游行彩车、毛主席纪念堂形象设计、国家博物馆形象设计等国家重大设计项目,先后合作设计中国梦系列、养老保险全覆盖、2014北京APEC会议等多枚邮票,并于2014年获得邮票设计最高奖《最佳邮票奖》,设计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美展、华人平面设计大赛等国内外各种展览并获奖,2014年,由他整体设计的《装饰》杂志获得“中国最美期刊”称号。出版《图形设计》、《包装设计》系列教材并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赴多国进行学术交流与研究。
周岳副教授
第一次执行采访任务,笔者心中不免忐忑。故成行之前向周老师的学生稍作问询,他们都说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果然,采访才刚开始,我的紧张感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坐在我面前的周岳温和、谦逊、真诚,言谈间又透露着设计师独有的敏锐和犀利,见解独到,令人钦佩。
做中国的设计
说起如何走上设计的道路,周岳谈到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幼时的耳濡目染使他从小就对绘画和装潢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高中就读于天津工艺美校装潢专业。在报考大学时,他的专业成绩同时入围油画专业和中央工艺美院的装潢设计专业,他认为艺术虽然有很大的创作自由,但是做设计则可面对不同的项目,渴望创造的周岳追随内心的选择,进入中央工艺美院的装潢设计专业继续深造。1994年至2001年,周岳以优异的专业成绩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从天津工艺美校到中央工艺美院,周岳经历了十年的专业学习,然而在他看来这只是起步。
对于国内设计界的发展,他认为,“学习西方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扎根中国的传统文化,去粗存精,与时代相结合则是形成中国设计风貌的必由之路。”笔者注意到,在他工作室的书柜里整齐地码放着张仃、庞薰琹、奚静之、张光宇等人的文集。而谈到老一辈设计家,周岳也表现得非常崇敬。在他看来,中央工艺美院的设计前辈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与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因此,平素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周岳广收博取、涉猎广泛,无论是传统装饰绘画、装饰纹样还是少数民族装饰艺术他都颇有心得。
对传统文化长期的深入研究,使得周岳在创作时自然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这一点在他参与设计的众多国家项目中都有所体现,例如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国庆60周年游行彩车、毛主席纪念堂形象设计、国家博物馆形象设计、人民大会堂包装设计、国家大剧院礼品设计、北京奥运会核心图形、北京奥运会单项体育图标等。这些重大的国家设计项目往往要求设计师既能体现中国文化元素同时又敢于创新,而这恰恰符合周岳的设计理念,这也是他能够出色完成这些任务的重要原因。
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
国家博物馆形象设计
国家博物馆形象设计
谈起集体创作奥运会“祥云”核心图形的过程,周老师深刻地感到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精深。他回忆道:“一个云纹图案一群人用半年的时间修改,数万张草图,几十遍调整,直至最后也没有达到前人的高度,反而越是深入进去越感到差距,越是钦佩古代艺术家对造型极致的把握。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又有几人能反复锤炼自己的作品,又有几人能潜心研究传统艺术的精髓,真正继承传统任重而道远!”周岳一席话意味深长,体现了一个严谨的学者型设计师对专业秉承的热爱和希冀,令笔者甚为感动。
用设计传达快乐
2014年,中国唯一的设计类核心期刊《装饰》杂志被评为“中国最美期刊”,而周岳正是2014年《装饰》杂志的整体设计师。为了这12本杂志,周岳用心良苦。他认真研究各期主题,尝试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阐述和诠释。“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让资料获取更便捷,设计工作更高效,但是也让很多设计师懒惰起来,习惯拷贝复制,疏于图形的创造。”因此,他坚持根据每期主题专门绘制封面图形和内页图标,坚持原创。被问及每次设计是不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思考时,周岳答:“深入思考是必要的,但不一定用时越久设计效果越好。当积累达到一定量,头脑处于活跃的状态中,灵感的到来往往是一瞬间的事情。”正所谓真正的功夫在设计之外,平时有足够的思考和积累,创作时灵感自然也会光顾。
这样的过程在周岳眼中是快乐的。在他看来,“要想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一定要学会‘快乐设计’,只有做到享受设计的过程才能保持对设计的兴趣。不仅如此,设计作品诞生于设计师之手,直接反映作者的心态,一个麻木的设计师无法让人感受到快乐。目前国内很多设计作品越来越精致但是缺少了热情和感动,再精致的‘垃圾’也是不能感染观众的。”
我以为,这种看似“游戏”的态度如此举重若轻、气定神闲,是源于深厚积淀的信手拈来以及对设计由衷的热忱。无论做哪一行,能够如鱼得水般地有发自内心的快乐大概就是最高境界了吧……
《装饰》杂志2014年第4期封面
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
周岳任教十余年,先后教授多门专业课程,对于教学和培养学生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提到,现在一些学生忽视基础而急于掌握实践技术,实为舍本逐末。在本科学习阶段,最重要的还是练好“内功”,锻炼基本能力,增强文化底蕴,将基础打牢。许多设计师在参加工作后选择重新回到校园深造,并不是因为缺乏实践能力,而是感到基础不牢没有后劲。由此看来基础才是长期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基本能力和素养上去了,设计出的作品才不是“花架子”、“空架子”。因此,学习设计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终生去积淀和磨练。
教学方式上,周老师倡导“研究型学习”,改变学生自小学以来养成的被动学习方式,通过亲身调研和体会,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他看来,“一名设计师不只在工作时思考设计,平常就要习惯从艺术和设计的角度体会生活。”
“旱地学不会游泳,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和掌握需要动手实践。”周老师的课堂教学讲求“动中思、动中学”,依据艺术设计教学的特点,采用边教、边学、边练的穿插授课方式,既调动同学的主动性,又在动手过程中将理论活化为生动的感受。
教学内容上,周岳认为应该更多打破设计门类的界限,在大艺术、大设计的观念下,拓宽设计思维,增强基本能力。“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智慧,艺术是享受生命的智慧,艺术设计在根本上是这两者的融合。我们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这两方面的智慧和能力,而专业则是学生在了解自身特点之后的自然选择。”
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周老师鼓励同学发掘自己的兴趣点并深入探索。他提到有时学生对某一课题非常感兴趣,投入过多,以至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对此他非但不生气,反而加以鼓励。在他看来,“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并从事自己喜爱的事情,而学习正是寻找和发现的过程。一个人不可能也不必擅长所有的事情,在有限的生命中,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寻找自己所爱,并为之努力,这样的一生才能充实和满足。”笔者深感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只有抱着这样开明的态度,学生才能有更自由的空间来发挥特长。
采访的时间匆匆而过,我还沉浸在周岳众多的设计作品之中,感叹于他惊人的创作能力,我想这一定源于挚爱、真诚与责任,我似乎找到了“最美”设计师的秘密……(徐笑晗)
附录:
周岳的标志设计作品
2014年度周岳为《装饰》设计的杂志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