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科德拉(“kodra”)式的剪纸,用羊毛剪刀剪裁,白垩纸,位于沃维奇城镇地区兹瓦库夫博罗维村庄,由阿格涅什卡·美乔于1973年创作。 爱德华·考普洛夫斯基摄影
《克拉科夫的婚礼》,图为身着当地服装的人偶。原作完成于1937年,此件由雅尼娜·娃歇维奇复制。 卢卡斯·赞戴茨基摄影
天津美术网讯 一个位于波罗的海南岸的国度,诞生过如哥白尼、居里夫人和肖邦等闻名世界的科学与艺术巨匠。这里作为中东欧最具民族风情的地区之一,也曾是孕育欧洲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民族服饰、剪纸艺术、传统舞蹈与民间乐器等,成为其传统文化的典范。它在新教、天主教与东正教之间,在欧洲与亚洲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形 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品格。
这里是波兰。
都说舞曲散发着波兰民间故土的芳香,那是怎样的“民间”与“故土”呢?答案在7月11日,亮相中国美术馆的“从源头到灵感——波兰设计中的民族主题”展中即可寻见。来自波兰华沙国家民俗博物馆的200余件套民俗艺术品,既有民族传统经典之作,又有先锋设计精品。跨越两个世纪的艺术承继,足以让观众洞彻其奥。
服装、首饰、乐器、家居吊灯、沙发、壁毯、床上用品、小陀螺,世界闻名的动漫少女“初音未来”以及一群群“欢歌舞动”演绎着波兰传统舞蹈的小玩偶……绚丽 夺目的色彩充盈着中国美术馆的展厅,浓浓的生活意趣、出人意料的设计,让观众的脚步似乎也伴随着耳机里传来的不同乐器演奏的乐曲,踩出了波兰的民族舞步。
19世纪,波兰国家独立地位的丧失及1863年民族大起义的失败,使波兰艺术的风向转向民间。1918年,波兰恢复独立,成为波兰艺术史的重要转折点。新 形势下,众多艺术家将各种先锋艺术与本国的民间艺术相结合,艺术支撑下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使波兰存续下来,并在20世纪得到重生。
波兰精神和波兰历史的结合,熔铸成浪漫和自由的艺术精神。及至21世纪,无论艺术家们先锋或是复古,各种自由表达在欧美各国后来的艺术谱系中似曾相识,但又不约而同、或隐或显地指向一个“波兰传统”,它依然顽强,至少在民族设计领域,绝对富有趣味与活力。
丝制的祖潘外衣,或红或黑的披风沉雄而英武,缀有流苏的图案流丽繁复的孔塔奇腰带,绣花的高筒靴,宽大的裙撑蓬起厚重华贵的落地裙,洁白的蕾丝花边,温润 的琥珀与珊瑚佩饰……看着曾在1937年巴黎世博会展出的波兰民族舞蹈模型,一种久远却悦动的情感会让人莫名感动,仿佛逝去的生命体温犹在——今日的欧洲 小镇,逢节庆日,依然有人穿起类似的传统服饰当街舞蹈——那是人与物之间的某种缔约与盟誓,是艺术最朴素的源起,也是最本真的记忆。
马克思曾赞扬波兰人民是“欧洲不死的勇士”。勇敢、自由和浪漫的波兰精神,流淌在波兰的民族血液中,成为一股持久的动力。在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下,波兰民族 艺术品一方面延续了传统的式样与风格,并在不同区域和时代有了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与民族风双重语境之下,当代先锋派艺术家也对此做出了有益的探 索。此次这场融合了视觉、音乐和舞蹈的“大百科”展览,再现了波兰先锋派艺术家探索超越国界的、共通艺术语言的漫长历程。
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性格的直接体现。从民间艺术到现代设计,我们从波兰的展览里看到了熟悉的颜色和相似的审美感受,或许借此可以体悟波兰的民族主题和审美情怀。
波兰华沙国家民俗博物馆馆长亚当·奇热夫斯基表示,“艺术家们就可看做我们生活中的引导,一看到他们的艺术就能看到我们的过去,也会看到我们的现在和未 来。所以,通过艺术,认识我们的社会、我们国家、我们的世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此次展览所展出的艺术作品,追本溯源,可将其源头称为波兰民族文化。我们 传承历史,坚持身份认同,同时传递着我们想让别人了解的一切。”
为打造立体而生动的展示效果,波兰华沙国家民俗博物馆在展览的视觉呈现上下足了功夫,除绚烂的色彩与颇具民族特点的展陈设计外,还在展厅内循环播放精心挑 选的波兰电影。同时,借助两国人民耳熟能详且广为弹奏的肖邦音乐,吸引观者的兴趣,对其民间文化渊源进行展示,帮助人们深入感受和理解波兰传统艺术的魅 力。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展览。这温度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波兰的源头,展览是从波兰传统的深处走来;二是从这个源头走来的今天的艺术家,他们如何来进行创作,这里面包含的是一种传承,它代表着一种血脉。”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记者 胡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