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张光宇集》全册效果图
天津美术网讯 2015年9月24日上午,《张光宇集》出版发布座谈会在吉里(北京)国际艺术区举行。《张光宇集》出版发布座谈会由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和人民美术出版社、吉里国际艺术区主办,辅仁书苑和《新京报》书评周刊共同承办。张光宇先生的长子张大羽、二子张良国、三子张临春、女儿张宜秋,以及北京部分美术评论家、出版人刘巨德、唐薇、黄大刚、宁成春、张敢、苏丹、曾辉、吴琼、刘若望、江丽和20多位媒体记者出席了座谈会,座谈会由辅仁书苑学术总监李大钧主持。
《张光宇集》出版发布座谈会会场
今年是张光宇先生诞辰115周年,这部凝结了几代人期望的《张光宇集》总计超过1630页,2600余幅(组)作品分成漫画、插图、绘画、设计四卷。这些作品,部分来自张光宇家人数十年精心收藏的画作、图稿、实物、手稿;部分来自国家文化艺术机构的收藏,大量遗佚作品则来自百年来有关图书、报刊、书信、档案、资料文献等。
在笔者看来,中国艺术界对于张光宇的认识是极其浅薄的,甚至是片面的。当然,长期以来,特定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文献资料匮乏造成张光宇艺术研究的局限。不必说中国文化界,或者人民大众对于张光宇先生的了解认识,就是艺术界、设计界都是模糊的。“装饰艺术家”的评价或许反而制约了后来者从更宏观的视域全面考察、认识张光宇在中国文化转型、发展的新时代中诸多方面的重要贡献和作为——开创“中国式现代美术”(黄苗子语)的新局面。
《张光宇集》四册分册效果图
在艺术中国记者与唐薇老师和李大钧老师的的交谈采访中得知:在《张光宇集》的编著过程中,查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出版信息,寻找遗佚作品的线索和印刷图像,是一项艰难、漫长、繁琐、细致的工作。经研究者十年追索、梳理、研究、写作,《张光宇集》由原计划的一册扩展为四卷大书,基本上包括了他的大部分造型艺术作品和手稿以及基本信息,相信这部书能为张光宇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辅仁书苑学术总监李大钧主持座谈会
随着收集和研究工作的深化,张光宇艺术发展的脉络被逐渐厘清,风云变幻的大时代背景下,张光宇的社会经历和创作思想,张光宇和张光宇艺术与现代中国、与中国现代美术的关系,张光宇在整个时代进程中,他的探索、他的前卫、他的理论对于中国现代文化艺术诸多领域的影响和价值,早已不是概念模糊的“装饰艺术”所能承载,他创造的“中国摩登”在他生前、身后的中国无所不在。
清华美院教授刘巨德在观看张光宇相关史料
正如廖冰兄所说:“你或许应该超过他,但你无法绕过他。”(廖冰兄《辟新路者》1992年11月)这就是大时代的张光宇,大时代的艺术家。
“驳杂”的文化身份、多样的专业领域,张光宇究竟属于什么“家”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这是真实的张光宇,这是张光宇和以他为代表的一代中国现代美术开拓者的真实所在、学术意义和价值所在。因此,《张光宇集》成为一套内容特别丰富的别样画集,相信这套书应能启发新的学术思考和艺术创造。
以下为9月24日《张光宇集》出版发布座谈会的实录,分享给大家: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秘书长曾辉在座谈会上讲话
曾辉(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秘书长):
尊敬的各位前辈,在1965年张光宇先生去世的那一年,恰恰是我出生的那一年,等我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上学的时候,有幸读到张光宇先生一些文章、还有看到他很多作品。那个时候我就感受到,在中国艺术史上还有这样一位能够开拓的艺术设计现代化代表性人物,在我们过去似乎教科书里边或者美术史体系里边,似乎没有看到张光宇先生太多的内容,所以后来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就收集和学习过很多关于张光宇先生创作的作品,在毕业之后也在学校留校工作,期间正好我也在编辑学校的刊物,那个时候也收集和想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很可惜没有坚持下来,因为后来调到别的单位,这十几年内心惦念这位当代真正称为大师的人物。
现在“大师”满天飞,而历史上真正的大师却没有被呈现出来,2012年因为我在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工作,就和李大钧先生,也得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大力支持,与清华美院共同策展,组织了《光宇风格——张光宇设计展》,当然在此前798百雅轩已经为张光宇做了艺术展,这两个展览从绘画到设计,在当年我们就想能够系统推动一下对于张光宇先生的研究和传播的工作。特别是唐薇老师始终投入研究中,今天这个活动也是我们在2015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吉里是北京国际设计周核心区域,今年总共有420多项展览和活动,有28个大的创意园区、街区加入设计周。我们在做设计周工作一个核心目的,按照前辈所推动艺术进入生活,为民生服务,设计改变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以这个为导向来做我们推广,换句话说我们的设计周不是热热闹闹活动,而是真正服务于让艺术、设计能够和公众生活结合,真正改变和提升我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意义,换句话说对于前辈的思想,不仅仅是单纯的留在书上,记录在历史中,把他的思想、成就记录在史料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张光宇《西游漫记》1945年
我们始终认为应该把前辈这样的精神、这样的艺术思想活在未来中,让更多年轻人理解、让他们知道在中国还有张光宇先生,包括以张光宇先生为代表一批真正艺术设计大师,他们在引领未来得生活,他们的思想不因时代变化而消失。所以我们要通过我们平台,让更多人,从政府、到产业、到社会方方面面都要理解到,中国要想进一步发展,我们如何提升我们的审美品质,而不是以权力美学为主要的主导。如何让真正艺术设计思想进入生活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这也是当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校门镌刻四个图标“衣食住行”,这个图标就是1935年张光宇先生工艺美术社的社标转变过来的。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作为第一个现代设计院校,尽管现在更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但是它的精神不会因为更名、迁址而消失,我们学校有一批老师、学生学习、了解工艺院前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今年5月份,我们很多校友共同策展一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80、90艺术展览,在座的刘巨德老师也参加了活动。大家都抱一个愿望,用我们自己的艺术创作、自己作品的传递、发扬艺术为生活的艺术主张,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不仅仅纪念张光宇先生,更重要把他的艺术精神、设计思想、文化人格魅力能够让未来所了解,能够让更多年轻人所了解,一直让他活在未来生活中,谢谢大家!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张光宇集》责任编辑汪家明
汪家明(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张光宇集》责任编辑):
很高兴人民美术出版社能够出版《张光宇集》,也很高兴我能够做这部巨著的责任编辑,我刚刚卸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这个巨著就是我在人民美术出版社最后一件工作。这套书的出版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一件大事,看到书大家会有同感。在这里首先向黄苗子先生致敬,是他在生命最后阶段,去世还有21天,把他中华艺文奖得的100万元捐助人民美术出版社,专门出版张光宇著作,所以特别感谢他。
我也要感谢张光宇先生的子女,都是老人了,感谢唐薇、黄大刚主编,他们信任我,把这个工作交给我。还要感谢宁成春先生,他1965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应该见过张光宇先生,而且他也是我在三联书店的同事,他对《张光宇集》相当用心,花了很多力气,所以书能出这个样子。
我是打倒四人帮以后最早出版张光宇的编辑,90年代出版了张光宇几部书,当时还是很有影响的。从此我就爱上张光宇作品,而且阴差阳错,后来从山东到北京来到三联,与黄大刚成了同事,而且苗子先生又是人民美术出版社老前辈。而我又从三联调到人美,最后我参与进来。这个真有难说的缘份。
张光宇大闹天宫设计稿-美猴王
关于张光宇先生对于现代美术贡献我就不说了,有一点我觉得大家没有注意,出版过程中也写了一篇文章,我发现张光宇先生在出版上也做了了不起的工作,他实际是出版家、编辑家,可以称为中国现代出版的先驱。他是1900年生,1915年的时候他到上海杂货铺当学徒,店铺对面是新舞台,有空到舞台看画景,迷上京剧,后来经人介绍到唱片公司绘制外套,从此他开始与出版打交道。很小的时候,他帮忙编绘《世界画报》,筹划出版《三日画报》。而且得空去舅父开的小印刷铺帮工,学了不少印刷知识。那时候漫画当然跟现在概念不同,是一切随行简笔画都叫漫画,也包括封面装饰、插图等,最早1925年文学周报发布毛笔画的时候叫漫画。张光宇筹办一家小书铺,叫中国美术刊行社,定期出版上海漫画,在上面王先生和小陈就是在这个创刊上第一次和读者见面。这个画刊出了110期,后来改名时代画报。张光宇弟弟张正宇也到上海帮他办刊物,后来认识新月书店的老板邵洵美,他愿意投资美术出版。就搞新月书店,就把新月书店一半租给时代画报作为门市,把中国美术刊行社改为上海时代图书公司,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在二三十年代是重要的出版机构,张光宇、张正宇就是负责人。
而且当时还开办了时代印刷厂,经洋行购置先进的德国印刷机,大大改进印刷出版质量。后来办的刊物多了,《时代漫画》、《万象》、《独立漫画》、《上海漫画》等,办了很多杂志他都是主编。他既是出版家、又是编辑家。当时以杂志的名义办了破天荒中国第一届漫画展览会等。跟我们做出版一样的,出版也要搞活动。当时展览会囊括所有著名的漫画家,平均年龄不到30岁,大一点30多,当时有600多幅作品。而且展览之后又编了画册叫全国漫画展览会专题,总计上世纪20年代张光宇组织刊物不下十几种,还组织两家出版机构,对中国漫画繁荣和发展做出关键的贡献。比如张仃等一大批著名的画家,最初在张光宇主办刊物上发表漫画,后来才成功。这是做出版人的本分,通过出版把好的作者介绍出来。
他主办的刊物销路很好,极大的刺激上海乃至全国的出版市场,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张光宇出版和主办一个个精彩刊物,在那个年代以及到现在中国漫画是什么样。我们有一个说法,民国时期的漫画达到当时的文化艺术的最高峰,有一个说法可能你们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民国漫画,民国漫画是最高峰,超过其他文学艺术。这里边张光宇的出版工作起了关键作用。因为他画画是自己一个人,但是出版带动一大批人,而且传播到读者那里去。
1949年以后张光宇全家来到北京,就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装饰》杂志也是他创办。还是出版,由于本身是大画家,作为出版家、编辑家有独特的优势,能够起到带领和引导漫画出版的作用。漫画杂志发行好,很大的原因他自己一些作品,这也是那个时代令人羡慕出版的特色,你像鲁迅、矛盾、叶圣陶、巴金等一大批作家、艺术家,他们又是作者、又是出版家,这与当今大多数出版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值得我们深思。我从出版角度讲讲张光宇在出版和编辑方面做出的贡献,过去大家关注还都是他的艺术作品,没有从这个地方分析他。包括编辑专家也提到,但是没有专门从这个角度。谢谢!
张光宇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邮票
李大钧(辅仁书苑学术总监):
汪社长真的是一位出版家,最早您在《山东画报》出版张光宇《西游漫记》还有烟画,现在都是很珍贵的文献了,我想请大家为汪社长,为他对张光宇先生的推广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
我们今天来了很多新闻媒体界朋友,因为来的人太多,我没有一一介绍,超过二十几家重要的媒体,像新华网、人民网、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商报、雅昌艺术网、99艺术网等,我想将来可以在你们文章中看到是哪些机构出席今天活动,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这些媒体朋友很多都是70后、80后,像我的朋友涂志刚,是《新京报》书评周刊的主编,通过上次做《吴大羽作品集》出版发行会,《新京报》拿了七个专版为老艺术家做专项介绍,我可以说完全出于他们自觉,也没有跟我要一分钱,这样媒体、这样年轻朋友真的值得我们尊重。
三联书店美术编审、设计师宁成春在座谈会上讲话
宁成春(三联书店美术编审、设计师):
我是1960年入学,正好这一年是张光宇先生生病,我65年毕业,也是这一年张光宇离去了,在五年当中,我实际在学校里没有时间听他的课,但是我跟他张正宇儿子同班同学,曾经有机会到张光宇家里拜访,但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像邱陵老师、袁运甫老师,他们直接受张老先生的影响,他们所画的画都受他的影响。我从09年开始很少做设计,汪社长开始启动这个计划,之前做了单行本《西游漫记》,当时按原作重新排列,但是原作很多年了,它的颜色都变黑,变色很厉害,原作变成老人,跟年轻的时候完全不一样。我根据原貌一点点提,几乎一点点提出来恢复年轻的内容,这个工作我也对汪社长特别敬佩,他支持我们不惜成本持续调整。
进入全集的时候,非常感谢唐薇教授,她做了多少年收集积累研究工作,基本上见到所有张光宇先生作品都涉及到,这里边有很多是原作,家属提供的非常好、非常漂亮的原作,线条、油墨感觉非常生动,作品集里边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原作,大家很欣赏非常精彩。但是也有很多部分是解放前报纸发表的一些作品,当时报纸是铅印,纸张很粗糙,作品面貌跟原作差距相当大,甚至那些画面上都有做新版挖的痕迹、包括钉子都有,这种品质很差报纸发表的东西和原作放在一起,怎么让它适合、反映原来作品面貌?这方面我就指导作者下了很大的工夫。比如在香港发表《猪八戒》一套很精彩,就是片子太差,全是断线、钉子眼各种东西,再没有机会了,如果我们再不修的话,以后也不可能再出版,一定要把它认真的,尽我们所能把它做好。但是这个工作量很大,交给雅昌工作人员我们不放心,怕原来图修坏了更不好。难度有一定难度,但是大家为一个目的,一定恢复原来的面貌,体现出张光宇先生整个水平。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尽自己所能做的事,当然要达到完美程度是不可能的,里边还有很多疏漏的东西。
所以这个作品集发布以后,我听说第一批印数不多,我感觉挺好。还有机会再印,再有我们听到大家反映,比如大家提供一些方向或者有新的东西发现,还可以再补进去。谢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光宇集》主编唐薇向大家讲述编著情况
唐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光宇集》主编):
其实2005年底要出《张光宇集》这个想法是黄大刚提出的,我属于赶鸭子上架勉强接这个事,但是因为我喜欢张光宇先生的画,从05年底开始做这个事的时候,脑子里头没有想到会是现在这样结果,想着一本画册,因为当时我们见过作品量不是很多,在这个过程里边觉得没有那么多作品,没有想到用了十年,我想可能弄本画册两年、三年差不多了,当然编这个画册一方面因为黄大刚提出来,大刚父母一直谈张光宇先生,另一方面我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读书到教书这么长时间里边,不断看到或者听到跟张光宇先生有关的种种事情。
比方说我上学的时候,图书馆没有多少书,找不到书,我们班一个女同学,她把她家里边保留非常好的画册,拿非常漂亮的蓝花布包起来,其中就有《张光宇插图集》,62年出的,有58年出版的《西游漫记》,第一次才知道我小时候临摹《大闹天宫》的作者是张光宇,第一次把作者和我喜欢的画配上。翻开《神笔马良》非常动人,等到我毕业留校之后,不断有老师,那时候我们系里有全院第一台复印机的时候,有些老师拿一些复印的东西,到复印机复印让我碰见,我缠着他们让我复印一份,到现在我还留下那些东西,可见当时没有出版物的时候,很多人在私下用刚刚开始现代化图像传播工具做这样的事情。
到了90年代初,张仃先生在学院发起研究张光宇工作,我们学院《装饰》杂志编辑部他们编辑,其中像邹文教授、杭间教授也参与这个工作,还有很多我们系的先生参与,有的先生人还在年龄很大,有的已经不在,他们很关注这个事情。到了90年代后期,到了98年我看到山东画报出版社汪家明社长编了很多民国漫画的书,而且是我们学校老师手里拿的非常喜欢,找不到,街上买不到。这个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喜欢他的作品但是看不到他的作品,所以到05年苗子先生、大刚提出这个事,有点一拍即合,我喜欢、再加上大家看不见的作品,很想弄一本书出来。没有想到过程中居然发现张光宇有那么多作品,本来我工作的系、就读很长时间叫装饰艺术系,所以我们说张光宇先生是装饰艺术家。当时的系叫装饰艺术系,我学专业叫装饰绘画专业、后来叫壁画专业。好像大家心有灵犀。做一段时间有点不服气,有很认真研究插图的学者说张光宇线条不够好,还有张光宇先生画太少了,还有说张光宇先生是好老师,但是肚子里有东西倒不出来。
张光宇设计的大闹天宫设计稿-玉帝
我研究三年以后认为完全不是这样,就因为大家太不了解他,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画册传播应该说赶不上张光宇他那个时候热热闹闹的杂志,在很长时间是那样。就好像我们上大学要想了解国外艺术发展动向,我们要看文化部组织每月两场内部电影、外部电影,基本是我们了解国外的唯一渠道,很长时间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视野比较狭窄、窗户没有完全打开,不像这些年有最新的资讯传达出来。
当时要出一本很薄的张光宇画册,后来作品太多。过程有很多有趣的事、也有头疼的事、也有很多经验教训、也有很多感动。但是到了2012年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当时李大钧先生介入,四个张光宇展览会,应该对张光宇先生传播和认识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北京三个展览,如果加上苏州博物馆就四个展览,也算奇迹。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集中一批志同道合者来专门集中精力考虑《张光宇集》编辑。一般来说编一本画册很简单,把图像搞清楚交给出版社就可以了。但是这本书不是,作为编辑人家根据你的东西弄一弄、编辑一下或者设计一下就可以出版,很多画册是这么出的,这本不是。这本书从我们工作小组,我们成立《张光宇集》工作小组,从小组本身的产生,应该说从2012年第一次开会到现在,我们也在不断很热切讨论,也非常激烈争执,会掉眼泪、会毫不客气指责。你们可能看我现在不是很暴躁的人,但是汪家明社长人家是堂堂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把手,我会非常不客气、不管情面跟他嚷嚷,但是他很客气听着。跟宁老师也是,有时候我跟他说话也很不客气,因为我们想的是一个事,这也是成立小组的原因。
汪家明社长98年出《张光宇插图集》,我自己知道他不是从98年开始,98年开始出不了那么多书,他出那么多漫画家,包括老照片。现在市场上也看到,在网络上卖的蛮贵,黄茅、陆志庠等。我还没有提很多老前辈的名字,我就说我们工作小组的人,因为汪家明有前面心意、感情和他的作为,我们就觉得汪家明是唯一可以做《张光宇集》责任编辑的最佳人选。当然不是我选择他,其实他也是选择我们。他到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后,说大刚你们的书拿来吧,我们本来是把书给另一个出版社,还没有正式运作,什么都没有开始,我觉得这是不二人选,等于他也选择我们,我们也选择他。实际上我再怎么不客气说话,还是彼此互相欣赏。
在过程里边有一些细节,我跟大刚说,你敢提这个意见,除了汪家明没有人能够提出来,所以他提升了我们这本书的品质。宁老师七十多岁人,人家到处跑,他设计任务非常多。从《西游漫记》在印厂盯着,就为了图像最好。那时候另外一个印厂,这次又是这样。我们那些样稿,所有这些人每个人都是责编,每个人也都是美编手下的工作人,每个人都在每一次样稿进行尽心竭力,觉得哪不好都是毫不客气给他提出来。
我就说我们工作团队,我认为是一种最佳的工作状态。最后出来这样一本书,当然雅昌功不可没,请雅昌来做,也是因为找不到比他更好的印制单位。在和雅昌第一次接触,从那时候开始我觉得雅昌确实好,我们接触的每一个工作人员也是那么用心,我们工作小组按年龄排序,张大羽先生、宁成春先生、汪家明先生、我、黄大刚、李大钧先生,每一位成员都为这本书做了自己最大努力,所以最后我想说,谢谢工作小组各位朋友、长辈,我们终于把这个事做出来了,谢谢各位!
《神笔马良》插图之一
李大钧(辅仁书苑学术总监):
唐薇教授为这本书付出了可见的十年的时间,实际上从血脉、从精神上可能更长,其实不是短短的座谈会能够说完的,我建议媒体朋友们如果有兴趣,请唐老师可以多谈一谈,不只是讲唐薇的故事,讲的是张光宇先生的故事,讲张光宇先生和她精神上追随者、知音的故事,我觉得这个故事可以讲很长。下面我介绍一下黄大刚,因为他是唐薇老师的先生,他有几个身份,一个他是原来三联书店的老编辑,编了很多书,他也是《张光宇集》主编,他是黄苗子先生三儿子,所以他也是黄苗子郁风基金会的秘书。刚才宁先生说了,除了张光宇先生几个子女,这里真正见过张光宇先生就是黄大刚,因为他从小黄苗子一家、王世襄先生、张光宇先生都住一个大院。张光宇夫人也是黄大刚的“张妈妈”,黄大刚今天有多个身份,我宁可把你当作代表你父亲、母亲参加这个会议。下面请黄大刚发言。
三联书店编辑、《张光宇集》主编黄大刚在座谈会上讲话
黄大刚(三联书店编辑、《张光宇集》主编):
我开始的时候05年提出这个,当时想做张光宇集。后来种种原因好像不太顺利,我们这个要说顺利也算顺利,长时间没出是收集到东西越来越多,后来发现简单出对不起张光宇先生,所以一定出的齐。而且当时我父亲意思也是这样,然后在高度中慢慢开始做,真正蒙头做,因为我还得天天上班,主要做是唐薇。在这个过程中有感动、当然也有遗憾。但是现在我们感到终于把这个任务完成了,一个是这四本书,还有一个传记,估计下个月会出。
兴奋是有很多新的发现,这里不展开说了。还有感动,当时开始的时候,当然父母支持,给了两本上海漫画影印本,人家送给他们,他们送给我们,越找越多,这个期间比如去范用先生那里有几本,老先生骨折,我们去了之后,自己站着凳子把书拿出来,我说我去,他说你找不到靠边。翻完以后,你拿走随便用,记着还给我。还有姜德明先生藏书家,那里有很多书。知道自己有什么,但是翻一次非常困难,凡是我们张嘴他都答应,尽量翻出来,而且他的书一般不外借,当我们说需要翻拍,他说你们拿走。还有原来工艺美院的老师,搜集到好多东西现在看来很珍贵的东西送给我们。当然随着这些老先生关心,当然还有像张仃先生等,实际这本画册往前推,因为叶浅予、我父亲要给张光宇先生编一本画册,这个画册始终没有出版,因为当时条件太差,谁都不愿意出。转到香港,好不容易弄点钱,要出了钱没有了。后来张仃先生也是,从哪里弄了一笔钱又想出这个,结果资助人死了,因为钱没有到位,儿女不认帐一点办法没有。最后我们感觉越做一方面有兴奋,但是也压力更大,现在终于算是做出来,我们完成这项任务。
如果要说我想下面,我们做的这项工作实际上是一个最基础性工作,收集大量的资料,当然我们也提出一些想法、一些观点,应该说还不够细致、也不够全面。后来很多想法没有完全写到传记里边去。但是我们更希望今后有更多年轻人接过这个接力棒,把张光宇研究继续做下来。
研究张光宇意义不是学他装饰画怎么画,学他怎么设计一本书。因为从技术手段来讲,今天技术手段已经不是张光宇先生当年技术手段,进步是突飞猛进,就说制版技术完全不一样,但是张光宇先生最大的意义,他的艺术跟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再有一个他是和民间、民族艺术传承联系在一起的。一开始进入出版,20年代开始介入影视,他就是影视杂志的编辑,这个时候就开始接触电影,电影就是更先进的技术,而他把这些东西都融入他的创作。就说我们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将来向什么方向发展?我想张光宇先生提供一条非常有价值的开头,我就说这么多。
中国美术馆原办公室主任吴琼在座谈会上讲话
吴琼(中国美术馆原办公室主任):
我简单说两句没有准备,我跟唐薇教授是多年的好朋友,这套书出版的过程,一直感受她的辛苦和努力,特别佩服她的学术精神。而且这个过程中,她历经一些病痛、还有过程中磨砺,都是有很多感受,真不容易。而且在团队组织下,把这套作品完成这么出色,真是感到让我非常感动,而且我也觉得在美术界里边这么多年,这样现象的不是很多。还有一个唐薇跟黄大刚两个人非常孝敬老一辈艺术家、学者,包括他们父母、亲戚朋友们都是知名的学者和大家,这个孝顺就体现对艺术精神延续和传承,这是最好的孝敬。黄苗子先生在世也跟我说过,张光宇研究一定抓紧、一定抓好。我的母亲曾经跟张光宇先生有过交往,从个人感情也对他们工作非常敬佩,起码我们能够交心。
美术馆今年对张光宇研究也加强了,好像也做了一些事情,唐教授和大刚几次跟美术馆领导也有过接触,张家老前辈们好像也有过接触,他们今年有这样的机会,这是非常感到可喜的。
最后真是感谢李大钧先生,之前都认识了,我知道他一直做艺术传承和老一辈艺术延续工作,非常可敬。能够做到现在也是跟他自己造诣、和坚持精神分不开,非常感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巨德在座谈会上讲话
刘巨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说起张光宇先生真是有很多话想说,今天张光宇先生文集、画集出版确实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刚才介绍六位为出版做了这么多工作,特别是唐薇,我知道他们夫妇俩人默默做十年,中间唐薇还住院一直坚持做,很让我感动。我觉得这些工作做的非常有意义,因为张光宇先生作为一个艺术家、作为那一代艺术家里是我们影响最大的艺术家,而他的印象是默默的、深深的,在我们后学心里,可惜我进工艺美院65年张光宇先生刚走,没有见过他人,但是他发表的文章每一篇我都读了,他的插图集也是最爱的书,也临摹了很多。
慢慢对他了解就更多了,后来毕业以后张光宇、张仃是丁绍光天天谈起的话题,所以对张光宇了解更多,从他那里知道张先生上课的情景,他把张先生奉为最高的精神导师,实际也是我们的导师。因为他的作品我感觉从人到作品是关心民族命运的艺术家,他也是一个走进中华民族美学灵魂的艺术家,你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他对民族、对祖国的命运有多么深切的思考和关心,他的所有作品都体现这一点。他的作品中美感真正是中华民族美学精神最好的体现,他的《大闹天宫》拿出去到现在也是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部宏篇巨作,真正从美术到原作相配那么好。一般《西游记》能够像这样表现,没有人能达到他的水准。到现在为止也是中国的骄傲。我们现在还没有一部能够超越他,这是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通过他们能够把这套书出来,能够让大家知道,不仅知道张光宇先生这个人,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艺术、灵魂,那是中华民族艺术领域有脊梁的人物,需要我们很好去学习。目前中国美术界可以说像他这样艺术创作根本见不到,我们现在创作里像他这样能够想到哪里,信手就画、画出来就是中国文化。现在大部分创作都是临摹照片、拷贝照片或者写生模特、或者把一个现成物拿上来,顶多挪用一个名作,这种现象和他们那个时候深切地把中国文化能够生长血液里、肌肤里、灵魂里没有做到。这是很值得我们现在反思的一个问题。
每一个作品都是他自己灵魂里流淌出来的,而且他是设计、艺术在他心里完全融化一起,包括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墨西哥、古中国,他都能够吸纳、融合成为现实艺术。中国现实艺术教育应该可以说工艺美院,因为有他们一批人才使这个学院有了它真正拳头,而张光宇先生是那批人灵魂人物。我们学校里有一个文化精神团体,就是张光宇、庞薰琹、张仃等艺术家。而现在我们对他们这种研究太少,而唐薇教授默默做了十几年,不仅对我们学校文化精神一种总结,而且是对中国文化精神也给予了一个新的总结。所以我非常感动,谢谢你、谢谢大家!
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美术评论家):
我对张光宇先生没有做过专门研究,但是我读美术史,读到近现代历史的时候对张光宇先生印象很深,谈到特别是动荡时代,很多艺术家在特别艰苦的状态下,用自己艺术表达对民族的关注,对社会命运关怀的时候,张光宇艺术我对他印象最深。特别是《西游漫记》、包括抗日的漫画,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我觉得唐薇先生、黄大刚先生等大家集体努力,能让《张光宇集》包括文字和绘画完整呈现给大家,这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料。
现在对张光宇先生研究可能站在不同角度,都会发现他的闪光点,特别是汪家明先生从出版角度也谈了,从设计角度也谈了。在他身上体现很多很多,在今天艺术欠缺的东西。他有胸怀,但是没有让自己艺术完全成为政治宣传工具,仍然把最大的艺术创作自由呈现出来。所以这个里边他把握非常好,艺术家是需要有社会责任的,他需要表达一个艺术家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态度,以及他的关怀。在他作品里有非常深切,我受到感动。同时在艺术创作上边没有束缚这种题材,非常自由选取自己风格,表达自己的理想。
另外在他作品里边还能够看到,他对传统中国文化艺术有深刻的理解,同时能够与现代精神结合一起,整个作品能够看到民间艺术的影子,包括他很多插画借用中国传统版画手法,但是用绘画语言表达,同时他表现题材又是现代。跟当时特殊时期紧密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种做的非常好。另外他把西方艺术与中国现实结合在一起,在那个特定时期,很多中国艺术家所受的教育,一方面接受过传统中国教育,传统中国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同时另一方面了解西方现代艺术,两者结合方面做的非常好,有一个《关山四骑图》,大家了解西方美术史就了解,有些表面语言会认为他借鉴西方的东西,但又表达中国世界、中国现实,中国遭到外国侵略产生的现实情况,他用这样的语言表达。这种借鉴西方艺术语言有道理,实际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样的语言让中国艰苦的现状,让全世界人能够理解。
在他身上感觉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很自由在西方艺术里边选择有用的资源,用于表达艺术。漫画题材本身与生俱来语言方式,他把这种语言和现实结合非常好。这是张光宇先生给我们提供现在所欠缺,后几代艺术家面临这样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受过这样的教育,同时对西方文化没有完全接受,完全不了解,这样前提下产生一些东西往往觉得四不象的感觉,很难触及人们的灵魂、很难带动人们,张光宇先生为代表,既有文化根基、同时打动现代人心里,把内容和形式结合非常完美。
再有很大的启示就是艺术和设计关系,在他作品里感觉不到把艺术和设计割裂看待。现在我们会发现,在日常教学里边听到很多人说艺术和设计是两回事,越来越强调设计是另外一回事,一方面是设计地位提升,另一方面注意艺术和设计之间关系本来非常密切、是密不可分,所以张光宇先生这一代人都体现这一点。正是因为艺术素养导致他们做出非常精彩设计,通过张光宇先生能够给我们很多启示,所以我觉得这套书出版为后来研究者提供很多的素材。因为我没有看到完整的书籍,唐薇老师研究肯定非常重要,过去我们认为把这点画聚在一起出一本书就可以,其实不是这样,每一部画集都是研究的成果,可能这个是阶段性成果,随着日后资料整理、发觉可能有更多的资料支撑张光宇先生理解,这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没有《张光宇集》出版,很难进一步开展。一方面祝贺《张光宇集》出版,另外也感谢唐薇老师等努力,不光张光宇先生一个人研究,实际推动中国现代艺术史研究,同时对清华美院学术史梳理,希望将来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出版,谢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苏丹在座谈会上讲话
苏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我是1991年到中央工艺美院学习,那时候读研究生,因为我学的设计专业,所以造型这一块也很感兴趣,结果有一个比较偶然的事情开始关注张光宇,小时候受教育肯定接触他的作品。1992年丁绍光先生从美国回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时捐一笔钱就是张光宇奖学金,这个事情当时我记忆很深刻。我说这么有成就的人,为什么做这个举动鼓励学生,要以张光宇先生名誉鼓励当时学生学习,我觉得里边一定有很多内容。另外我个人习惯关注事物不一定从主流,有时候从周围事情看待事情,因为中国主流信息经常是错的,从个人生活经验里也有这个。后来也听到对张光宇先生在历史评价不公平的声音,所以我对这一块比较关注。
在工艺美院二十多年时间,不断从民间角度听到对张光宇先生非常高的评价。接下来赶到上798张光宇展览,跟我过去接触零零散散片断不一样,非常整体有一个展示,这时候人物形象更鲜活,跳跃到我面前。我认为这个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看到他大量的插画、漫画、还有一些手稿、还有他肖像。比如今天会场挂的这个,当时何洁老师跟我说这就是人物。最终要成为一个人物的话,这里边其实人性的东西、天赋的东西、时代的东西都是有的,接下来那年开始在清华美院赶上北京设计周做光宇风格展,告诉今天学生、告诉清华校园所有人这是一个大师。而且这里边反映很多对艺术教育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任何展览做的时候有很多细节,院里头想这么重要的展览,经费从哪里出?我想到丁绍光先生捐的钱,我记着92年丁先生捐一笔钱,你们查一查用过没有。我在大会听到声音记着,结果管财务的院长一查一分钱没动,我说这个钱应该好好用好,现在只能做展览。应该过去时间里边,用这笔钱用到地方。
这是一个话题,我和张光宇先生,从很遥远的距离,慢慢变着联系越来越多。看这个文献的时候,798文献展、清华美院文献展呈现两个方面,798展览告诉他的艺术才华,描绘小人物、市井生活体现鲜活性,在中国现在描述小人物、市井生活还是没有人关注。还是假大空的东西,在清华美院展览更广阔、更全面展示各方面的才华,一个人没有拘泥在做插图、出版的人物。
我想从三个方面简单谈:
第一个时代和人物关系, 第二人物和天赋关系,第三人物和历史的关系。
从张光宇先生他的作品来看,一个时代对人物很重要,因为那个时代他所创作高峰期时间正是中国经历巨大的劫难、有很多波折,但是这个时候中国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时候,从农耕文明正在向城市化转型的时候,他又处在上海特殊的地方。当时上海发达的程度超出今天人们想象的,他和世界第一流城市资讯的接近。当时有一个学者讲,当时巴黎杂志报的新闻一个星期以后上海出来,上海是乐园、资讯非常发达的地方。这时候商业提供很多机会,他从做商业书刊开始入手的。同时人们也想到,民国时期包括旧上海时期给他创作宽松的氛围。
2012年展览研讨会话题一直谈到晚上八点多,谈的很深入,有几个话题触及后期作品。到了50年代、60年代漫画不再像过去精彩了,因为过去语感表达绘画语言呈现语感不太符合当时语境,当时要正面赞扬一个东西。但是过去描述一个东西,呈现社会风景有点批评、调侃的意思,这种调性发生变化对一个人创作有巨大的影响。我认为时代人物和时代关系。
人物和天赋,无疑看到张先生绘画,包括陈丹青谈画这么好,看到这么精彩的东西,包括我们学院老师李天元讲他的东西每一笔有神采,虽然用的线,但是人物造型有精神感。我认为有天赋的,但是天赋的同时有量的积累和勤奋,人生存的状态、艺术创作的状态有特别的。今天看到四本集子就是证明,一个人在生命不长时间里,有这么大量的作品是非常可贵的,作为他的成就是必然的。人的敏锐性、观察、批评的态度、勤奋造就一个人物。
人物和历史,今天画册即将出版,刚才主编也谈了,可能对中国美术史重新书写有一定作用,过去很多人抱怨认为不太公平的事情,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里边我们看到民族的造型方式、传统方式和现代东西结合,而且他能做的非常极致。张先生非常敏感,后来他感受电影方式他认为对社会传播、社会文化是新的载体,后来开始做漫画,这就是艺术家最本质的东西,要好奇、要敏感。
还有这里边人物和历史,一方面历史要承认,历史客观性一定体现这个人确实推动社会起了重大帮助,今天我又听到新的观点,还是汪社长提到,他其实是出版家。出版东西对社会影响、对社会文化普及推广很重要,他不仅仅是一个画插画艺术家,插画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只有出版它的能量更大。通过现代复制方式影响整个社会。基于这几点,我觉得今天研讨会从个人来讲对张先生有新的认识,另外我觉得四本沉甸甸作品集出现,它是非常了不起。一个对中国艺术历史、对我们学院历史都是一种证明。谢谢!
张大羽(张光宇长子):
《张光宇集》出版是唐薇同志花了很大力量,作为家属首先特别感激唐老师花的努力,出版这本书,另外我们感觉到很敬意,因为张光宇一些作品在过去来讲一直存在很久,但是它很零零碎碎,没有系统,经过唐薇整理就系统化了。有很多东西、很多作品她在全国图书馆反复搜集、去寻找,发现很多张光宇作品出现,甚至于我们家人从来没有见过,有好多东西我们不知道。经过唐薇一找,更丰富张光宇作品的范围,更广泛体现张光宇作品,有这么多东西,有很多东西我们简直没有看到,这个是很重要的发掘。
我们作为家属,因为对于我父亲看法,他的艺术是独特的艺术,他作品不是作为一种商品,不是像传统作为商品来出现的,他的作品不是拿来卖。他即使有一些作品也不是拿去卖,只是送给朋友、送给一些亲友。所以他的作品实际上不是作为商品销售,是一种脱开商品范围来创作。唐薇同志对张光宇生平很深入做一些研究,并且她为中国现代艺术创作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定格。它是作为现代艺术创作的奠基人之一这么来定的,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贡献。为中国美术史写作另外开辟新的通道,不同于过去美术史,我们特别感谢这个团队,并且祝贺。
这个书的出版首先我们要感谢黄苗子先生花上百万钱资助这个书出版,要没有这个资助也比较困难,另外汪先生也是为书出版做了很大努力,如果没有人民美术出版社帮助,恐怕没法出版。最后我还是表示对这些同志的感谢!
张良国(张光宇二子):
张良国:感谢我大哥代表我们都表示了,我就说张光宇现象,他经过三个朝代,清末、民国、新中国,一个人的经历经过动乱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是我虽然也是工艺美院毕业的,我觉得我对父亲在工作上头,是看了很多老一代人写文章以后,我才知道他的艺术风采。解放前最大的贡献培养一代漫画家,由于搞出版,老漫画家丁聪、张仃等都是杂志发表东西以后才成为作家。如果没有杂志发表,这些作家就产生不了,我觉得他对社会贡献这是一大块。
而张光宇现象比较特殊,他不是孤家寡人,他是有群体的。怎么样评价中国美术史,可能大有文章可做。这是我讲的一点。
张宜秋(张光宇女儿):
我父亲这本书出来,确实也是我们家里人很盼望的,唐薇她弄了十年,实际上这件事之前很早就有了,我记着文革刚结束那个年代,那次我记着我弟弟还参加,那时候条件很差,但是当时黄苗子、叶浅予、张仃、黄茅当时就说,得给张光宇出本书,那时候刚刚文革结束,还不会想到这么好的条件。就是想给他出一本东西,我记着把有些东西拿出来,我弟弟还在那里拿照相机翻拍,拍完以后把照片洗完以后,由黄苗子、还有我哥哥他们寄到香港去。当然今天才听说,经过好几个过程最后没成。没钱也没有条件,后来不了了之,我印象里头这件事苗子叔叔一直心里老想做这件事,后来大刚他们接过来了。
我觉得这是往下接的,他们接班来。今天我特别感动,应该说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出这本书不简单,东西是有的,我父亲有很多东西过去都出过,他的作品基本在社会上都是出版过东西,当然不像现在这么全面给展示出来,我觉得唐薇,我从她身上学习很多,她这么多年来一点一滴,她也是一个人在那里奋斗,而且他们是自己又去香港、又到各个地方找一些材料,也挺不容易的,尤其最后成这本书的时候,的确也是在过程里头,我从这个过程里头,应该说我对我父亲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在他们不断发掘也影响我们家里人。
以前作为我们来讲,反正我爸是画家,具体怎么我们很少关心,因为不是一行,我根本不是搞美术的,所以就知道他是画家,究竟是怎样的艺术家?并不能真正了解,但是这个过程里头学习了很多,一个做一件事怎么让它从始至终坚持做,另外从这里头逐渐对父亲有一些认识。但是我想今天比较感动的,这不是一两个人做的事,他们两个是为主的,但是有这么多人,包括这几年搞画展也好,它是很多人在做这件事,所以慢慢形成。我也希望现在不是说出一本书,这是一个句号。今天出来了是一个冒号,我想今天出书的目的不是只是为了张光宇东西拿出来,大家看到他的成就,我想应该通过这个东西,也就是大家讲到出版对人们作用,通过这个又有更多人了解过去的东西,同时能够和今天结合起来。
毕竟我们也是搞艺术的,目前来讲艺术朝钱看的比较多,能够像我们父辈那一代,他们在时代里头把自己艺术和社会、和老百姓结合起来,我觉得现在做的少了,艺术家们做的少了,我觉得现在希望这本书引起更多人去了解张光宇和他们这一代、这些艺术家在社会里头是怎样的贡献?第一很高兴终于出来了,第二希望不是到此为止,包括唐薇也希望你别到此为止,还能够继续做下去。谢谢!
张临春(张光宇三子):
我是外行,跟艺术一点不沾边,但是这本书给我卷进来了。这本书我是感觉到这是两代人心血的成果,因为和我父亲同代人里边,很多人都希望能做出反映张光宇的一本书来,也经过了很多努力,种种原因没有成型,甚至七十年代的时候那个事已经走到那一步了,版面都画出来了,这个版面现在还在。所以说这本书是经过千辛万苦两代人的努力,今天算是和大家见面。这本书出来不是句号应该是冒号,它会引起后边对这个现象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艺术家他应该走什么样路?他怎么样为社会服务?我们历史上有很多很好的绘画,但是他们是为帝王将相、为文人挂在墙上。社会发展了现代艺术应该是什么?它是为社会、为大众服务的。你经济发展了、各个方面工业也都发展了,它跟艺术也是结合的,实际上刚才讲到衣食住行,衣食住行是所有人离不开的,我父亲他们这辈人做的很多事情,就是在那个历史环境之下,就是为大众的衣食住行去服务。当然这里头也包含了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在抗战时期必然政治是很重要的,张光宇很多东西里边,和他那一代里很多人都是在那个时候为自己民族在奋战。所以我希望冒号后边还会有很多很多冒号,通过这个能够引发我们更多年轻人去怎么为自己国家、甚至为世界各方方面面很好服务,从这些里边吸取他们的营养。张光宇本身是中国人,他在中国土地上,但是他又吸收世界各个方方面面营养,既有本土东西、又有外来的东西,最后融合起来为这个社会去服务。这是一点。
第二点我从这里边也感受到做这件事很多人,他们是历经千辛万苦的,我是裹胁在里边,但是我也看到做这个事非常不容易,为了屈原设计图,唐薇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最后才能在这本画册里边比较全面反映他创作东西,不然的话还见不着。我是跟着她一块跑,所以有一点体会,非常非常不容易,跟取经一样。谢谢大家!
李大钧(辅仁书苑学术总监):
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座谈会就要结束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高水平的座谈会,各位专家、有关部门包括张光宇先生的家人,都谈出高水平,尤其从唐薇、黄大刚老师、包括张光宇先生几位子女谈话中,能够见证他们是什么人,四个孩子也是张光宇先生的作品,也摆在这里请你们鉴定。苗子先生的儿子、儿媳也在这里,也可以反馈郁风、苗子老是什么人?苗子老明年1月8号就是四周年,我觉得这个书要第一时间让他看到。我下面讲几个信息。
前几天看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是出《大闹天宫》的电影制片厂也要搞张光宇展览,尤其有一个消息,阿里巴巴要成立文化事业部,第一时间找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签约,包括《大闹天宫》等一些美术片。张光宇不仅仅是中央工艺美院开创者之一,他1950年到中央美术学院工作一直到1956年离开,他是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的代理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校徽就是他设计的,这一点可能中央美术学院可能还不知道。但我相信一切都在变化中,社会一定会进一步认识张光宇。
我也报告大家一个新的信息,从11月19号到12月20号,上海龙美术馆为张光宇先生办艺术大展,这个展也是我们在推动,没有任何要求,不要求张家捐献作品,也没有费用,都是由有关单位承担,这个艺术展一个月,欢迎大家包括媒体朋友去参加他的开幕式,或者期间有时间到上海观展。
今年是张光宇先生很重要的年份,是张光宇先生去世50周年,如果往前推,是《西游漫记》诞生70周年,《民间情歌》诞生80周年,今年对张光宇先生有很多纪念意义,我想应该说一切只是刚刚开始,都是进行时,希望更多的朋友,尤其青年朋友加入到推广研究张光宇的队伍中来。今天的座谈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