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在这个系列的开篇和过去的报道中我们都在强调,设计作为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其本质功能始终是解决问题。任何一个设计,无论是从无到有开发新产品,抑或对既有项目进行再创造,它都基于实实在在的问题,且问题背后是真实存在的需求。
唐纳德·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中多次提到门的例子,比如说紧急逃生通道的门。大楼发生火灾时,在惊慌中逃离现场的人倘若遇到向内打开的门,他们很可能会困在门内而死亡。因为人们会下意识地向外推开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他们倾向于重复这个动作,甚至用更大的力气试图打开它。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设计未能解决问题(让人开门逃生),还给用户错误的心理暗示。因此,很多地方的法规要求公共场所的门应向外打开,并加上了紧急逃生门闩。
关于好设计如何解决问题,这里还有一些有意思的例子。
新鲜屋牛奶包装
“新鲜屋”常用于牛奶包装,是一个可折叠打开的小房子式的纸盒。尽管这个包装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饮品包装,但在它诞生的 20 世纪早期,这是个极具影响力的设计,满足了生产和运输新鲜牛奶过程中的需求。
20 世纪早期,美国小型农庄不断扩大规模,牛奶生产也随之扩大。那时候还没有冰箱,人们只用很原始的盛冰块的箱子来保温,牛奶都放在玻璃瓶里。这就造成了难题:送奶工人每天要不断地运送新鲜牛奶,并取回空瓶,而玻璃瓶保温不好还很易碎。
1915 年,美国人 John Van Wormer 发明的新鲜屋包装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设计出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山形屋顶的纸盒。纸盒的切割、胶粘,灌入牛奶到最后密封好,都能在奶场完成。新鲜屋在 1950 年代被乳制品行业广泛采用,60 多年后已经成为新鲜营养的巴氏奶最鲜明的符号。
设计的急救包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在家里备一个急救包颇为必要。日本设计工作室 Nendo 连带急救产品一起,设计了一款急救包。与传统急救包不同,它是一个直径 5 厘米的长条圆筒,里面包括设计师认为最必要的物品。急救包的名字“MINIM+AID”翻译过来是最小化的急救包,对此我们的理解是,比之外观,更重要的是选择将什么东西放进去,这决定了急救包的轻重和真正的价值。
尽管看起来并不大,但这个急救套装包含了可以手摇充电的收音机、雨衣、应急灯、水杯和袋装饮用水,以及药品和其他小工具。真正遇到突发情况时十分实用。急救包外另配有一根单肩背带,可以斜跨在后背上或提在手中,方便用不同方式携带。
Micheal Thonet 设计的 14 号椅子
1859 年,一直在研究弯木工艺(bentwood)的德国家具木匠 Micheal Thonet 将自己发明的这种工艺运用在椅子上,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件组装家具“14 号椅子”。它由 6 块弯木和几个螺丝钉和螺帽组成,看起来简洁优雅,能分解成几个不同组件。
这把椅子既便于不同的生产线共同作业,又可以随时进行拆卸和平板包装,这就意味着它造价低廉,占空间小,可以方便地运往世界各地。也因为这样,这把弯木椅作为平板包装的鼻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把批量生产的椅子和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工业产品之一。Thonet 弯木椅的设计自其诞生至今都没有变化,直到今天,你依然能在各种各样的室内环境中看到人们使用它。
高端家电公司戴森在同行业里是一个酷而时尚的存在。戴森研发了世界上第一款无袋式真空吸尘器,现在,他们的产品线里还有诸如无绳吸尘器,带空气净化功能的吸尘器、无扇叶风扇、可消毒加湿器等你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的家电。
我们要说的是戴森吸尘器的透明集尘盒和吸尘器马达。无尘袋吸尘器所吸附的垃圾和灰尘最终会落入集尘盒中,透明的集尘盒便于使用者查看灰尘存储量和吸尘器吸走的小物件,不需要多次拆卸更换吸尘袋,也便于控制清洗频率。
而马达则是戴森产品的核心优势之一。马达的转子不与任何物体产生接触,所有动力来自内部磁铁所产生的强劲磁场;同时马达的电子元件被重新整合,就不再需要大型电容器来稳定电压。第六代戴森数码马达每分钟的转速达到 11 万转,相当于 F1 赛车马达的 5 倍。可以说,戴森吸尘器体积不大却有很大的力量驱动空气,关键就在于它的数码马达。
Wagamama 外卖盒
英国设计公司 Pearlfisher 为日式拉面连锁品牌 Wagamama 设计的外卖盒堪称一个兼具品牌特点、颜值、便利性、功能性的外带食品包装。
外卖用的塑料碗沿用餐厅中的黑色圆状碗,可以将其堆叠。整个套装配备了一个纸板外包装,内里设置一处木筷插槽,纸板上部印有外卖菜单,白底红字,搭配黑色的碗。直接将菜单印在纸板外包装上的做法更便捷省事,免去了单独将纸质菜单夹入外卖中、再递送给顾客这道工序。而整体可堆叠的设计实用且便于储存,也更容易使得一份餐食的不同部分保持完整的视觉形象。
星巴克咖啡杯外的瓦楞纸套
在敲定使用这个纸套之前,星巴克要解决好些问题。首先是盛满热咖啡的纸杯握在手上烫手的问题,为此星巴克在纸杯里多加了一层纸杯。但这意味着多了一倍的垃圾,容易让顾客质疑品牌的环保意识。
1995 年,他们又考虑用聚苯乙烯作为咖啡杯的材料。但这种塑料杯不仅不符合人们对星巴克的质量期待,而且在公众看来比纸杯更不环保——大部分顾客都不会重复使用这个杯子,而许多城市又没有聚苯乙烯回收工厂。
最后星巴克的决定是在咖啡纸杯中间加一层纸套来取代双层纸杯。这种纸套所用材料只有第二只杯子的一半,其中还含有一些可回收利用的成分。它最终起到隔热作用,让杯子不至于太烫手,也帮助公司建立一种环保、负责任的品牌形象。
“艰苦”并不是指设计过程,而是因为条件的限制让产品呈现出的极致。人们为什么会觉得野生动物非常优美?原因就是它们的生活非常艰苦,在外形上不可能有多余的部分了。
建筑师柳亦春在《梦想改造家》里改造的假山一样的住宅就是一个“艰苦”的案例。4 层楼 40 多平方的房子里挤进了三代人,要满足每个人的正常生活并尽可能利用空间,就不能有丝毫的浪费,经过精细推敲之后的设计也则接近“完美”。
所以有设计师说,“限制往往对设计师更好的,它的限制很强,你往往在可选的空间里面就要做精确的判断。”
产品设计里“艰苦”的案例并不多,几天前介绍的维纳·潘顿的“S”型椅算是一个。在 20 世纪 50 年代,设计师们有一个幻想的目标,用一块板材制造出一把有完整外壳的椅子,这就是他们给自己划定了一个“艰苦”的条件。潘顿基于里特维德的 Z 形椅实现了这把 S 形椅。他使用新型热塑性塑料材质制作,外形圆润光滑,可以叠摞并承受足够压力。这把椅子在 1960 年就设计出来了,直到 1968 年才因技术更新而投入生产。
这样看来“艰苦”也并不一定是天然条件的限制,也可能是设计师在追求审美或功能上的更高要求所拟定的目标,这也是激发“好设计”的来源。
住吉长屋 by 安藤忠雄
日本的狭长型住宅其实就是一种极端条件,因为高密度的人口,不得不住在狭窄昏暗的房子里。安藤忠雄的第一个住宅设计住吉的长屋,就是狭长型住宅。它的建筑面积大约 14 坪,只有 4 米宽,是一排木结构长屋的中间的一幢。
长屋是大阪很普遍的住宅,而长期生活于大阪的安藤忠雄想要更多考虑采光、通风、日照,不仅大胆使用了混凝土,还将长屋切断,在中间设置一个庭院空间。
这其实有悖于委托者的意见,在如此小的空间打开庭院也是一种奢侈,但安藤忠雄非常坚定“必须经过中庭才可到达起居室并由中庭来连接四周的空间,这样可以还原住宅的生活情趣,也是传统街屋曾经给人带来的生动感觉。”
使用混凝土是确保房子可以支撑起来,混凝土墙的立面没有开窗,但因为中间的庭院,房屋非常明亮。
芬兰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是北欧极简风格的奠定者,因为北欧一带严苛的自然环境,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都保留简洁的外观,追求实用性。
60 号高凳 (也称 viipuri 凳)是为 Viipuri 公共图书馆设计的,图书馆本身也是阿尔托设计,符合“高度现代主义”的风格。而这把貌似朴素的椅子也没有任何多余的地方,结构极简,结实耐用。当椅子叠加放置时能形成一种螺旋纹。
MIT(麻省理工大学)媒体技术的教授Nicholas Negroponte 在 2005 年时推进了一项公益计划,“每个儿童拥有笔记本”,他想设计出 100 美元的简化笔记本电脑来促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这款电脑不会进入零售市场,而是由政府购买并直接发放给儿童,这个“100 美元电脑”的设定就是一项“艰苦”的条件。
Nicholas Negroponte 教授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一款笔记本的价格有一半花在了宣传和销售上,剩下大部分花在了液晶显示器和背光源,他准备采用 30 美元的背投式显示系统和 Linux 操作系统,都有助于节省费用。
现在看到的这款笔记本是折叠式的,折叠后像一本书,可以随身携带。除了电池供电外,它可以通过摇杆发电,摇杆 1 分钟可持续供电 40 分钟,完全可以用来做电灯。此外,笔记本带有 USB 卡槽并支持 WiFi 上网,能够满足一些基本的功能。(作者 谢舒敏 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