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3月15日,上海展览中心,一座拥有64年历史、闹市区中央的苏式建筑,周边道路被举伞的市民围堵得水泄不通,细雨中几百米的长龙,全是翘首等候安检的观众。
这是“设计上海”展览第二天,媒体、展商、设计师等业内观众已在首日先行参观,此时于场外排队的,大多是花费240元至720元不等购买各档门票的普通市民——这样的人流盛况,一直持续到了展览落幕。短短4天时间里,超过6万名进场观众,雨水浇不灭的热情,既彰显了上海人民在追逐精神产品的道路上不甘落伍的传统品质,也映衬出这座城市对待一切艺术展演活持续旺盛的容纳力。
2018年是设计上海落地的第五年。 从第一届租赁上海展览中心半块场地,约100家国际设计品牌集体亮相中国市场;到如今启用上海展览中心全部场馆,兼外围搭建两大帐篷区,合计25000平米的展陈空间和400多家原创设计品牌——在英国专业展会公司Media10国际团队的全权运营下,设计上海正在经历体量的迅速扩张。
一场商业性质的艺术或设计展览能否成功,除了与本土消费者的审美力与消费力息息相关,也跟运营团队的策展水平、招商能力和销售策略环环相扣。摆在设计上海组织者面前的难题是:在一个与世界现当代设计潮流脱节达半个多世纪的国度里,该为观众呈现什么样的设计作品,或者说,在这个时代如何定义“好的设计”?
Media10的国际运营团队里,有三位设计上海的创始成员,无疑是解答上述疑问的最佳人选:共同担纲设计总监的Ross Urwin和Darrel Best,和负责开拓中国市场的总监谭卓。对这几位常年与全球一线设计品牌打交道的操盘手来说,厘清中国本土的原创设计力量在国际舞台中的真实坐标,也是他们定义“好的设计”的一部分。
谈及参与创立设计上海的经历,曾在英国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的谭卓感触颇深。加入Media10之前,她经常参加伦敦的各类设计展会,各国展区都不乏冲击力强的作品,可每次看到中国展区,基于某些不可名状的原因,“说实话,很沮丧,有时甚至觉得丢脸。”首次执行设计上海时,她给自己设定的远景目标是,未来集结中国最好的原创品牌,让外国观众看到真正代表中国水准的优秀设计。谭卓清楚,这是一条非常漫长的路,但也是支撑她和团队坚持下去的重要理由:“在一个高质量的国际平台上,中国的原创品牌需要勇敢地面对资深同行的审视。从第一届仅有5、6家中国设计品牌,到这一届的近70家入选,其间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Darrel Best也认同中国设计新力量的崛起态势。在电影和设计界有着20年从业经历,并与多位世界知名设计师共事过的他看来,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成为世界最大商品生产国的过程中,逐渐丢失其传统文化曾为全球设计史贡献的工艺精髓和美学元素,“中国制造”一度成为廉价消费品的代名词,也由此损耗了一个国家在设计界别的可信度。然而,随着新一代中国设计师近年来积极拥抱新的设计潮流,并将其与传统技艺结合,为中国创造出新的美学印记。类似上下、平仄、木美这些诞生不久的中国家具品牌,“他们掌握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力,这让人非常兴奋。”
在经典家居和当代设计圈素以创新眼光著称的标杆性人物Ross Urwin,则以中国年轻设计师陈福荣为例,表达他对中国设计师的信心。作为4年前设计上海新兴设计师平台的首位获奖者,陈富荣凭借他对中国边缘创作人群和传统手工艺的全新解读,创立了具有独特DNA的家居品牌WUU,而今在国际市场已被广泛认可。“我对培养和支持本地人才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诞生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设计师,与更多人分享他们的作品。”
自第一届设计上海开始,Ross Urwin和Darrel Best两位创意总监,首要任务便是对参展设计品牌进行筛选和把关,依靠他们的行业经验,对候选作品达标与否做出自己的判断。
Ross Urwin认为,好的设计关乎一件产品是否制作精良,能否让用户寄托长久的情感。高质量的设计产品,不仅仅是持续几年,而是能够持续几十年,成为品牌故事的讲述者。在销售20世纪家具30年的过往经历里,Gobi一直是他最青睐的品牌,原因很简单,“家具保持着近乎永恒的制作和外观,品牌成功地建立在历史和经典之上。”
此外,不断激发的灵感也是Ross Urwin眼中优秀设计的构成要素。如出生于1974年的西班牙鬼才设计师Jaime Hayon,总是将乐观的情绪和涌现的灵感,融入作品当中。“他是一位真正的创作者,在我看来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毕加索,他的作品从未令人失望过。”
相比之下,Darrel Best表示好的设计很难用标准去清晰界定,“它是主观的,依赖于社会、文化和个人的感知。”当然,他也承认有超越集体和个人品味界限、微妙统一的原则存在,并从形式和功能的角度,给出了答案:设计首先必须执行已创建的任务或目标,并非随性而为,这也是它与艺术的主要区别之一。其次,从形式来讲,设计是关于物质和情感的化学反应,与艺术相似,应该在作品中表现出对象、欲望和满足感之间的联系。此外,好的设计应该在满足它所承担的功能同时,通过刺激视觉和情绪的愉悦反应,以增强人们的生活体验。
Darrel Best列举出的三个最爱设计品牌分别是:对新技术和制造工艺纯粹探索的Charles和Ray Eames,将空间形态和材料应用提升到新的层面的ZahaHadid,作品兼具体验性、情感性与和平性的Kelly Hoppen——作为行业佼佼者,他们的设计作品,重新定义了人类周围的世界,并激发着新一代设计师的灵感诞生。
而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喜欢收集各种灯具的谭卓,也给出自己对于好的设计的定义。她分享了最近的一次购物心得,由英国品牌Anglepoise和Paul Smith 合作推出的一款台灯,被她放置在卧室床头,经典的悬臂弹簧设计,多角度任意折叠的体验,令她爱不释手。“我想,真正好的设计,不仅在于外形如何,还要在生活中能给你带来切切实实的改变,这才是设计改变生活的真谛。”
好的设计,在满足社会物质需求迭代升级的同时,也从精神层面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徐徐向前。因此,设计有时也可看作是未来生活方式的潮流风向标。针对这一命题,设计上海的三位执行人,也分别给出各自的预测——在当代家居设计的范围内。
谭卓给出的关键词是“环保”,她认为,不仅仅是制作材料的环保,设计产品能够长久使用也是环保的体现;Ross Urwin的预测是“可持续发展成为常态”,他希望工艺和技巧的传统,未来能在设计师和消费者中流行起来;考虑到技术和生态对设计过程产生的巨大影响,Darrel Best相信,在未来新的制造技术更易获取,也意味着在延续混合材料制造趋势的基础上,革新性设计的出现成为可能。
可以肯定的是,全球物流将继续改变人类生活,工匠不再依赖特定的材料和加工方法,互联网也让灵感无处不在,设计师的目标受众也由本土扩至全球。“当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不可避免时,是值得被庆祝的,因为它标志着新的审美正在我们中间发生。”Darrel Best补充道。
作者简介:
马继东,资深艺术媒体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艺术商业》杂志创刊人,中央财经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为多家艺术网站、拍卖行、电视栏目及电商平台提供顾问咨询服务。曾担任文化部《艺术市场》杂志社副社长,《艺术教育》杂志社执行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