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论功夫 再谈格调
著名画家闫勇做客天津美术网
闫勇在创作青花瓷
闫勇在创作青花瓷
[天津美术网]:您多次参加全国各种大展并获奖,您感觉在其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闫勇]:对个人来讲,参加任何比赛或奖项的角逐,都是一种锻炼,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的锻炼才能进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有很多年轻人,多次参展也不见得能获奖,就很着急,以前我也是这样,但是我后来就进行自我反思,慢慢意识到着急其实没必要,潜下心来检讨自己,提高自己的作品,想出让自己进步的方法,这些才是最重要的。据我观察,现在参展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艺术家抱着入选的目的,为了参展而画的作品,另一种艺术家,他就是爱好画画,他的目的是把画画好,至于参展获不获奖则在其次,这样两种态度也决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我一直认为,一个画家要先论功夫,再谈格调。有的作品画场景,画面人物众多,视觉效果非常壮观,可以放在主流的美术馆或博物馆展览,但在格调和意境上面则要略逊一筹。另一类作品,比如花鸟画题材的作品,表现艺术家个人审美趣味和艺术修养的意味更浓些。天津的花鸟画在全国都非常占优势,花鸟画家非常多,传统功底也扎实,像梁崎、张其翼、孙其峰、萧朗、霍春阳等先生,他们对天津花鸟画的影响非常大,他们的作品非常清新典雅。
闫勇在青花瓷窑
闫勇在青花瓷窑
闫勇在青花瓷窑
闫勇在创作青花瓷
闫勇在创作青花瓷
[天津美术网]:每位画家都有自己非常好的作品,他在参展时如何选择哪幅作品参展呢?
[闫勇]:纵观画史的演变,对于这一点可以看得更清楚。从中唐到现在,由人物而山水,画家们在“画什么”中做文章,但由赋彩而水墨,分疏体与密体,则开始了从“画什么”到“怎么画”的转换。这种转换到了“元四家”时代又进了一步,由于原来绘画的被表现者,被逐渐确立为表现者,于是笔墨形式因此而获得了联骈于内容蕴涵的重要地位。这之后,董其昌更是乞灵于禅家的亦此亦彼,开发出笔墨的独立价值及其形而上的审美意义,实现了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从而完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自律化进程。然而这种自律化进程,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创作领域,而在花鸟一科则是另外一种情况。缘于精神所系,画家们对于花鸟画的题材,仍习惯地赋予其特定的人格寓意。一般来讲,人物画的题材好入选一些,山水花鸟题材相对难一些,现在的大型展览,大家可以去看看,就会总结出这样的规律:画军队题材最容易入选,画民工的、画工业题材的也好入一些,尤其是把写生的内容和照片结合起来画人物组合更容易入选。至于山水画作品的好坏,现在都很难有个统一的评判标准,比如前几年流行黄宾虹风格的作品,很多人就画非常碎的墨点,画得非常满,构图也非常饱满,这样就比较好入选了;再有一部分风格性的山水,画面色彩深,厚重感强,也比较好入选,可是从我的审美角度看,我不认为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闫勇作品
闫勇作品
闫勇作品
闫勇作品:《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关锁》
闫勇作品:《卧听林泉图》
闫勇作品:《羲之爱此鹅 云林爱此枝 丹青有妙手 隔代续新诗》
闫勇作品:《笑口常开之图》
闫勇作品:《寻仙何处去 山野有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