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能振奋精神凝聚力量
著名书法家马孟杰做客天津美术网
马孟杰在创作
[天津美术网]:楹联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是诗歌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您认为它对当今社会有哪些重要意义?
[马孟杰]:楹联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对联,还可以叫做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它是一种对偶文学,最初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据传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楹联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曾经在自己寝室门板的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并把它叫做“题桃符”,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楹联,宋代诗人王安石有首《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的“桃符”,就是指的楹联。从明朝开始,由于皇帝对楹联情有独钟,整个社会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吟诗作对蔚然成风,再加上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大力推崇,一时之间,楹联界高手云集,他们挥毫泼墨,各式名联异彩纷呈,楹联也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楹联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果说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框架的话,诗歌就是从语言文字这个框架里提炼出的精品,而楹联则是从诗歌中提炼出来的精品。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起源于我国古典诗词,它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对偶句。商周两汉的对偶句和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骈俪句,也为后来楹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楹联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从微观的层面讲,欣赏和创作楹联,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创作者和欣赏者的知识涵养、审美能力,从宏观的层面讲,创作和推广涵义深刻的楹联作品对增强华夏儿女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楹联一定大有可为,会为实现中国梦添上绚烂的一笔。
马孟杰书法作品
马孟杰书法作品
[天津美术网]:您认为优秀的楹联作品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马孟杰]:楹联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是什么含义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通常来讲,楹联的上下联的平仄得和,情景得和,上联用来叙景,下联用来抒情,只有这样,一副楹联才能非常美。汉语的每个音节独立性都很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过去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在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主要分为平和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字与字之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就要做到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恰好具备了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汉字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它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汉字的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无论是横写与竖排,汉字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中国优秀的楹联很多,像《当代中国楹联学》、《楹联大观》、《楹联概论》这些书里就记载了大量优秀的楹联作品和作者。
[天津美术网]:在楹联作品创作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技法问题?
[马孟杰]:关于技法的问题,我刚才谈到了对仗、平仄,还有一点,两个相类的词不能在上下文中出现,或者上下文意思不能重复,如果重复或者相类,就叫“合掌”。平仄和对仗都需要经过专业训练,例如:天对地,雨对风。我小时候正是文革后期,当时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还比较压制,但是家里人让我读了很多传统的经典,比如《三字经》、《百家姓》以及《名贤集》,《名贤集》里有很多话意味隽永,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等等。我觉得楹联的创作跟诗歌的创作一样,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把一些该注意的地方注意好,例如对仗和平仄,另外,我们通常讲,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还有好多去声字、无声字,这些也需要加以注意,再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词汇。对我而言,作诗作对联是非常愉快的事。
马孟杰书法作品
马孟杰书法作品
[天津美术网]:诗歌,诗歌,“诗”肯定是排在“歌”前面的,现在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最后一句都非常押韵,就是从诗歌演变过来的,您怎么看?
[马孟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经》就是古代的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在探索人生的历程里,为了抒发自己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悟,不自觉地由心里发出的对人生对自然的一些感叹,这些“劳动号子”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就成了诗歌。我小时候读过的文章《扛重物的人》,它说的是大家一起扛东西,为了步伐一致和力往一块使,大家就一起喊口号 ,这样就形成了“扛语歌”,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很美的调子,比如三峡拉纤的纤夫有“船工号子”,大家一起摇船,逆水而行时为了航行顺利,很多船工就一起唱同一个号子和调子,这样可以起到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作用。
马孟杰书法作品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就是指在特定的文体里,在某些句子的一定位置上使用同韵的字,这样的字可以使用两个或者更多,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押韵的文体称韵文,诗歌是最常见的韵文。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所以押韵也叫合辙,将同韵的字归并在一起,就形成一个一个的韵。古代押韵有韵书作为参考,古人说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宋代的《广韵》分为206韵,明清以来的白话讲唱文学则分为“十三辙”,现代人使用的十八韵是根据黎锦熙等编的《中华新韵》,现在做诗押韵一般根据现代语音,按十三辙或十八韵押韵,而作旧体诗则要根据古代的韵书来押韵。在唐代,韵书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仿照韵书押韵,也比较合理。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如果仍按照韵书来押韵,那就不合理了。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马孟杰书法作品
马孟杰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