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诗歌结合起来会更美
著名书法家马孟杰做客天津美术网
著名书法家马孟杰做客天津美术网
[天津美术网]:您这些年一直创作书法和楹联作品,有没有创作过国画作品?
[马孟杰]:从1976年开始,我就尝试着学习山水画、花鸟画,山水画我比较喜欢北宗山水,花鸟画家我比较喜欢八大,题材上更偏向于荷花。
[天津美术网]:您现在还创作书画作品吗?
[马孟杰]:基本上每天都在创作,但是国画占用创作时间的比例要小些,主要是楹联和书法的创作。
马孟杰书法作品
马孟杰书法作品
[天津美术网]:中国画的创作离不开书法,您认为书法对中国画的创作起着怎样的作用?
[马孟杰]:如果说书法是中国画的骨头,那么诗歌就是中国画的灵魂。中国画追求意境的空灵,要“计白当黑”,把白和黑看得一样重要,题诗能把画面的意象向外延伸,比如说,有的画家画了荷花,就题上“荷花”二字,显得过于直白,而且有偷懒的嫌疑,假如是我来画荷花,我可能会想象,荷花的文化意蕴:荷花代表佛,她“出淤泥而不染”,也代表一种高洁的品质。我不直接题“荷花”二字,而是题上“水殿风来暗香满”,这样给观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营造出了一种特别美的意境,这些诗句再用优美的书法写出来,让书法与美妙的诗歌文字结合起来,会更加美。
马孟杰书法作品
马孟杰书法作品
[天津美术网]:有些画家往往在画上题古诗,您在创作国画作品时题古诗比较多还是自己创作的诗词作品比较多?
[马孟杰]:题古人的诗,如果跟画面的意境相合,很好。如果是自己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诗词,跟画面的意境也相合,就更好。我觉得,无论干什么,都讲究要适宜,适合此情此景,惟其如此,画的画,写的书法,通过诗歌的力量,才能把原有的意境进行升华。中国书法中国绘画跟宗教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道教在宣传他们的教义的时候,也会借助书法和绘画,因为这样更直观,有助于大家的理解,所以,中国书画具有“娱己乐人”,“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
[天津美术网]:说到佛教,有哪些佛语是让您感触特别深的?
[马孟杰]:我觉得万教归一,无论是儒家、佛家、道家,都以追求真和善为要旨,比如宗教里的造像文化,是非常优秀的中国传统雕塑文化,它不是某一家的专利,而是儒家、道家、佛家一起创造的,中国的文化就是三教合一。
[天津美术网]:中国画讲究意境的营造,经常需要写生,那么您认为对书法的影响大吗?
[马孟杰]:古人说,“书为心话”,艺术家画画写书法时的线条包括他们所表述的内容都是个人心灵的自然流露,中国画需要写生创作,写生是对着山水画,对着景物画,潘天寿先生的境界更高,他不仅用眼看,还用心灵去感受。当画家心里的好奇心与回荡在山川里的钟灵毓秀之气,因为某些际遇与画家的妙思神悟相合时,就会让他们产生一种莫可名状的奇妙感觉,这些感觉、感悟和体会,随着积累的精进,最终都会表现在作者的书法、绘画、诗歌和楹联的创作上。
[天津美术网]:古代的大诗人,很多人在游览名山大川时,会把自己的诗留在那里,很多人到名胜古迹旅游时,也喜欢看景点里刻的楹联,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马孟杰]: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种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古今名人置身于秀山丽水的怀抱,往往触景生情,于是欣然创作诗词佳句,以此抒发兴致和情怀。他们留下的这些楹联佳作,有的镌刻在亭台楼阁上,有的张贴、悬挂在寺庙祠墓,不但为山水增色,而且陶冶了游人的情操,所以为人所称道、传颂。这类楹联,作为风景名胜区最直观的文化现象,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名胜景观的文化价值。
辛弃疾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就是说,我见青山美,青山见我也是一样的,物与我相契合,就跟咱们朋友之间,我比较欣赏您,您也比较欣赏我,正是因为这种互相欣赏,我们才能成为朋友。李白是写诗的高手,一般人写山,或者以山为题材画画题诗,肯定都会用白云、流水还有树木这些字眼或者意象,李白别具一格,在《独坐敬亭山》中就敢这么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山空了、秃了,但是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就写出了这山的好。我觉得李白的这首诗跟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是相合、相通的,山川之间的浩然之气跟诗人、画家心中颐养的正气因际遇相宜而神化,神化之后大大提升了创作质量。我喜欢游览名山大川,每一个景点的楹联都非常美。苏州的园林,我已经去过百余次,像沧浪亭、怡园的楹联,基本上我都能背诵,因为我去的次数多,也喜欢看。
马孟杰书法作品
马孟杰书法作品
马孟杰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