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冷静笔底才能有沉着之气
著名书法家陈栋琨做客天津美术网
[天津美术网]:您的书法风格追求酣辣、灵动、雄浑、峻厚,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陈栋琨]:我特别喜欢魏碑和汉碑的雄浑之气和峻厚之气,笔法比较跳跃,有灵动感,要写得比较酣、比较辣,所以我的书法整体地就是往这方面追求。2003年,我去了一次广州,非常有幸见到了陈永正先生,他当时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也做诗词的研究和创作。在我们交谈的过程当中,我就把我带的字给陈永正先生看,他看了之后就问我追求的是什么?我说追求的是雄浑、厚重。他说在我的字里有魏碑和汉碑的影响,这都可以看出雄浑和厚重,但是厚重并不等于沉着。他这句话对我帮助很大,我理解到,厚重是风格,冷静雍容大度才是沉着之气,清代的碑学就讲究温和沉着之气。沉着之气主要写的是个人的心态,而不仅仅是技法上的展现,它不仅要求书写者有良好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还要求书写者具备文学方面的修养,心态也要平和。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又很难体现出来,如果没有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这股沉着之气也无法用笔写出来,沉着之气也是我后来一直追求的一种状态。
汉碑即汉代碑刻。碑文字体以隶为主,碑额文字多用篆书,汉碑是东汉丧葬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所谓汉碑即指神道碑,这是汉碑与一般汉代刻石的重要区别。与汉碑体制的高度成熟相适应,汉碑碑文也已成为典型化的文体,即诔文。文字多达千字左右。详细记载墓主的姓名、职官、功绩、生卒日期以及立碑人书碑人姓名,并有华丽腴饰的四言韵文的颂词。根据汉碑的书体特征和风格倾向,汉碑可概括分为以下三类:方拙朴茂,峻抒凌厉;典雅凝整,法度森严;奇古浑朴,诡谲多变。传世汉碑数量庞大,风格类型多样,被称为“一碑一奇,莫有同者”。
汉碑是东汉晚期石刻制度仪式化及隶变终结的产物,官方碑刻制度的建立与隶书本体语言的高度成熟为汉碑奠定了文化物质基础。汉隶是以汉碑为典范的,汉碑由庶民化的早期汉隶演变而来,因而,作为庙堂正体的汉碑虽然出于文化功用目的而不得不对其所自出的早期汉隶——简帛、孽崖书法进行图式修正,但它却无法从整体上消除掉早期汉隶所具有的强烈的生命感,整体性力量和气势,由此,简帛、摩崖书法基于审美自由的生命原初力在很大程度仍然支配、影响着汉碑的风格生成,这也是构成汉碑千姿百态,风格类型多样化的一个重要史因。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天津美术网]:您13岁后改习魏碑,而且还专门出版过《学写魏碑格言》一书,对于魏碑,您有哪些独特的见解?
[陈栋琨]:我学书法,最开始学的是唐楷,柳体和欧体,13岁后才改习魏碑,先后临习过龙门造像、张猛龙、张黑女、石门铭、张迁碑、西狭颂等汉魏碑数十种,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2003年的时候,我编了《学写魏碑格言》这本书,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那段时间我正忙于教课,没有整块的时间来做编写,后来我就专门请了一个星期的假,才把这本书编完了。
我特别偏好魏碑和汉碑,汉碑在用笔方面比较复杂,讲究气,《礼器碑》、《张迁碑》、《曹全碑》都是汉碑的代表;魏碑讲究势,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魏碑的每个字都有姿态。有了魏碑和汉碑的锤炼就能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笔力才能更强。
谈到魏碑的艺术风格,就不得不谈到它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公元439年,北魏第三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战争的平息、民族的整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也随之复兴。由于北方游牧文化的胎息,北魏的书法形成了雄强粗犷、豪放不羁的独特风格。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四十年间,正值隶法变楷逐渐成熟,风格流派频频竞出,为后来隋唐两代书法的发展开辟了通路。历年来在洛阳、山东一带出土的魏碑刻石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证明。
魏碑书法的用笔特点是多用大起大落、不重点画之修饰。结构则在符合字的重心原则下,任意布置。因此多数作品有如乱头粗服,未加脂粉而形成朴拙自然的美。不象唐碑那样法度森严,精雕细琢。从而使学书者较难把握。
[天津美术网]:您写书法喜欢写大字?
[陈栋琨]:我一般写一尺多的大字,特别是写对联的时候,我喜欢写隶书魏碑的尺多大字,用现在的话说,写大字很过瘾。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
陈栋琨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