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鹿为马”的赵高也曾是书法大家
叶迪生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
叶迪生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
叶迪生在观看手工裱画技术
叶迪生在观看手工裱画技术
[天津美术网]:您怎么看中国书法的历史流变?
[叶迪生]:中国历代书法家不能都是一个样子,从甲骨文开始,到了秦朝,“书同文”,秦始皇就将大篆转为小篆,这是从历史的传统过来的,但也正是从秦朝开始,秦隶开始启发后代,隶书就这样产生了,这就是秦始皇的功劳,为后代贡献了隶书,因为大篆、小篆毕竟不太好认,于是又将大篆、小篆转变成隶书,这种书体的转换当时主要是从文字作为书写工具的使用效果考虑的,比如写的奏章需要打开来看,一定要便于辨认和记读,隶书的产生是中国文字变革的一个重大标志。隶书由秦隶慢慢过渡到汉隶,由隶书就产生了中国不同的书体,由隶书衍变出楷书,隶书经过汉朝到北魏,到唐朝就盛行楷书。由隶书可以变成行书、草书,所以,隶书的产生是中国书法的一个重大转折,所以我觉得,学书法的人,必须要追根溯源,对书法的演变有一个历史认识。
叶迪生书法作品:李商隐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叶迪生书法作品:陆游诗《书愤五首·其一》
[天津美术网]:书法的演变其实也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叶迪生]:学习书法,一定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有所了解,不能说写书法就只会写几个字,有的人写书法,就会写几个字,这样,即便写得再好,还是没有文化的根基,文化的根基在哪里呢?就是知道书法发展的历史根源,对书法史上的几个重要代表人物有一定的认知,像篆书的代表人物李斯,他负责将“小篆”作为秦朝的统一文字,“小篆”由李斯创立,他也因此被称为“小篆之祖”,包括“指鹿为马”的赵高,他也是秦朝书法的重要代表人物,很多人是不知道这些历史的。
我们当代人学书法,都是从楷书入手,然后学行书,最后再学草书,书法学习的实践是这样,但是实际上各种书体的历史产生过程不是这样的,隶书产生之后,一直到汉元帝时,出现了一个人叫史游,于是就有了“章草”,为什么呢?隶书写得太慢了,写文字用帛简,但是写起来太慢了,为了写得快,所以史游就用草书写了《急就章》。今天我们不能说是史游发明了“章草”,但他确实是“章草”的主要代表人物。“章草”产生于西汉时期,到了东汉时期,汉章帝特别喜欢“章草”,所以大力地进行推广。到了汉末,中国文字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这时候就出现了张芝,张芝把“章草”转变成了“今草”,我们今天草书的基本原则就是由张芝定下来的,所以张芝被称为“草圣”,他是草书的主要代表人物。唐代出现了怀素、张旭的“狂草”、‘“大草”,然后到了宋代的黄庭坚以及明清,出了不少写“狂草”的书法家,但是比较正规的草书应该说是从张芝开始。张芝活动于汉末,与他同时的另一个隶书重要代表人物就是蔡邕,蔡邕创造“飞白”,实际上“八分”就开始向魏碑过渡,并且逐步向楷书过渡,由隶书到魏碑到正楷书,一直到欧阳询的楷书,是这样发展过来的。另外一个书法代表人物,叫刘德升,他创造了“行书”,从隶书变为行书。所以,从隶书分出了楷书、行书、草书,这样,书法的几大派也就出来了,每派又各有几个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里,“今草”的代表人物,到了西晋,就是陆机写的《平复帖》。
写草书必须有它的规矩,有一定的符号,中国文字的基本结构就是上下左右中间,上边怎么样,下边怎么样,左边怎么样,右边怎么样,中间怎么样,这就是中国的方块字,左边的符号,右边的符号,上边的符号,下边的符号,中间的符号,每一边都有一定的符号,这就是草书的基本结构变化。《平复帖》就是从“章草”到“今草”的一个过渡。《平复帖》非常著名,它的真迹一直存在,总共几十个字,但是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流传才把它全部认出来。
这一千多年来,有很多人想破解《平复帖》,但是历代书法家都没有完成这项壮举,最后由我们现代著名的书法家启功把它破解了,所以我们才能够把《平复帖》读懂。在启功没破解以前,大家是读不懂《平复帖》的,因为里面的字读起来不成文不成段,就像我们读甲骨文一样,把整篇文章破解了才能读懂,光认识一两个字,就没办法明白这些字是什么意思的。启功基本上把《平复帖》破解了,但是现在还有几个字没有被破解出来,大家还在猜那几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叶迪生书法作品:毛主席词《浪淘沙·北戴河》
叶迪生书法作品:毛主席词《忆秦娥 .娄山关》
叶迪生书法作品:倪云林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