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五字以外手不释笔
著名书法家刘光焱做客天津美术网
著名书法家刘光焱在天津美术网
[天津美术网]:您早些年一直研习隶书诸碑帖,晚年为什么又对敦煌写经感兴趣了呢?
[刘光焱]:也不仅是敦煌写经,到底为什么对这些感兴趣呢?你看,最近这几年大批地出土秦、楚、汉的简、牍、帛,这些都是宝贵的书法资料,这些书法资料大量地出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过去练习书法无非通过两个途径,一个写墨迹的,叫做帖学,一个写碑的,叫碑学,清代阮元著有《南北书派论》,他的观点就是“南重帖,北重碑”。以后包世臣又写出来《艺舟双楫》,再后来又有康有为写的一部《广艺舟双楫》,他们在这些著作里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们把“帖”和“碑”分得很清楚,就是说,带有墨迹的大部分都是写王羲之王献之“二王”那一路,叫做帖学,写石头上刻出来再反拓过来的白字的叫做碑学,这是两种概念,两种风格,两种书写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刚才说到的敦煌写经和秦、楚、汉出土的简、牍、帛书,能看到古人留下的墨迹,当然这些墨迹有可能不是什么大学问家留下来的,都是一些民间人物,充其量也就是一些小官吏写的,但是它能让我们现代人直接看到古人是这样用墨用笔的,是一种不同的感受。所以说,有兴趣去接触一下,摸一摸,把这些东西要综合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面貌,所以说,我写敦煌写经也好,写简牍也好,都是基于这种想法。而这种想法能不能带到你的作品中,改变你作品的面貌?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它毕竟从你手上过了,你在表达的时候,可能风格上就有出入。这是关于写经和原来书体的改变问题。
刘光焱扇面作品
刘光焱书法作品
刘光焱书法作品
刘光焱书法作品
刘光焱书法作品
[天津美术网]:对于学习书法的态度,您很推崇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您是怎样去理解这句话的?
[刘光焱]:“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句话实际上讲的什么呢?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它讲的是学习书法的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它不是教你怎么具体地去写,它不是。从理论上讲,它是什么意思呢?孙过庭在《书谱》上讲“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一开始的时候到不了,中间有点过犹不及的意思,到了最后,你才能明白,他后面又讲到,“是以右军之书,末年为妙”,右军是谁?就是“书圣”王羲之,王羲之的字到了末年才称得上好,而这种说法,宋代的曾巩在《墨池记》里也提到,“羲之之书晚乃善”,王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好。我就用这些做论据去谈“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等你明白了前后的过程,等你明白了这些道理,那么你的字也老了,你的人也老了。这个问题不能问为什么,而是它讲的是你学书的一个必然过程。
可见这个书法啊?怎么说呢。我刚一进龚先生门的时候,龚先生送给我五个字,“五”,“五”字以外,“手不释笔”,就是手别放下毛笔,这种要求太严格了,咱实话实说,其实也做不到。因为我刚进龚先生家门的时候,三十出头,你想,工作,家务,还有学习,不可能天天趴在那写书法,龚先生送给我这五个字,意思就是希望我别放下。只有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你才能掌握它。我认为学习书法的人甚至到了一定境界的人,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没有一点韧性、毅力,谈不了书法。中国书法之所以高,也正因为如此,这是我的看法。
刘光焱书法作品
刘光焱书法作品
刘光焱书法作品
刘光焱书法作品
刘光焱书法作品
刘光焱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