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搞收藏是为我做学问服务的
著名书画家华非做客天津美术网
著名书画家华非做客天津美术网
[天津美术网]:您收藏了很多东西,像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您还和他有过接触?
[华非]:提到收藏,就因为我跟一些老先生接触还有自身家庭的熏染,虽然是个没落家庭,但是破家值万贯,但是很多东西在市场上都比较少见,因为我从小见的多,受这个熏陶,所以了解的就比较多,客观的来说也是当时东西比较便宜,便宜的出奇,珍贵的文史资料在天津简直就卖不上价。我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为我做学问服务,绝不是处于投机、保值的目的。现在讲品相、讲流传有序我不管这一套,只要对我做学问有益,我就要。而且我有一个好习惯,我买来的东西很便宜,我用不着了,就给我的好朋友,给他比放在我手里有意义我就给。当时我的薪金是62块钱,有三个男孩,生活很困难,但是我还能买点东西。举个典型的例子,制印大家黄牧甫,他一直在广州,后来在江西,由从江西回到老家,他在篆刻艺术方面的成就非常之大,留下了很多印章,但是他的印章在北方相当少,我当时4毛钱买了他4方图章,后来我都送给了朋友,其中有个方章拍了40多万,当时我1毛钱买的,我也不后悔,因为花40多万买这个章的人,肯定也是大家,非常喜欢这枚章,所以会更好的把它保存下来,当时如果不送给朋友,也许就丢了,因为我收藏的东西太多了。
[天津美术网]:您后来把您好多年的收藏品都捐给了博物馆跟一些相关的机构,是不是也是处于这个考虑?
[华非]:现在还没到这个程度,我今年也八十多了,也想把我这些东西好好整理整理。比如说我存的李叔同的东西,他7岁写的,本身没有经济价值,但是李叔同就不一样了,现在你可以花几万买一副李叔同的对联,但是你买不到他小时候写的东西,从考古学术角度上出发,我就把它捐献给大悲院了。你像我存的梁启超的对联,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因为文玩的种类有很多,我也不是都了解,所以说不如放在博物馆更有意义,我现在捐献的东西都是这种情况,送朋友的也是。
华非书法作品
华非印章作品
华非书法作品
[天津美术网]:您的收藏品里有一个特别珍贵的古琴,和我们说说这把琴背后的故事吧。
[华非]:当时我见到这个琴的时候是拓片,行话讲“开门”(一眼真),一看就是北宋的东西,这小伙子现在在香港,说是想出手,想买一台钢琴。文革后期有这么一阵风,学生们都不上学了,小孩子满街飞,家里稍微有点条件的就想让孩子们学点东西,都可以理解。我到他们家去了,我一看不好,他动手了(刮了漆),这古物就怕动手,很可惜,我心里还是很喜欢的,可是毕竟是宋代的东西,很珍贵,他当时要了62块钱,我每个月才赚62块钱,我要买下这把琴,全家就该挨饿了,但是我还是决定要了,可是没有钱,我就用了一张刘奎龄的画和一张黄宾虹的画来换,那张黄宾虹的画也很有价值,是黄宾虹眼睛不好时候创作的,眼疾治好了之后,他非常满意的这张作品,还做了一个长题,上面还表了一个郑孝胥的扇面,自己写的律诗,写的是隶书,内容是谈汉简,非常有学术价值,我存东西还是比较叼的。所以说我对这把琴还是非常喜欢的,不舍得错过。
[天津美术网]:您后来弹过这把琴吗?
[华非]:我的老师叫王端璞,他会37个曲子,自弹自唱,古琴曲带唱,仅此一人。兰亭序,渔樵问答都带词,还可以唱,现在一般都听不到了,最多来个琴箫合奏。他有这个本事,我以前还录了一个磁带,后来都坏掉了,非常可惜。老师也没有孩子,成了绝响了。我和他学琴的时候是最倒霉的时候,没有心境,学琴、写字没有一定的心境都是学不下来的。我就和他口传心授的学,古琴只能这样学,用现在的方法是学不好的。中国的国学是一个大课题,包括中医望闻问切,很多东西都是要口传心授的,现在的教学方法雨过地皮湿。
华非书法作品
1989年启功为《华非篆刻陶艺展》题词
华非绘画作品
华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