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书法篆刻的创作应有个性
著名书法家韩征尘做客天津美术网
著名书法家韩征尘做客天津美术网
韩征尘与著名画家孔宪江在天津美术网
[天津美术网]:既然谈到了这一点,您能跟我们具体谈谈,一幅书法作品包括篆刻,怎么样才叫好?
[韩征尘]:应该怎么欣赏,我是这样理解的。最关键的就是看笔墨形式有没有出处有没有渊源,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要看它的其实是否连贯,有没有气韵生动。那么这从哪能体现出来呢,就是从墨韵。如果没有墨韵就说明纸墨不能相发了,这样就没有欣赏的价值了。第三点就是布局章法有没有张力。第四点是诗文内容,有一句话说“书法是诗文的载体”,诗文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载体。孙过庭说“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书法和篆刻是什么,是把我们真实的感情付诸在这些东西上面,只有这样我们出来的东西才能有文化底蕴,才会好。那我说的基础、出处是什么?是传统,历代公认的可以传承下来的东西。像一些糟粕啊也应该抛弃。
[天津美术网]:您的作品曾入展中日首届甲骨文书法展,中国的书法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很盛行,视其为一门极高的艺术,能谈谈您在这方面的体会吗?
[韩征尘]:这是一次巡展,在日本展完之后来到了中国,日本的一些书法家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总体来说不大气,不像咱们中国书法家的作品这样有深度有广度,他们的作品比较肤浅,这是我认为的。他们写出来的东西看上去非常的匠气和死板。怎么说呢?张裕钊是内圆外方的东西,日本的书法家写出来显得特别的机械,咱们中国书法家写字讲求韵味。还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和我们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抛开篆刻、甲骨这些东西仅从研究这方面来看,日本有专门研究张裕钊的机构,而我们没有。日本在古代学习我们国家的很多东西,并且传承的很好,反观我们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如果不学,没有人传承我认为就是忘祖。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个人来讲终身都是研究不透的。日本在研究这方面做的还是很好的,他们有两位成就比较高的,小林斗盦和梅舒适,这二位在日本的篆刻界都是顶级的大师。在我看来小林斗盦的水平相当高,他的水平接近西泠印社的王福庵。王福庵的东西现在非常盛行,他的铁线篆非常好,我们应该向这几位大师学习,吸取他们的经验。
韩征尘作品:元·马致远《山市晴岚》
韩征尘作品: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韩征尘作品
韩征尘作品
韩征尘作品
韩征尘作品
韩征尘作品
[天津美术网]:听说您也教一些学生?
[韩征尘]:是的,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说,学习应该九分积一份己。如果要是学习十分,十分都是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东西等于是失败的。刚刚谈到欣赏书法,有传统的东西还得有个性,古人写字的很多,你看咱们一笔下去,往左边偏是赵孟頫,往右边偏是颜真卿,我们怎么找自己的东西?九分学一分己这一分己怎么得来?通过多学习多观摩,多看,多磨练,关键就是别怕寂寞。根据社会的发展总会有大批的搞书画的人被淘汰下去,为什么会有淘汰?一个就是我一开始说的在长期的渐悟过程中没有顿悟,悟性不强,写来写去都是传统永远差这一分己,所以这一分己探索起来还非常难。
[天津美术网]:您能和大家谈谈您的一分己是什么吗,您的特点是什么?
[韩征尘]:好的。比如我写黄庭坚,我写了很多,但是不能让人家一眼就看出来我写的是黄庭坚,黄庭坚的东西特点是有棱有角,我就尝试化解。你们可以找找我的字凡是尖的地方都是圆形,我就是把黄庭坚的棱角给化解了,这就是我的特点和个性。什么是个性,不管是写黄庭坚还是王福安,给别人看,第一眼看这不是黄庭坚也不是王福安,第二眼看有韵味,第三眼看还有出处,这就是学的黄庭坚、王福安。这就是个性,一眼没看出来说明这里面有你自己的东西。写字的个性包括一个人的性格,行笔的快慢还有用墨的不同。比如咱们天津书家尹连成,他喜欢淡墨,有很多画家也喜欢淡墨。譬如说,有人喜欢浓墨这也是个性,天津书家余明善先生就喜欢浓墨,焦墨甚至是宿墨,行笔特别慢,用蜡笺纸。我喜欢用单宣,比较薄的纸,这些年我体会行笔不用都快或者都慢,我体会应该有快有慢。比如我们一笔下来之后,占地很大,这一块白应该是能说话的,就像我们画画的留白一样,这块白有很多的内容。比如“和平”两个字,一个复杂,一个简单,“平”字最后这一笔下去之后,不能特别虚,有人管这个叫飞白。我认为飞白不是随便的,是有速度的,每一笔必须要送到底,特别轻飘的一下带过是完全错误的,笔没送到位不行。再说行笔如果慢了,送到底像狐尾一样也是失败,这也不叫飞白。这些错误的做法我们现在统称“习气”,也叫“俗气”,这一“俗气”可就没法治了。所以写完了的字不是就放下了,一定要经常挂起来拿出来多看看,要多思。
韩征尘作品
韩征尘作品
韩征尘作品
韩征尘作品
韩征尘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