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西方画家可以表现完全的恶
留法艺术史硕士邓捷做客天津美术网
邓捷在天津美术网
[天津美术网]:您在之前提到中国画讲求“成教化、助人伦”,而外国的作品有时候是纯刺激的,有没有具体的例子呢?
[邓捷]:挪威画家蒙克的《吶喊》,一个抑郁型的人在黄昏的一张画。一个混沌的天空,本人是一个近似骷髅的脸,表现出这个人完全绝望的心理。
德国画家基希纳 街上行走的两个女人(社会浮华的表现主义)
除此以外还有表现社会风景的德国画家基希纳的《街上行走的两个女人》,社会上富华的女妇人以及男士在光怪陆离的商店或是酒吧间出入的情况,这样的画面用简单的单色表现,为了强调这些人物身上的物质欲望,通过这种刺眼的颜色画家对这样生活的厌恶。
美国画家威廉·德.库宁“女人”系列绘画(欲望的表现主义)
美国画家威廉·德·库宁的《女人》,这个女人只有一个依稀的形象,为了表现人性的恶以及画家对女性的看法。
德国画家弗兰茨.马尔克 林中鹿(都市节奏的表现主义)
德国画家弗兰茨·马尔克的《林中鹿》,这明显不是自然中的,明显是灯火阑珊、光怪陆离的,与其说这是森林不如说这是都市生活的表现。这幅画现在的中国人看是可以理解了的,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有这样的生活,就可以有这样的共鸣。
德国画家马克思·贝克曼 珀尔修斯的最后使命(社会批判及人性矛盾的表现主义)
德国画家马克思·贝克曼的油画《珀尔修斯的最后使命》,我仍然要强调西方画家可以表现完全的恶,他们是不用在艺术作品中过多的照顾观众的,所以这幅画表现的是一个女妖被砍了头的瞬间,身体还是立着的,但头已经到了一边去了。中国的艺术是要建立在真善美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的艺术作品可以有刺激性但是不能超过基本的善的底线,而在西方这个底线可以拉的很宽,甚至没有。
[天津美术网]:我们有的时候看到一幅画,甚至没有具象的东西存在,这些画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
立体主义画家德劳内 红埃菲尔铁塔
[邓捷]:这是一幅立体主义画家德劳内的《红埃菲尔铁塔》,后来他把自己的画弱化铁塔具象的因素,而后又继续强调色素的几何形体,塔铁塔完全的被去掉了。不同的颜色在人的内心可能产生不同的思想感觉,一个红颜色出现,马上闭眼睛可能会在眼前出现一个相关的补色。画家力图通过这样的颜色去深挖人的感官系统对于不同颜色所产生的不同的心理效果,这种心理效果被画家进行大量的挖掘,最后的表现就是荷兰几何非具象画家蒙德里安的《构成A》,把不同的补色凑在一起,他追求的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形成一种窗玻璃的结构。
荷兰几何非具象画家蒙德里安 构成A
这种结构我们在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经常能见到,所以我们说蒙德里安对现代的室内室外设计提供了一种很号的创意。罗斯科是一个立体主义色彩的追随者而且他创造的也是抽象的色彩立体主义,他本身是俄国人。俄国这个国家原来就崇尚非常浓烈的颜色,重视暖色块。他仍然从德劳内的原理中得到灵感,塑造了这个若干色彩排列的形象,依然源自都市繁华的生活,在一阵雨后高楼之间形成的色彩的搭配,这样他还不满足,后来就更加抽象,如果这是一个红外线照射俯瞰的地面,地面上很热,是高速公路,一个汽车开过去形成一条线,两边是比较冷的颜色,相当抽象,如果不是工业化的社会的观众就相当难理解这个画面。当然她也追求冷色调的生活,如果把眼睛闭上回到冷色调就是下面的这幅画。这样的生活和画面只有生活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地区的人才能够理解,我相信现在的中国人也慢慢的理解了,也会有中国的艺术家去表现这样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