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画面越少让人联想到的东西就越多
著名画家吴燃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
1992年11月18日萧县举办《萧县首届书画节》会议空隙为孩子们签名留念
1995年5月在北戴河参加全国第三届版画家代表大会,会前与代表们交谈
2000年与音乐家唐柯、歌唱家于淑珍同游惠州罗浮山
[天津美术网]:您也提到您的国画中必然有版画的因素,具体指什么?
[吴燃]:你之前也有谈到线和块面的关系,其实我的国画中线也是很讲究的。线连在一起不就是面嘛。版画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块,但是在这一个大块里面也讲求很多的变化。版画有个原则,用的版越少表现的东西色彩越多越丰富越好。我的有些作品就是充分利用重叠产生的效果,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你看我的这幅作品《金色的山谷》底子就是红颜色的,地上因为有很多的麦秸,所以刻版的时候也要表现出它的这个结构,要用纸把这底子上的红色都取出来,而像后面麦垛上的这些就没有根本取,你看这些处理都不一样。绘画最终总结出一句话叫做“有限的画面,无限的联想。”所以画面越少,让别人联想到的东西越多越好,这是一个原则。扩展到色彩上也是这个道理,用最少的语言来表现最丰富的色彩。这个风景我是怎么找到的呢?我坐在车上,看着远处有两个亮点,走进了才发现是两个打谷场,山上一个,山下一个,我马上就想到了管乐二重奏,单簧管和双簧管,别人画都是一个打谷场我这一幅画画了四个,就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
[天津美术网]:您是哪年到部队参军的?
[吴燃]:现在画院里离休干部就我一个,本来还有六个人的,他们都去世了。我参军是在上海,参加文工团,那时候什么吹个口琴啊,拉个二胡啊都接触,那时候二胡都是我自己做的。我母亲在我小时候给我的评价就是“早晚都是饿死的材料”,我觉得我最后没饿死还是不错的,我在大事儿上都不行,在农村犁地什么的都不会,就是打个毛线衣,编个席子这些雕虫小技一看就会。我记得我有一副对联嘛,“半生荣辱以成无,面壁南窗写丹青。”我这一生有荣耀的一面也有屈辱的一面,最终最喜欢的还是画画。
吴燃作品《泊舟》
吴燃作品《简陋埠头》
吴燃作品《金秋八月》素材
吴燃作品《金秋渡头》
[天津美术网]:听说您还和于淑珍合作过?
[吴燃]:唐柯知道吗?一位作曲家,我把于淑珍请到深圳,深圳之前成立了一个画院让我去当院长。我请了于淑珍,于淑珍又请了唐柯。想请唐柯给画院写个歌,唐柯非得让我给写个歌词,我当时也没写过歌词,他们都说我散文写得好,我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儿,那我也就只能写了。写好之后唐柯谱了曲子,于淑珍演唱的,就这样形成了一个歌。
[天津美术网]:提到您的散文,您还特别喜欢文学。
[吴燃]:我很喜欢文学,过去我上过私塾,《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诗经》《礼记》都读过。后来又接触俄罗斯的一些文学,普希金、莱蒙托夫等等吧我都挺喜欢。中国跟外国的我都读,包括巴尔扎克、雨果的书我都喜欢,都看。我都不排斥,有些人喜欢中国古典的不喜欢外国的,我跟这些人不一样。音乐、舞蹈我全都喜欢,原来在文工团里也跳跳舞。我看书还做笔记,都记录下来,我做的杂记现在还保存有两本。我喜欢看的东西抒情的多,我自己写也是抒情的。后来在文工团又调到北京一个刊物上做美术编辑,创作了几幅作品之后,领导就让我专门搞创作,就调到天津来了。开始是在百花文艺出版社,我和领导一再的讲我是搞创作的,搞创作和书装不是一回事儿,封面设计和插图我又不擅长,所以我又调到了美协。美协当时有个六个人的创作组,在这个基础上又成立了画院,所以在画院时间最长的现在就应该是我了。
吴燃作品《瞭望》人物造型
吴燃作品《阳朔漓江之畔》
吴燃书法作品
吴燃印章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