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每个人都可以有无限的表达空间
著名画家张永敬做客天津美术网
与孙其峰先生
与萧朗先生
[天津美术网]:您是在学画之初就学花鸟画吗?
[张永敬]:我们班是学习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都要学,但是当时可能更喜欢山水,后来穆仲芹先生给大家上课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了一种神奇。很多时候他下笔画我们看不出来他要画什么,非常潇洒,非常神奇的笔墨之后出来的形象就让人叫绝,非常生动。后来因为有机会可以专门有时间抽出时间和穆先生学习,也做了一些思想上的转变,花鸟也非常好。从学了花鸟之后,也感觉其他的题材如果能再学一些更好,但是单就这一项也已经有非常多的内容学不过来了,也就没有跳出去。
[天津美术网]:花鸟画的传承非常久远,受众以及画家都非常多,您也会看一些古代的经典之作,谈谈您的理解。
[张永敬]:中国的花鸟画从人物山水中分出来之后它就有了一个非常好的传承,而且内容上非常丰富,工笔、没骨、写意,写意中又分大写意和小写意,有比较功力的,也有比较潇洒抽象的,也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中国画在世界上应该说非常独特,因为它始终没有离开写意,尽管是工笔也是在意上下了很大的工夫而这种意的传达承载着很多文化的内容。从老庄哲学到文人的参与绘画,都使绘画的内容更多的在表达意向上发展,它绝不等于一般的静物写生,画、鸟各种题材都是要表达什么。从这点上来说不是一种冷静的客观的,而是一种心理的意象。每个人心中的意象不同,借助的题材不同,传承不同,所以风格上也是非常多样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想前人都画到这个程度了我们还有余地吗?因为确实有很多高峰和大家了,画的精致的,有宋画这样非常精微的;写意的也有徐渭、八大这样的。正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个性的表达,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有无限的空间,因为每一个人是不同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每个人的体悟每个人的基础就会有不同的题材的选择和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意境,这就是一个无限的空间。再画的过程中,在我们教学中也是这样,学习方法、学习创作。但更多的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把自己的审美、观点画进去,众多的元素汇集到一起,它的命脉是相同的,只是更加丰富了,这样它就可以传承下来了。
张永敬作品《秋鸿千里》
张永敬作品《天清神逸》
张永敬作品《忘忧得趣》
张永敬作品《仙骨》
[天津美术网]:有没有您非常喜欢的画家,作为重点研习对象呢?
[张永敬]:最初肯定是学习穆先生的画。在我们学习的环境下,想看更多的东西是非常困难的。学习的时候接触了一些画家,受了一些他们的影响,比如孙其峰先生,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向他请教了很多东西,还有萧朗先生,在那个时间能看到他们创作的过程是很难得的。另外还有一位就是梁崎先生,因为我是回族,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时候,我就和梁先生还有溥佐先生一起在天津的民族文化宫办了一个少数民族的画展,当时也接触了很多,所以对他们的风格对我也有一定的影响。梁先生是著名的大写意花鸟画家,而且在山水、人物上的造诣也很深,都非常有特色,而且是一种传统文人的感觉。这些东西我都觉得很好,从吸收的这个角度上,有的可能是直接吸收,有的是间接吸收,对我有影响,特别是做了王学仲先生的研究生之后,他的一些理念和眼光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另外,我的斋号就是王双启先生起的,叫南野庐,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他教我理论方面的一些课程,他希望我们能传承这种田园精神。我是从事教学工作,我们都是传统教学作为起步,必然要给学生上临摹等等课程,学习传统,在这个过程中当然就了解了很多画,要给学生指导。传统画当中很多观念、传承、每个人不同的特色,我们在研究的时候都会很有收获。前一段我再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看到以前没有见到的画册的时候我还有一些新的发现,只有我们把传统的精神继承下来才能使我们根基更深,使我们创作不是无源之水。当然也离不开写生,学习传统是使我们的画之所以被称为国画,使我们的画之所以成为具有传统的意义的中国特色的绘画,这是非常关键的。
张永敬作品
张永敬作品
张永敬作品 四条屏
张永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