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80岁的聂方俊和他自己的作品
聂方俊现在做得较多的是小狮子头,这3个小狮子分别是骨架、裱糊、成品的三个阶段。
【一】
从凤凰县政府斜对面的一个小巷进去,沿着一条排水沟的岸边小路直走,途中会穿过农贸市场的几十个卖菜卖肉、杀鸡杀鸭摊,最后跨过沟上一座小桥,那儿立了一个牌子:“团鱼脑村”。
这是一个颇有规模的城中村,聂方俊的家在村子69号。上个小坡,坡下是一小片农民自建房的工地,直走就到他家里。“走到没路可走就到了”。听到喊声,他略带蹒跚走出房门,扬手叫“进来啊!”
凤凰已经40多天没有下雨了,因为这样的艳阳天,湘西很多农田已经干裂。不过这种天气,却是聂方俊干活的好时候。因为天热,浆糊也易干透。
在大厅里,他正穿着背心、短裤和拖鞋,坐在矮椅上,对着一个骨架动手裱糊。花白的络腮胡子中间的嘴巴同时在说:“如果明天下雨了,那我就不能裱糊了。”
骨架是一个约60厘米高的六角亭子,全用竹篾扎成。那也是个逼真的建筑模型,亭台、亭柱、梁枋、翘起来的屋檐,和高耸的攒尖顶,每样不少。聂方俊用不同粗细的竹篾搭建了这一切,亭柱稍微粗一些,并用两三根并起来,从而显得坚固。稍细的竹篾做梁枋,相邻的两根柱子之间有梁枋,相对的两根柱子间也有3根梁枋相交——这样的梁枋共有两层,高低不同,支撑起屋顶具有陡峭坡度的屋顶。表示屋檐的竹篾最薄,且通过烤火处理使得屋檐部分翘起,从而使整个屋顶显得轻盈飘逸。最终这个亭子会被做成一个亭内装上旋转灯的座式走马灯,它的订户是一个新开业商家。
裱糊的纸分两层,外层的是乳白色的,稍薄;内层稍厚,接近纸皮的颜色。对应骨架的不同部位,聂方俊将内外层的纸都裁成形状大小不同的纸片,再将内外层叠在桌上,纸皮色的内层朝上,来回刷两三下面粉做的浆糊,浆糊将整个纸皮沾湿透,就可以沿着骨架来裱糊了。
尽管手发抖,腿脚也不灵便,但聂方俊依然得抓紧时间。春节后扎好的许多骨架都等着裱糊。但他的裱糊的速度无法快,过两天我再去看,聂方俊才将走马灯的裱糊完成。
“手工工作,趁着天气好,好裱糊。阴天不会干。天气好容易干。裱糊好一些。”
总体上,做彩扎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工作。得抓住机会,在不同的天气里做不同的事。过完年,要开始备料,扎骨架。扎龙头、狮子头、独角兽、各种动物、飞禽走兽、海里的各种鱼、虾蟹龟蚌。“你不扎骨架,这段时间就没有裱糊的东西了。”
扎好了骨架,潮湿的春季结束了。炎热的夏天到来,便开始裱糊。等秋天来了,手不再容易起汗时,那就开始彩绘。又一个年关将近时,这些作品就能出售。
平常没生意的时候,就准备东西,过年过节就拿去卖。“不要等人来了,你才去做,那就来不及了。别人把钱带走了,你就没钱了。一年到头你都要做。”这也是一个四季不分明的工作。
【二】
每年,聂方俊要用完两车的竹子,将近200来根。聂方俊说,这些竹子是当地产的“贵柱”,也叫巨竹。巨竹的特点是,竹节较长,骨节部分较平,竹丝比较细,韧性较好,抗拉力强。“不像南方的竹子的竹节短、骨节粗凸了出来,不够平整,竹丝也很粗,容易断。”
整根的竹子先用刀破开,去除掉骨节后,开始用破篾刀破出大小不同的竹篾来。竹篾还要经过防腐处理,晒干,需要的话再用火烤弄弯。接下来是扎骨架,以及之后的裱糊、装饰、组装。一件完整纸扎的完成,加起来共需要14个道工序。
“破竹也是自己用破篾刀来的,用篾刀手工加工过。根据造型的不同,要求篾不同,所以用手工。我们这个纸扎工艺不能用机械,用机械都是便家伙、薄家伙,我们这个要方的、薄的,有时候要弯的、圆的。”这么多的要求,机械无法一一满足。
这14到工序中,最为关键的无疑是扎骨架了。用竹篾扎出各种形状的动物,就需要十足的经验与技巧。
凤凰彩扎的一大特点就是,几乎眼睛能看到的动物,都有可能是彩扎的灵感。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跑的,聂方俊都能扎。过去他最常扎的是龙头、狮子头,因为这些在节庆时耍龙、舞狮要用到。但是现在节庆里很少有人再耍龙舞狮了,他主要做的是一些装饰品,例如用来做装饰物的小狮子头、仙鹤、可爱的猪,以及各种宫灯、虫鸟花卉等。他还能扎花瓶、亭子等。
聂方俊自称追求的是神似,只要看起来像就可以,而不受太多的结构拘束。不过他的骨架作品却成为一些教授用来讲解建筑、动物结构、美术线条的教学用具。
凤凰彩扎行当里,聂方俊并不是唯一一人。资料介绍,凤凰以前还有向哑子、侯应龙、滕老叫、刘棒吾等人,也是纸扎的高手,在他们手中,篾条都能扎出活灵活现的形象来。
受到当地旅游开发的影响,聂方俊近几年大量制作小狮子头彩扎。他做的狮子头有八种规格,从颈圈10厘米一直到90厘米。其中最小的狮子头最受游客欢迎,因为它造型夸张却可爱,并且便于携带。
聂方俊在凤凰古城的无数商铺里并没有店。游客购买他的小狮子头,都是慕名登门的。最小规格的狮子头售价600元。有意思的是,他同时也出售骨架,并且价格也是600元。
这种看似奇怪的定价,是因为聂方俊认定骨架所特有的价值——骨架是彩扎的精髓,顾客买了骨架,能够发现当中的独特的力学和几何结构。而如果顾客买了一个完整的彩扎,他一般而言是不舍得把外表拆掉来看看骨架长什么样的,那意味着它失去了骨架。总之,里外不可兼得,因此里外一样贵。
【三】
凤凰彩扎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家级非遗名录内,属于彩扎的还有河北永清的秸秆扎刻、河北邯郸的彩布拧台、江苏邳州的纸塑狮子头和广东佛山的狮头。
彩扎是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盛行。这种工艺在中国很多地方存在。例如在三峡宜昌,彩扎同样也是篾骨纸糊,并且用于节庆使用,像各种彩灯、彩船、彩球,当地的龙灯的装饰上,更是以锦料绣制为龙衣,分别以白、黄、红、绿等色布或绸缎制成,再装饰鳞片。而在广东佛山,和当地舞狮子的传统相对应,佛山狮头极具造型效果。在狮头上配以各种饰物,如洁白兔毛、马尾毛、五彩绒球、小圆镜、金属胶片。佛山的狮头还形成了自己的五个脸谱系列:金红色搭配刘备脸、青黑色搭配的张飞脸,关羽脸红黑色搭配、以白色为主的赵云脸,还有马超脸和黄忠脸。舞狮时还要分文武脸,文脸多在庆祝场面上使用,而武脸则用于斗狮。
凤凰彩扎则具有浓郁的湘西地域特色。凤凰纸扎不但追求“奇、古、艳、轻”的特性,同时也有“粗、俗、野、土”的本地特点。在聂方俊家里看到的彩扎骨架,造型都比较夸张,却也极其的神似。例如他扎的一头15厘米长左右的小猪,猪肚子显得很肥大,耳朵竖起,从比例上来说,这样的猪显然和真的猪太不同。然而由于其放大了猪的一些特性,反而使得其更像了。他扎的狮子头也同样的夸张,嘴巴几乎占去整个狮头的三分之一,而小狮子却也因此显得更加的生动。
聂方俊追求纯粹的手工制作,这也成了凤凰彩扎的一大特点,其极致表现在对纸张的特殊要求上。他只用一种叫做“棉纸”的纸张来裱糊,而这种纸张又是用古法制作的,过程非常麻烦。
如果用现代纸厂制造的纸去裱糊,虽然便利了,但由于这种纸在制作纸浆的过程中,把纤维粉碎了,纤维断了之后,那么纸张就容易破裂。
他选用的“棉纸”,是从木材市场买一种灌木的树皮,送到图纸厂用“原生态、古老的土办法”制作。先用水浸泡,再用碾子碾,这样纸浆中的纤维就没有扯断,而是“和蚕丝是一样的,很白很亮。”之后,再进行蒸煮,又一次用碾子碾,再拿水洗,将泥浆渣滓去掉,然后就可以摇纸了:“一张张地摇出来”。
这些摇出来的纸张,带有纸皮一样的黄色,它用来当作背面纸。如果是用来当作外层的纸,那还得再用石灰浸泡漂白,再在太阳光下晒,就能呈现一种接近乳白的颜色。
用浆糊将这些纸张刷过之后,纸张因湿透而变得柔软,但一旦浆糊干透,纸张的韧性也就显示了出来。已经纸糊的、还未彩绘的一些半成品,虽然是纸糊的,但无论是从肉眼看还是手触摸,都给人一种坚固的感觉。
聂方俊还有许多私家珍藏的纸扎技巧,不太想被外人知道。他在扎六角亭走马灯时,拿报纸将亭内的一些关键的部位隐去。他将报纸拿掉,让我看到了亭内基座上的圆孔,那是走马灯转动时中轴的一个支点。“你来就给你看这个东西,其他人是不给看的,我自己徒儿是教的,但不让一般百姓晓得。”
此外,他的库房也不许外人参观,更别提拍照。“就像银行,他不能把金库给你看的啊。”那里也许藏了他更多的秘密。(许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