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网讯 窗外传来的鞭炮声在寂静的山村上空炸响,农历马年的春节到了。84岁的沈迎老人一早起床,坐在屋里加快了手上的工作进度,为每年正月十五的花会游街制作竹马。
南关竹马已600年历史
南关竹马,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自延庆县永宁镇南关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作为村里唯一的非遗传人,沈迎老人做了60多年的竹马,加起来有300多匹,几乎延庆县的竹马都出自他一人之手。
在南关村,每年的正月十五,村民都要跳起自编的竹马舞。据说,明清时期的永宁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年战争频繁,盼望安定和睦的永宁人便根据《昭君出塞》的故事创造了这种古老的舞蹈。
竹马舞需要16匹竹马和两只竹骆驼,竹马有黄马、红马和白马三种。打头阵的是匹黄色竹马,高大精神。跳舞的时候,村民将竹马套在身上,策马扬鞭,一队人马又唱又跳。
一匹竹马要20多道工序
“早先的竹马都要从北京城里买,路途太远,村里人就自己学着编。”沈迎在20岁出头的时候,便跟随村里的两个老艺人学扎竹马,当年的小学徒如今成为技艺高超的手工艺大师。
看似简单的竹马,制作起来要比想象的复杂许多,一个人制作一匹竹马至少需要四五天,一般需要破竹、糊纸、糊布、画彩、上漆等20多道工序,其中仅糊纸、糊布就需要糊三层纸和四层布。工艺最复杂的要数制作马头,编织马头的竹条只有手指般粗细,而且竹条要按照马头的弧度弯出不同的曲线。
今年是农历马年,竹马成为全村的吉祥物,村里要为竹马舞制作一匹新竹马。小年刚过,沈迎老人就开始忙碌起来,每天工作3个小时,马头、马身子已经做完,就差马屁股部分。
制作竹马的工具很简单:竹条、刀、斧子、锤子、锯子,还有一根蜡烛。沈迎拿起一根1.5米长的竹条,用蜡烛熏了熏表皮,让竹条表面受热,又用大火燎了燎竹片,在竹条两端弯出弧线,接着再用铁丝将竹条固定成型,成为支撑马屁股的一根骨架。
一根根坚硬的竹片仿佛具有弹力,任凭老人弯曲。“没有几十年的经验,竹条一弯就断。”沈迎老人的孙子沈博仪站在一旁打下手,他说自己尝试过很多次,爷爷拿捏的火候他就是掌握不了。
村民愿意扎竹马跑竹马
半天的时间,身长约1米,宽约40厘米的竹马骨架全部完工。老人休息了片刻,接着在骨架外糊上纸和彩布,布料基本都是红、白、灰、黄四色。马身中间留个四方孔,方孔的四角再各拴一根15厘米的细绳,端头再拴上一个小木塞。
这时,老人的大儿媳从方孔处把竹马套在身上,小木塞别在腰间,使上身与竹马固定好,马身下部用两块布围起,前后分别画出马的前腿和后腿,一匹活灵活现的竹马就制作好了。
“村里以前有两个人跟着爷爷学过,但都去世了。不过这两年人们对竹马越来越喜欢,都愿意扎竹马,跑竹马。”沈迎老人的孙子沈博仪说,他打算把扎竹马的技术从爷爷手上传承下来,让这门民间艺术后继有人。(记者 李天际 贾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