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冬至这一天起,就开始了“数九”的习俗,所谓岁时有序,讲的是大自然的气候轮回。在中国人历经数千年对节气的把握中,经历九九八十一天,酷寒走过九九八十一步后,春去春又回,花落花又开。在漫长的冬季,生产劳作之余,人们有无穷无尽的雅趣可享,有千变万化的雅事可为。描画一张数着冷的脚印、期待暖的消息的“九九消寒图”,“写九”和“画九”成了每日的功课。
消寒,是熬冬,也是望春;是送,也是迎。
《数九歌》是气象物候之歌
关于“九九歌”,民间一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指的是流传至今的乘法口诀。这个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二得四”再发展到“一一如一”的数学歌诀,到底和与节令相关的“数九”有没有深切联系,至今无考。
还有一种“九九歌”,是与中国历法也就是农历相关的《九九歌》,现在北京人把它叫做《数九歌》,以区别于乘法口诀《九九歌》。在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国北方流传最广的《数九歌》是这样唱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当中的一个“九”是九天,从冬至到数完了九个九天共计八十一天,整个北方进入春耕的繁忙季节。
因为我国地跨北温带和亚热带,各地气候冷暖变化不一样,所以各地的“九九歌”的内容也不一样。如北方的“九九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枣强县)“五九半,凌消散。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不犁地,不过三五日,九尽杨花开。”(新河县)“春打六九头,卖了皮袄买个牛。”(晋县)“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荆楚岁时记》)湖南的“九九歌”说:“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事务,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地在坝上的蔚县则说:“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张嘴)叫狗(形容打嗝儿);三九四九,冻破碌碡;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
数九天近三个月,时间是很长的,从开始数到九尽春深,正是一个由冬寒到春暖的渐变过程。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九九”的说法不但对计算气候时令十分方便,而且很有情趣,编成歌谣,人们也容易记忆。
《数九歌》是一首气象、物候之歌,自明代以来一直在变,比如明代人们认为是“七九八九,沿河看柳”,渐渐随着北方气候越来越暖,演变成后来的“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也印证着中国北方的“暖冬”并非只有当代人有所感受,“暖冬”的征途从几百年前已经开始了。
“九九消寒图”是古人的智力游戏
中国是雅文化之国,即使寻常巷陌、乡野民间,也有泽被了风雅的时趣,每每令人惊喜、喟叹。唱着《数九歌》,“写九”和“画九”成了每日的功课。冬日严寒,北方的农事停下来,“猫冬”和“熬冬”让悠闲的日子显得颇长,人们想出了打发时光又能显示风雅的“智能游戏”——绘制或书写“九九消寒图”。
在北京南池子胡同街心公园的石桌上,刻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这是中国人发明的“九九消寒图”上最常见的句子。若按照简体字推广之前中国繁体汉字的写法,每个字恰好都是九画。九九八十一道笔画,冬至时节一天描完一画,八十一天后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诞生,也正是冬尽春深的北京迎来的最好时光。
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中有记录:“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题‘管城春色’四字于其端。南书房翰林日以‘阴晴风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这里的宣宗指的是清朝道光皇帝,皇帝带头书写对春天的企盼。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到现在已有1445年的历史,“九九歌”的产生和流传由来已久。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与发展起:“画九”、“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智能游戏。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不管是哪种“九九消寒图”,只要认真填画,都能忠诚记录这段寒消暖长的具体状况,而成为一份珍贵的气象资料。不仅供个人和亲友从中揣摩出冬季天气变化的规律病危以后过冬、“熬冬”有了做好准备的依据;就是对科学家首先是气象学家和农学家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参考、研究的资料。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消寒图”中形象体现出“客观事物变化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原理。
消寒图的形式很多。简单的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钱形,共得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或者选择九个九画的字联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一般选用的九画字联句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句九字,每字九画,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更有一种画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日'九九消寒图’”。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这种设计,可谓独出机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真让人叫绝。无怪乎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 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以下是九九消寒图的简介和例图:
1、最简单的一种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九个铜钱,九个格里共有81个铜钱,每天涂一个,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
消寒图
2、比较有文化味道:选择九个九画的字连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一般选择的九画字联句是“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自始至终,日填一画,八十一日完毕。
3、更有一种“雅图”,画素梅一支,共计八十一瓣梅花,每天染一瓣,都染完后则九九尽。
4、其他的消寒图
消寒图
消寒图
消寒图
“管城”来历有讲究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双钩法和“管城”。双钩法很简单,就是写字时将字的轮廓沿着边勾出来,在中间留白,每一笔留下的“白”,留给“九”里的日复一日让人细细描画。
至于“管城春色”中的“管城”二字,来历讲究。唐代韩愈解释,笔,受封于管,号“管城子”。毛笔的笔杆以竹子做,一度叫“管”,这一说不得了,“管城”岂不是由一支笔统辖的领地吗?于是,后人将“管城春色”这四个字做了各式各样的解说,一说是八十一天的毛笔字写成同时也成就春光满城,一说是笔墨纵横八十一日在偌大北京画满春光……
总之无论怎样望文附会,从描画第一笔开始,八十一天后,春光满京城,这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