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文瓷画作品
陈一文瓷画作品
陈一文瓷画作品
瓷画因缘
国务院参事室主管的唯一一本国家艺术类大型专业期刊《中华书画家》于去年7月特别向中外推荐陈一文老师的绘画艺术,这在江西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期刊的特别推荐语写道:“陈一文是一位研究型画家,他的作品散发出一种阳刚、奇秀、深沉、强悍之美,这种既熟悉又陌生,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画家在坚实功力的基础上,赋予作品的精神品味和在绘画本体价值方面所做出的深入思考和有益探索”。
推荐语对陈老师的学术精神、作品风格、艺术追求做出了异乎寻常的高度评价,这是国家权威刊物对他艺术成就的肯定与褒奖。
上世纪60年代,陈老师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接受祖国挑选,去了解放军某部从事美术宣传工作。复员后,先后考入江西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中文与美术创作。他曾任地区美协主席、江西画院领导工作多年。几年前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我去南昌拜望,动员他到景德镇画些瓷画。那时,他正在从事中国画系列作品《客家》与《乡傩》的创作。
我为何动员陈老师到景德镇画瓷,原因是陈老师从景德镇陶瓷学院科班出来懂得瓷绘技艺;他从事美术创作数十年,艺术成就裴然,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而且,他一直在领导岗位,熟知全国美术创作的动向与发展态势,他具备从事瓷上绘画创作的诸多优先条件。还因为,我从小跟陈老师学画,当年参加高考,便是受他的影响而报考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虽然,我们先后都离开了景德镇,但我们的内心都有着景德镇情结,我们的艺术之路是从景德镇起步的,我们的艺术创作便与瓷都结缘。我深信陈老师会在瓷画创作中取得新的业绩,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学问之道
因工作的缘由,我会常回景德镇,也会去陈老师的工作室看望他。我知道,他来景德镇之前是做了一些准备的,首先是他画了20来张唐代人物画草图,不论从构图和人物造型都很有新意,很有书卷之气和艺术特色。但是除画出第一张《唐风诗韵》粉彩外,至今尚未去再画。我想,这组作品倘若完成,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会是很高的。和陈老师交谈,我终于明白他迟迟没画之缘故。在离开景德镇40余年后,重返故地,他没有匆匆去展示自己过往已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召告自己的归来,在景德镇风光一番。而是以虔敬之心一头扎进与陶瓷绘画有关的典籍中,通览群书,拜读经典。他深知,温故方能知新。重归学生心态,虚心研习传统,隐身潜心是最佳选择。因为,没有对陶瓷彩绘优秀传统与当下现状的宏观认知与把握,便不可能建立起符合自己发展逻辑的前进坐标与突破点。他也明白,作为一位长期从事美术创作的艺术家,回到景德镇来决非是要做一个画瓷的工匠。画什么?如何画?怎样去定位自己的艺术,是契入陶瓷绘画所必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陈老师认为:“中国以瓷命国,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瓷上绘画,理应是真正的中国画,这是合符历史真实的。但瓷画至今还被认作工艺,不能进入当今中国绘画殿堂,这是历史与时代的误会,但这决不是瓷画最终的宿命。瓷上绘画应是绘画的组成部分。因此,瓷画也决不仅仅是一种工艺的简单呈示。瓷画欲实现艺术地位的提升,就必须以自己特有的技艺语言创作出能与别的绘画形式在审美高度上相一致相抗衡的作品来确证自己。创新与发展既是时代的潮流,瓷上绘画便迎来转型发展的最佳时期,而续写历史优秀传统,创造瓷上绘画新的辉煌,应是瓷画家共有的愿望和理想”。在瓷画创作这一新的领域,陈老师展现出勇于探索,敢于挑战自我的意志与魄力,张扬了奋发有为的人格魅力。此外,陈老师还认为:“将瓷画认同为绘画,对于瓷画而言,从历史角度去考察,历代《中国绘画史》与《中国陶瓷史》均无有关瓷画的记述。当瓷画作为绘画,它几乎没有任何完整的理论归纳和理论依托,在历史上,瓷画理论几乎是空白。当下,国内文艺主管部门与相关艺术机构对此还处于失语状态,而倡导瓷画的呼声至今还没有形成强大而统一的话语。在这一境况下,明晰自己的理论导向,以我国绘画创作的前沿作为置高点,观照自身瓷画创作,展开宏阔的理论思考,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在繁忙的创作实践中,陈老师不仅记录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并先后撰写发表了《华丽转身与历史机遇——对中国瓷画创作的思考》等数万字的多篇论文。体现出陈老师在这一领域内其学术思想的前瞻性、先锋性与开拓性。
长期以来,陈老师总不满足于手上工夫的一技之长,而更注重学养的综合蕴涵与人格精神情操的修炼,将艺术创作与学术理论相互并列,相互依存,相互提升。这是他长期以来所保持的特色与优势,也是他的作品总能胜人一筹的原因。这在他的瓷画创作中再次得以体现。
创造突破
水墨画是民族特有的艺术。在长期的创作中,陈老师对水墨语言的运用已驾轻就熟。他的作品40余次入选全国大展并23次荣获金银铜奖,其创作成就在江西和全国瞩目。但是在景德镇,瓷上绘画该如何去画?是不是把原来在陶院所学的瓷绘工艺恢复而展示一番,或者把水墨画简单的移植到瓷板上去,便算是大功告成?如果瓷画如此去画,那确是件容易之事。而要将美术创作与陶瓷彩绘工艺完美相结合,创作出真正可与主流绘画相比肩匹敌的艺术品,这确是种新的挑战。
以强调画家创作主体意识为主旨的瓷画工艺,与一般的绘画技艺有着本质区别,以烧成为最终艺术呈示的特殊性,决定了瓷画创作需要画家掌握娴熟的工艺技巧,这是保证瓷画创作成功的前提条件。陈老师指出:“工艺的技术规范,是前人经历艰辛探索而形成的,学习传统既要学前人的创造探索精神,更要潜心研究前人所留给我们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清代景德镇釉上古彩与粉彩彰显了中国瓷上彩绘的最高典范,其端庄大气,雍容华贵的皇家气度是康乾盛世的映照。那炉火纯青的精湛技艺,繁复的技艺手段虽令人望而生畏,却值得我们去研究总结和借鉴。经过慎密的思索权衡后,陈老师选择了当下已少有人从事的古彩工艺作为创作的基本技艺,并将古彩、粉彩、新彩诸种工艺巧妙综合运用。变古为新,为我所用,再现彩绘华贵风范,以适应新的审美要求。
这是很有难度的艺术选择,但唯其有难度,才显示出创作的高度。非但如此,他的创作是以人物与山水画为主攻的,其难度又超出一般。除此外,他的作品是画稿、填色、烧成全由自己完成。这样的画家我不知道景德镇有多少?更为可贵的是,陈老师的创作完全来自于长期的采风写生。磨破铁鞋觅千山,搜尽奇峰打草稿,足迹遍布三山五岳,大江南北。大量的创作素材,深刻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游刃有余,始终处于原创之中。其高迈的学术思想与丰富的学养底蕴,更决定了他的作品始终处于高端地位。他无需去重复别人,更不愿意重复自己,而能以独到的眼光,卓绝的新意去建构自己的艺术创造之路。这可从作品《热土》窥知一二。06、07年,陈老师两度赴云贵采风写生,他强烈感受了红土高原的美丽神奇,然而,植被如此多样丰富的高原近几年来连连遭受大旱。《热土》所反映的主体即为高原诸民族抗旱背水的生活情景。用艺术家的良知,敏锐的思维,通过自己的创作去唤起大众对生活家园和生存环境的保护与重视。这种人文关爱主题的确立,突显了画家创作构思的超越意识、当代精神和深刻意境,这在瓷画创作中是未曾有过的。作品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形式结构,夸张而优美的人物造型,火热而滚烫的画面色彩,构成了多样丰富而统一的艺术氛围,传统古彩工艺的运用,增添了作品特有的艺术魅力,其高难度的创作过程,说明了画家非同凡响的心智与艺术奋发的果敢坚毅。我两次从北京到景德镇陈老师工作室看他的创作,前是草图,后是勾线和填色,相隔整半年,我被陈老师的艺术精神所震撼。是的,艺术的高度总是与学术层面的高度相一致,一件精品力作又总是与画家的清纯人格和超迈的精神相统一。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用这段文字作陈老师瓷画创作的注解是深得其意的吧。
一文老师的瓷画作品已连续在省内和全国大展中获得金奖,这又是权威机构对他的瓷画艺术的确认与褒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富于创造性思维的艺术表现,让他的作品受到收藏家门的关注与喜爱。数家画廊老总先后上门意欲邀请办展,致于浓厚的合作意向。但他清醒地认识到,对于瓷画创作而言,还任重而道远。
热血激荡着陈老师艺术探索的情怀,超越自我的理想让他焕发着艺术的青春,在那支配一切的创造力的作用下,自由地在艺术的天空中展翅翻飞。隐于珠山,空明心境,以不可遏制的力量克服寂寞,战胜困顿。用眼光独到的匠心,幽深奇妙的意向,率而造极,归极得本。让作品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其含蓄的精神品格,卓绝的艺术新意,是画家才华和至情至性完美结合的确证。华美新颖的形式语言与真挚灼热的人文情怀相结合,就如同美玉和它的纹理凝为一体而相得益彰。
把自己短暂的生命镌刻在永恒的作品之中,使自己的灵魂与作品融为一体,毫无疑问,这样的作品值得关注与期待。(陈烈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