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网讯 一把剪刀在手中上冲下划,随着纸屑纷飞,不一会儿一朵漂亮的花朵就出现在你面前;一把刻刀在纸上左盘右旋,渐渐的,精美的人物、花鸟就栩栩如生地映入你的眼帘。神奇吗?走近第三代赵氏剪纸传人——赵德宝,感受一下传统的剪纸艺术和那历久弥新的剪纸情结吧!
很多人都习惯称赵德宝为赵老师,因为他确实曾是一名教师,在教育战线奋斗了几十年。但那时教的是体育,和剪纸、绘画一点边儿也不沾。他正式开始剪纸是在1977年,那年他27岁。成了家、有了孩子,家庭负担重,仅靠微薄的工资,生活捉襟见肘,为了贴补家用,赵德宝被“挤”上了剪纸之路。
说起剪纸,赵德宝倒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家是剪纸世家,他本人是赵氏剪纸第三代传人。不过,此前他根本没正式学过,所以,他和别人一样,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起初,只是单纯地练技术——感受不同纸张的特点、培养手对剪刀和刻刀的感觉。说着容易做着难,男人平时很少接触剪刀,现在想要得心应手谈何容易。白天上班,晚上练习,一手捏纸、一手持剪,要把纸剪成细细的长条,既要保持宽度一致,又不能从中断开,以此锻炼手感。十几天下来,手上磨起了泡,剪刀一硌生疼,到后来看到剪刀心里就犯怵!可是再一想到家里的情况,想到自己肩上的重担,赵德宝心一横:接着练!几个月过去了,手上起了老茧,再摸剪刀也不疼了,剪纸的时候手也不颤了,老赵的信心也更坚定了!
相比剪刀,刻刀更难练。刻刀很细,刀尖又细又锋利,持刀的姿势还有严格的要求——刀柄要和纸保持垂直,只有这样在刻多层纸时才能减小误差,保证下刀的准确性。将纸平放在垫版上,垂直持刀,刀口朝向自己,入刀、下切、回刀、出刀、移位、再入刀……每天周而复始地练习这一动作,入刀要稳、下切用力,感受穿透后及时回刀,出刀时更要仔细,一旦出现失误就会是“血的教训”,这在剪纸行里叫“跳刀”,就是出刀时剪纸挡了刀一下,导致刀尖的移动位置失控,右手持刀时左手扶纸,“跳刀”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刀尖会扎在扶纸的手上。这种情况,赵德宝刚开始练的时候经常遇到,不过他有所准备,在桌上放好纸,一旦扎了手赶紧用纸贴上接着练。
感觉到初步入门是几年以后的事了。由于有高人指点,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赵德宝的基本功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他知道什么叫“基本功”,那就是没事就得练习的功夫,什么时候都不能放下,不练就要退步。
终于开始剪纸了,赵德宝的心里还真有点儿兴奋,因为他知道剪出来的作品是要卖钱的,是要补贴家用的,想到自己苦练的手艺将变成吃的、喝的、用的,老赵心里的成就感满满。说是剪纸,其实赵德宝最初做的剪纸主要是窗花和吊钱,就是在过年前忙一阵。老赵负责制作,他爱人负责到市场上卖,二十几天下来,收入还不错,老赵的劲头更足了。
连续几年都是这样,他来做、爱人卖,虽然活儿越干越顺手,但老赵总觉得少点儿什么!一次,一个卖窗花摊位上卖得特别火爆,他受到启发:传统的窗花、吊钱的样子缺少新意,几十年一个样,不是“招财进宝”、“四季平安”,就是“合家欢乐”、“金玉满堂”,图案也没什么变化,要想让人们喜欢,就得剪点新图案出来。既有拓宽销路的需要,更有创新剪纸样式的想法,赵德宝开始摸索着自己设计剪纸图案了。
设计图案一定要用上绘画,这方面老赵也没基础,不过他可以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学,看到好看的图案就画出来,然后设计成窗花,或剪或刻成样子,过几天再看,发现问题就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图案的创新、颜色的变化让老赵的剪纸备受欢迎。艺术上的成就感和丰厚的经济收入推着赵德宝在原创路上越走越自信。
剪纸和书法是两种艺术形式,能不能把它们结合起来?赵德宝开始了新的尝试。有一次,一个朋友想要一幅剪纸,但只有剪纸显得有点单薄,赵德宝就把剪纸贴在白纸上,然后在空白处写了四个字,视觉效果非常不错,从此老赵开始苦练书法,他说的也在理:“书法和剪纸的水平差太多,怎么放在一幅作品里?”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赵德宝退休了,这回他更有时间钻研剪纸艺术了。技法改进、形式创新,一切都为了更加贴近百姓的需求,让人们在美中得到享受、受到教育。现在老赵正在创作《弟子规》系列作品,以《弟子规》原文为基础,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对原文进行注释,同时根据内容创作剪纸,采取图、文、释的形式,激起人们的兴趣,更直接、更有效地讲明道理。
剪纸是老赵一生的情结:最早是谋生的手段,后来变为兴趣爱好,现在是需要他传承下去的民间艺术。要让爱好剪纸的人更好地了解这门艺术,要让他们在技法上得到指点,要让剪纸技术为更多的人所喜爱。赵德宝又开始了一项新工程,义务教授剪纸艺术。在王庄小学、普育学校里,老赵的剪纸课都是最受欢迎的。“只要有人愿意学,我肯定认真教,一定让这项传统文化艺术继续下去!”老赵说出了他的心声。(作者 李富强 郎晓辰 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