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雕漆工艺品
上世纪60年代产自北京的350件雕漆精品,在海外漂泊42年后回到北京的“家”——北京工艺懋隆三间房仓库,一展容颜。昨天,作为第九届文博会的分会场活动,“纵贯东方西方——北京雕漆珍品回归展”在北京工艺懋隆艺术馆开幕。展出作品传奇的身世,令众多雕漆名家和爱好者前来探看。
早在1972年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随行的访问团中有位对东方艺术颇感兴趣的洛杉矶地产商欧文·杰格。在北京逗留期间,杰格前往当时负责外销工艺品的北京工艺懋隆三间房仓库参观。在众多艺术品中,他唯独对北京雕漆厂上世纪60年代制作的传统雕漆最感兴趣,称赞其为“红色贵族”。
杰格“不差钱”,当场将仓库中所有的雕漆作品给包圆儿了,总共1200余件。随后,这批雕漆作品被运往美国,成为他的私人收藏。2005年,已经97岁高龄的欧文·杰格将自己当年的收藏捐赠给中美文化交流基金会。而这时,北京雕漆厂已倒闭关门两年了,市面上很难见到这个厂出产的作品。2006年,北京雕漆技艺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正是这年,一位旅美华侨在慈善拍卖会上将杰格的1200件雕漆作品全部买下,辗转运回中国。如今新主人又特地挑选其中器形、题材、规格比较有代表性的350件,送回到“老家”展览。
工艺懋隆艺术馆的展厅里,北京雕漆厂的一众退休职工,围着展品细细品味。近1米高的剔红脱胎马、三四十厘米高的雕漆大瓶以及各种尺寸的瓶、罐、盒、盆和吉祥动物,都出自他们之手。
“那种高浮雕的细活特费工,当年都得加班做。”
“剔红脱胎马那会儿做过一批,车间里一人抱着一匹马,干了很长时间。”“我那会儿勾马毛勾得最好,就用那种前面带弯钩的针,一匹马几千根马毛,可费劲了。”老姐妹们你一言我一语。
其实,展出作品上没有一件带有创作者的钤印。“那时不兴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再说,它们也的确是集体创作得来的。”曾参与创作这批作品的雕漆大师文乾刚回忆,就像眼前的剔红脱胎马,胎是他做的,雕刻是雕刻车间的工人们做的。文乾刚说,雕漆艺术的价值就体现在它的制作过程中。剔红脱胎马的胎用木架缠上麻布制成,在外面刷了上百道大漆,再雕刻出细节。与牙雕和玉雕这样材料本身就很昂贵的品类不同,雕漆作品更能体现出人类凭借智慧和审美,将朴实无华的材料——木头、布匹、纸张、植物漆上升为艺术品的能力,也因此才能与牙雕、玉雕、景泰蓝一起并列为“北京工美四大名旦”。
原北京雕漆厂厂长李一之感慨,厂子没了固然可惜,可今天雕漆艺术再次复兴,现在一件名家制作的雕漆大盘可以卖10万元,一人高的大瓶价格甚至可以逼近百万元,让人深感欣慰。
此次展览由北京工艺懋隆贸易有限公司、深圳臻古轩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Splendid Prosperity(纽约)主办,将展至12月15日。(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