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龙江皮影
龙江皮影
如今,说起“龙江皮影”,只有为数不多的“老道外”能津津乐道,在哈尔滨,这项老民间艺术已少有人说得清。12日,在首届哈尔滨中华巴洛克民俗文化节上,“龙江皮影”重返舞台,座无虚席的场面,令表演者为之感动,他们认为,龙江皮影有了更好传承的希望。
辉煌不再
皮影传承面临困境
“观众们如此捧场,让我们这些表演者看到了龙江皮影传承的希望。”“龙江皮影”第四代传人、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薛兆平说,目前“龙江皮影”正呈现出传承人急剧减少、观众萎缩的局面。
薛兆平说,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皮影戏剧团是我省唯一专业的皮影艺术表演团体,但大多数皮影戏艺人已离世或年事已高,有实力的中青年艺人稀缺,剧团仅剩两位中年演员带领16个年轻演员从事演出和研究工作。剧院没有剧场,排练场规模有限,演出只能面向市区中小学校和部分农村校园,影人雕刻制作绝技大部分也已流失,面临部分失传危险。
“‘龙江皮影’也曾有过万人空巷的场面。”薛兆平回忆,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皮影剧团(儿艺前身)的“龙江皮影”被誉为全国三大皮影流派之一,演出场场爆满,一出戏至少要演四五十场,观众对演员们的礼遇仿如今日明星。
儿童皮影
引来“中老年”掌声
1月11日,是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在“中华巴洛克”的首场演出,当晚上演《鹤与龟》、《小猫钓鱼》、《金斧头》等儿童皮影剧目。记者来到位于道外区南三道街上的小剧场,体味源于道外的传统艺术。
17时30分,离演出开始足有一个小时,便有不少观众提前进场等候,演出开始时,120个坐椅早已座无虚席,一些观众干脆站着。当晚,中老年人占了观众席的“半壁江山”,一场《鹤与龟》引来掌声不断。“我活了这么大岁数头回看皮影。”一位老人激动地说,他也是个“老道外”,当年皮影红火时,他没能力花钱看,今天终于圆梦。
抢救创新
老皮影探索新生机
目前,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为“龙江皮影”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以此延续和保护这一古老艺术。
薛兆平说,多年来,他们对“龙江皮影”做了很多创新,2002年的荧光皮影,2006年的“幽灵组合”和“傣族舞蹈”,被外省皮影剧院借鉴;“80后”演员还发明了“人物皮影写字、画画”、沙画与皮影结合的新形式,获多项全国大奖,并远赴日本、意大利、韩国交流展示。目前,他们委托上海戏剧学院木偶皮影代培专业学生。同时抢救民间的皮影剧本,建立以抢救、保护、表演、研究等于一身的皮影艺术活动室与陈列室。剧院希望在首届哈尔滨中华巴洛克民俗文化节结束后,能留下继续演出,重现皮影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