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位于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的乐城古城,距离博鳌水城不过7公里,是目前海南现存的可见城墙轮廓和道路界限的十余座古城之一。城隍庙是乐城古镇上最具特色的庙宇,庙里常年香火不断。
如今,每年农历五月十一,城隍爷诞辰日,当地都要举行隆重庆祝活动。城隍爷出巡时,六官辅治、八班随行,花灯舞师队浩浩荡荡,每到一处,锣鼓喧天,家家户户摆案迎神。这种极具特色的民俗作为琼海的代表,近日入选了第四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鲜为人知的是,栩栩如生的城隍爷和六官的塑像,以及城隍庙四周的彩绘,均出自民间艺术师傅徐日文之手。
技艺精湛历经20年城隍爷雕像依然如新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琼海市的徐日文家中,一进门便被众多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神像所吸引。慈眉善目的土地公、大慈大悲的观音娘娘,每一件神像都灵动鲜活,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
徐日文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室,室内工具与木头散落一地。工作间以及用于雕刻的工具显得有些简陋,很难想象,那些栩栩如生的神像,就是在这里被徐师傅一刀一划刻出来的。
徐日文告诉记者,琼海的大大小小数几十个村落,几乎都有他雕刻的神像。古乐城城隍庙里的城隍爷雕像,是他20多年前的作品,现在已成为城隍庙的镇庙之宝。从那时起,“徐师傅”的名号被渐渐叫响。
70岁的徐日文乍看有些拘谨,可一谈起他雕刻的作品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深邃的眼睛里充满了神采,话语滔滔不绝。他说他最迷恋拿起雕刀站在神像前的感觉。
徐日文称,每一座神像不但选用上好的材料,雕刻时也要全神贯注,丝毫马虎不得。制作城隍爷雕像时,他选用了最好的黄花梨做支柱,历经20年,至今城隍爷塑像仍完好如初。现在他仍亲自动手雕刻神像,因手上接的活很多,平时他往往一雕就是十二三个小时。一天的时间在精细雕镂中流逝,一尊尊的神像也在他的巧手中活了起来,焕发出神圣的光辉。
手艺高超一生从事雕刻从未出过废品
徐日文祖籍澄迈县,其父是当地有口皆碑的木匠之一。自幼受家庭熏陶,他从小就喜欢雕刻各式各样的小动物。十几岁时,徐日文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神像雕刻,那时学雕刻要“秘密”进行,因缺少木料,他就用番薯代替,没有刀具,他自已动手改装,兴趣加上刻苦勤奋,没学多久,他的雕刻技艺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上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各地开始兴建祠堂和公庙,需要大量的木雕神像和神主牌,徐日文便大胆出门揽活来做。由于琼海承揽的工程最多,徐日文便在这里扎下了根,并且一住就是30多年。
木雕艺术博大精深,徐日文注意揣摩各地的艺术表现形式,买来各种书籍资料认真学习。平时雕刻更是精益求精,全神贯注,有时雕刻起来就忘记吃饭睡觉。正是这种精神让他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尊敬。
常言道,熟能生巧,徐日文在雕刻时全凭临场动心起念,从不画草图,一块木料,他拿起大斧,几下就能砍出一个粗坯,刀法简练,造型恰到好处。徐日文说,现在海南雕刻的木料多是菠萝蜜树,能做神像雕刻的材料很珍贵,粗坯不小心做坏了,那就对不起神灵了,所以一定要做好。在他的雕刻生涯里,从来没出现过废品。
闻名乡里新加坡乡亲慕名而来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徐日文用拳头捶打了几下腰部后,停下工来歇口气。“现在能做一个是一个,如果哪天身体不行了,不能做了,我就到各村的公庙里去,看看我做过的‘峒主’。”此时,一抹夕阳照在他的脸上,既有无奈,又有对未来的憧憬。
“只要雕刻工艺能够传承下去,再苦再难我也要坚守。”徐日文至今仍沿用着海南传统的雕刻技法,雕刻时手脚并用,整个人全身扑在雕件上,一天下来,体力消耗极大。徐日文的手艺虽好,但价钱却公道,一尊神像一般只收数千元工钱,由于工价低廉,远在新加坡的琼海乡亲也慕名而来。
一天,一位说是从新加坡回来探亲的陌生人找到他,想请他帮忙雕一尊孙大圣神像。此前徐日文从未雕刻过孙大圣神像,有些为难。那人拿出一张照片,说照着照片雕就行。盛情难却的徐日文只好答应试试看。凭着那张照片和自己的想象,徐日文把孙大圣神像雕刻得生动传神,新加坡乡亲看后十分满意。
木雕的雕刻首先要将木材制作成粗坯,制作出大体造型,虽说是简单的几刀,却关系到整个作品成败。现在,由于视力不济,徐日文多是砍粗坯,而凿细坯、打磨、着色上光则由儿子来完成。徐日文说:“这门传统手艺要让子子孙孙传承下去。”
一生坚守神像雕刻艺术用尽所有心思
“邦国莫大于祀事”,海南各地的许多村落,近年纷纷建起了许多漂亮的仿古建筑——“公庙”,庙里供奉的诸神有“公”、“公祖”、“婆祖”等。关公、班帅公、天妃、伏波等,都是村民顶礼膜拜的对象,村民信仰的诸神不在意其身份,只要能保佑平安、顺利,能给村民带来好运就可以,但在琼海地区,村民祭祀的神像中,却多是“境主”、“峒主”。
在琼海,乡村进行的祭祀活动,从早晨八点便开始了。各家各户宰鸡杀鸭祭神,各村的村民抬着本村的“峒主”到祭祀地供奉,坡墟上挤满了人,放炮、烧香、拜主、敲锣打鼓,场面颇为壮观。下午三时,开始清场,准备招军“巡街”,舞狮、舞龙,格斗比武、上刀山,下火海开始表演,其中还有最具神秘色彩的“吃杖”表演。
“吃杖”前是要向“境主”、“峒主”请愿的,如果心不诚,上刀山要被刀伤身,下火海要被烫伤脚,“吃杖”的人也要当场流血不止。村民们相信,只有“境主”、“峒主”神形兼备,才能神乎其神,具有超乎凡间的神力,保佑人们上刀山,下火海。因此,村民对雕刻“境主”和“峒主”的手艺人,也当做具有超凡能力的大师来对待。
村民认为徐日文不但雕工精湛,为人更是诚信,雕刻出的“境主”、“峒主”必能保佑一方平安。各村需要兴建“公庙”时,多数要来向徐日文征询意见,于是,他的手上总是有着忙不完的活。
“一刀雕出神仙相,一笔点睛就显灵”,这是众乡亲对徐日文的评价。从事雕刻30多年,创作出无数“境主”、“峒主”,徐日文始终诚惶诚恐,专注地刻划着他鲜为人知的“神像人生”。(徐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