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任金生制作的毛猴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在不同的场景中演绎各自的故事(摄影/赵建伟)
天津美术网讯 提起毛猴,如今除了少数80岁以上的老人之外,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甚至有人误以为它是一种猴子。其实毛猴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因为其浑身披毛,形态又很像猴,所以被称为毛猴。
毛猴起源于北京,其制作工艺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上世纪60年代之后,这种民间手工艺趋于沉寂,如今,60岁的天津工艺品爱好者任金生将这门手艺继承与发展下来。
毛猴的头是取蝉蜕的头制作而成,蝉蜕粗大的前爪用来做毛猴的腿,辛夷做毛猴的身体,看起来就像人穿了一件毛皮大衣一样。
任金生第一次见到毛猴是在北京,当他第一眼看到毛猴时,便被这种栩栩如生的工艺品吸引了。回到天津,他就开始尝试制作。制作毛猴之前,任金生一直从事手工艺方面的工作,积累了许多相关的经验。一试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随后他试制的作品参加了展览,很快便被外国人看中买走了。从那时起,任金生便觉得自己的人生将与毛猴分不开了。到了50岁时,他便开始一门心思钻研毛猴制作。
据传,毛猴这门工艺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清光绪年间,当年北京宣武门外的一间药铺中有一位配药的小伙计,因为白天被账房先生无端地狠批了一顿,非常窝火。到了晚上他继续工作,在整理蝉蜕时,他看到蝉蜕那尖尖的头壳、细细的四肢,怎么看怎么觉得像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于是小伙计灵机一动,取来辛夷(玉兰花干燥后的花蕾)做身子,又分别截取蝉蜕的头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粘好后,一个酷似人形的小东西便出现了——这就是世上第一只毛猴。
毛猴虽然用料简单,但选料却是一件细致活儿。毛猴的头是取蝉蜕的头制作而成,蝉蜕粗大的前爪用来做毛猴的腿,后爪细长有关节,在末端还有如同手掌一般的枝杈可以做它的胳膊和手。蝉是在泥土里待了数年才破土而出的,蝉蜕特别脏,因此蝉蜕买回来之后要挑选完整的个体先分解,经过认真清洗、晾干之后才能使用。此外,辛夷做毛猴的身体,看起来就像人穿了一件毛皮大衣一样,而为了表现幼年毛猴的娇小身体,任金生还创新地使用银柳这种材料。
毛猴与其他工艺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越做越难的手艺,“因为做毛猴的过程中要想的东西太多了,随时随地都需要灵感。”
毛猴不仅选料讲究,制作时也需要细心。任金生说:“最初发现毛猴的身子特别长,后来观察北京毛猴,发现制作之前要剪去辛夷的末端,身体与四肢比例才看着舒服,还有就是用蝉蜕的两条大腿做毛猴的腿,可这大腿是要分出左右的,开始的时候没注意这个情况,结果毛猴成了X形腿,不好看。”
“我若教你做毛猴,10分钟你就能学会,但如何做得逼真又有创意,却是一件吃功夫的事情。”任金生说,毛猴与其他工艺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越做越难的手艺,“因为做毛猴的过程中要想的东西太多了,随时随地都需要灵感。”
毛猴没有鼻子和眼睛,它的喜怒哀乐都要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任金生回忆,最初的时候,想让毛猴做一个姿势,为了形象逼真,自己要对着镜子比划一番,再根据满意的姿势粘好毛猴的四肢。“如果你要表现毛猴上三轮车,两只手往哪放、先上哪个脚,都要事先想清楚,这就需要手艺人心中有生活。”任金生说。
有时候睡觉做梦都在布置毛猴的背景,而灵感有时就在梦里出现,醒来之后便如获至宝般地把想法记录下来。
一直以来,不少年轻人看了毛猴这门手艺,非常着迷,想跟着任金生学习,“一开始都是信心满满,可是时间久了,就没有能坚持下来的。”任金生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许多人脑子里没有积累,创造不出独具特色的主题作品。虽然毛猴只有人的拇指大小,但配上不同的创意和场景,能够表达的主题十分丰富有趣。任金生曾在老城厢生活了几十年,那些老街景、老房子、老行当,可以说一砖一瓦都刻在他的记忆里,挥之不去,最终这些都成了毛猴的“生活场景”。
任金生说,多年来,每当坐在工作台前,他都是一副投入专注的状态,没有任何杂念,仿佛自己也生长在这个微型的世界里。设计一件作品时,要提前布置好场景。多年的制作经验让他体会最深的是:“原先预计了一下作品的尺寸,可越做地方越小,因为脑子里想做的东西太多了。比如我要给毛猴住的屋子做一个炉子,就要做炉档;点炉子要有煤,再做一个煤池子;搬煤得要工具,再做一副扁担;扁担立在哪?再做一堵墙立扁担……”就这样,他的设计方案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诞生。任金生说,有时候睡觉做梦都在布置毛猴的背景,而灵感有时就在梦里出现,醒来之后便如获至宝般地把想法记录下来。
在这个微缩世界里,树枝变成毛猴的家什;鞋眼拆下来变成毛猴的礼帽;人们丢弃的纸夹子和旧铁丝变成了毛猴骑的小三轮车……
不仅拥有巧思,任金生还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手工艺功夫都用在了毛猴场景的营造上。铁活儿、木工活儿、皮件制作等都由他一个人完成,制作材料都是一些普通的小玩意儿甚至废弃物,经由他独特的眼光和丰富的想象,竟变成毛猴“生活”的大千世界。在这个微缩世界里,树枝变成毛猴的家什;鞋眼拆下来变成毛猴的礼帽;人们丢弃的纸夹子和旧铁丝变成了毛猴骑的小三轮车;装修废弃的石膏板在他手中贴上“门窗”,变成了一堵斑驳的老墙……平日里,任金生就像着了魔一般,不光热衷收集身边的小物件,每到一处旅游,同行的人都在购物拍照,他则一门心思搜寻小玩意。“有一次去南方参展,看到有特别矮小的草,想着带回来培育能做到毛猴的微缩景观里,便揪下几根,结果由于路途太长,回来都蔫了。”任金生说。
一些道具着实费了任金生不少心思,比如一只毛猴手端一盘包子为顾客上菜,按比例计算,一个包子只能有绿豆的三分之一大,往哪里去找这样小的包子呢?他曾经想过面塑,但是面塑最小只能做到绿豆一般大,这样比例的包子对毛猴来说还是太大。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多天,最终灵感让他找到喂鸟的黍子,10粒正好一碟,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一次,为了做毛猴头戴的老式地主帽,他想到了用胶囊上面粘一颗塑料珠,帽边用一圈红纸包裹,便十分逼真。但是普通胶囊戴在毛猴头上太大,他只能另想办法。后来有一次逛花鸟鱼虫市场,发现喂鸽子的药是一种小胶囊,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就这样,许多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物件,在任金生的巧思和巧手修改之下,成了制作毛猴时的各种道具。小小的毛猴也在这个微型的世界里,向人们展示着执著手艺人的智慧与巧思。(肖明舒 赵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