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孔雀舞》。杨丽萍到广州来演出,陈秋英的儿子以《孔雀舞》送给她作纪念。后来,陈秋英对这幅作品又做了一些修改,他很喜欢《孔雀舞》,寄托了对云南、傣族乡亲的思念。
《南粤大地》。在题材上,陈秋英有所突破,比如创作风景题材的剪纸,这是传统剪纸甚少出现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云南风景和广东沿海风光的系列作品。陈秋英说广东的湖水、榕树、果树、鹅群和民俗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南粤大地》就展现了广东田野风光。
《爷孙乐》。在老干部局工作的经历,让陈秋英对老人题材格外关注。借用这个题材,陈秋英传递了对老年人的关怀。
虽然是退休后才开始学习剪纸,但是剪纸梦,在陈秋英心头梦回萦绕已有多年。经过二十多年辛苦的学习和创作,陈秋英的剪纸得到广泛认可,获得全国性大奖30多次。2004年,陈秋英的200幅剪纸作品,被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
本来只是想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最难忘的印象,在剪纸上表达,留给后人一份关于历史的个人见证。在不断地创作中,对剪纸艺术的热爱深入骨髓,剪纸艺术的发展成为陈秋英的关注重点。今年八十二岁、头发眉毛均已银白的老人表达了心中最大的遗憾:“如果上天能让我年轻十岁,我就能继续探索剪纸,让剪纸能够更有现代性。但是我现在可能继续创作剪纸的时间已不多,这是我最遗憾的。”
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从艺术性而言,暂时无法与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这些艺术门类相比。退休后才学剪纸的陈秋英,很容易会被归于“老有所乐”中去。但是陈秋英不同于一般退休后学习书法国画,以打发时光的老同志。对艺术真诚的追求,对剪纸艺术新语言、新表现的不断探索,清晰明确的艺术表达方向,陈秋英身上这些让人感动的东西,正是艺术史上那些感人的艺术家们身上所闪耀的光芒。
迟来的“剪纸梦”
陈秋英心中一直都有一个梦,这个梦是艺术的梦。“在我读中学的时候,我们的美术老师李振海字和画都很好,跟我们的关系也不错。那时候,我就喜欢上了艺术。但是多年以来,一直忙于工作,无暇实现这个心愿。”陈秋英说。
早在高中二年级,也就是1949年的冬天,陈秋英就在家乡化州参军,随后随军驻守云南长达19年。调往四川不久,陈秋英就转业回广东,先后在省委组织部和省委老干部局就职。快退休时,陈秋英终于有了机会去实现自己的心愿,在选择哪一类艺术上,开始了思考。
绘画、书法都是许多人的选择,但是陈秋英认为自己没有书画基础,学起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有点成绩。“我当时已经六十多岁,没有那么多精力从头学起。我就在想,我喜欢哪一种,哪种能适合我。不断地排查中,我想到了剪纸。”
相比于其他艺术种类,陈秋英有过剪纸的经历,也十分喜爱剪纸。陈秋英介绍说,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全国曾兴起剪纸的热潮,陈秋英在热潮的感染下,创作了《五好喜报寄回家》、《艰苦奋斗》向报纸投稿。很快报纸就刊登了陈秋英的作品,这让陈秋英十分兴奋。但是当时工作任务很重,此后没能继续剪纸的创作。
剪纸曾给陈秋英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还在部队时一位女战友要结婚,在进入新人婚房时,婚房里的剪纸让陈秋英呆住了。“我从来没有想过剪纸可以那么美,以前我一直以为剪纸是传统民间艺术,是农村大妈们剪来玩玩的。婚房里的剪纸既增添了喜庆,又不俗套,我都看呆了。”后来,陈秋英才知道,女战友丈夫的父亲是全国著名剪纸家王子淦。
转业回广州后,儿子送了一本潮汕剪纸家赵澄襄的剪纸作品集给陈秋英,这是陈秋英第一次知道广东也有这么精彩的剪纸。“因为我高二就参军,期间甚少回家,对广东情况不熟悉。回广东后我才知道,原来佛山剪纸在全国非常有名气,是南派剪纸的代表。后来,我去了佛山民间艺术社去参观,他们的作品真的非常好。”
“快退休的时候,我又去了一趟佛山民间艺术社,这次的经历让我很震惊。因为市场不好,他们几乎都没有人继续剪纸。听说剪纸大师林载华都去扎灯笼了,社里的人说剪纸还不如摆摊卖水果,起码每天能赚十几块。”此事深深触动了陈秋英,他不明白那么好的剪纸,为什么就没落了。
这个经历坚定了陈秋英的决心。
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题,表达个人的历史
确定了学剪纸之后,陈秋英心中也想好了创作的方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题创作。陈秋英说,自己在云南驻军十九年,云南是第二故乡。云南边境旖旎的风光、热情的人民,还有许多回忆都让陈秋英很难忘怀。回到广东之后,慢慢了解熟悉的故乡,陈秋英产生了很多感受。
“传统剪纸表现的都是动物、花卉,还有一些喜庆的寓意,虽然很好看,但是跟现代生活又有什么联系呢?”另一件事情,也证实了陈秋英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剪纸的必要性。“我很怀念在云南的生活,一直跟我儿子说云南的风光多美丽。他很触动,有一年他组织了一帮朋友,沿着我的记忆一路游历我曾住过的地方,重走我的人生路。回来之后,他说,爸爸,一切都变了。梯田、树林全都变成了高楼大厦,再找不到你记忆里当年的模样了。我想,如果我不表现出来,可能我们的后人,就不知道那段经历了。”
陈秋英的剪纸作品,可以说是一部个人史。他的剪纸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用剪纸记录革命事件、参军所留下的深刻记忆。参军多年,军旅生涯早已烙入陈秋英的血脉,驻守边疆、打击土匪等等记忆在陈秋英的作品里再现。
第二部分以云南边陲景色、人物风俗为主题,以饱含感情的方式,怀念生命的第二故乡。在云南,陈秋英见证了兄弟民族的热情,傣族少女的美丽、傣族兄弟的同心酒,都和云南的梯田、老林景色一样,在多年以后依然那么鲜活。
第三部分以故乡广东在改革开放的变化为主题,记录亲身经历的时代变化。陈秋英说,虽然故乡化州靠近大海,但一直到参军离开故乡,都没见过大海。直到转业回广东,才第一看见大海。故乡的快速发展、果树、风俗让陈秋英着迷。
第四部分则选择了个人经历与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时刻,用剪纸的方式,见证历史。无论是记录香港、澳门回归的特别时刻,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是神舟飞天,这类作品都以个人的方式,记载了中国的历史。
怀有远大的创作方向,陈秋英却很快遇到了问题。那就是没有人教,没有老师。陈秋英想到搜集剪纸的资料,从中学习。陈秋英说自己将当时广州所有的新华书店都跑遍了,将能买到的剪纸书全都买下来。同时,陈秋英到各个图书馆去搜集关于剪纸的图书,遇到有剪纸的报纸刊物也全都剪下来。“在这些剪纸中,我选择我最喜欢的剪纸,拿去复印,照着这些剪纸的样子来剪。一方面练习剪纸的技术,另一方面我也分析这些剪纸各有什么特色。”
另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到全国各地去拜访剪纸名家,向他们请教。陈秋英先后拜访了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长张树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主席赵光明、中国剪纸学会会长仉凤皋、北京著名剪纸艺术家申沛农等名家。经过不断拜访,陈秋英弥补了剪纸味少的缺陷,更加成熟。
剪纸要发展,就要有现代气息
经过二十多年的创作,陈秋英对剪纸的认识不断加深。他经常思考,剪纸有什么特色?有哪些优秀之处值得继承,又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如何扩大剪纸在当下的应用,扩大其影响力?
陈秋英认为传统剪纸的特点在于构图简洁、寓意吉祥。它的优势在于夸张、变形,但是同时又局限于固有题材,缺乏现代感。陈秋英希望自己的剪纸作品,既有现代感,又有剪纸味,这才有可能有所突破。
现代感,陈秋英认为是创新,要反映现实生活,不能再沿用以前的构图。必须要反映时代精神,要有鲜明的现代主体思想和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相吻合。“一定要吸取各个画种的长处,增强剪纸的表现性。比如要吸取套色木刻的特点,年画的色彩、漫画的表现手法和形象刻画,国画的线条等。吸取各种能引用的优点,来丰富剪纸。”陈秋英说。
而保留剪纸味,是充分体现剪纸的特点。传统剪纸简洁明快、线条流畅的艺术特点要保留。保留其装饰味。陈秋英说,装饰味主要体现在基本纹路的使用,比如锯齿纹、月牙纹、朵花纹,这是剪纸的标识,少了就不像剪纸。另外还要保留剪纸的通透美、意景美、夸张美、装饰美和刀趣剪味。“可以有夸张,但是不能过分夸张,不然会成为漫画的构图,要把握这个尺度。我认为要基本写实,适度夸张,讲究装饰。”
对于传统剪纸应用的发展,陈秋英认为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可惜我继续创作的时间不多了,我多希望看到剪纸能有好的发展,为大众所喜欢。”陈秋英说。(作者 陈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