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张华展示他的戏靴成品
说起“靴子张”,不是京剧圈里的人可能会比较陌生。作为“靴子张”的第四代传人,52岁的张华一直秉承着“规矩做人、地道做活儿”的家训,练就了一身“独门秘籍”——制作天津靴子。张华制靴,既没有门面也不打广告,单凭口口相传。四代人传承制靴技艺,靠的是戏剧表演艺术家和票友的认可和支持。目前,“靴子张”的制作技艺已经被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位于万新村的张华家中,其中一间约15平米的房间内,放置着一台缝纫机,一块木板搭成的桌台,数把手工操作的制鞋工具,柜子上还有几双半成品戏靴,这就是“靴子张”的工作间。记者见到张华时,他正在赶制一批订单。张华告诉记者,戏靴中最难做的是厚底靴,厚底靴中最不好做的是“武生厚底”。武生跑圆场、骑马跳跃、翻滚转身,因此,武生的厚底靴子要求特别高,既要瓷实,又要美观,还要不变形。戏靴重要的是靴底的制作,张华拿出一双沉甸甸的千层厚底,高约2.5寸,足有2斤重,它是用1000多张毛头纸加压而成,在底部纳以头等牛皮,上部放上布垫,再用钢锥麻线穿透纳制而成,最后涂上白粉,整个过程全部是手工操作完成,不算压纸,差不多4天左右可以完成一双靴子。
“会做靴子,还要懂得靴子关键部位及要害,不然就很难使演员在舞台上自如表演。”张华说,武生名家张世麟的这句话让他醍醐灌顶。为了追求戏靴极致完美,张华和父亲不仅大量看京剧,还抽空到各院团去观摩演员练功、排戏,并在戏具演员的指导下穿上靴子学起了“跑圆场”“跺泥”“亮相”等表演艺术,探索做戏靴技巧。
说起“靴子张”的来历,张华介绍,靴子张的前身是天津靴子,这门手艺由宋英俊创始,经历了宋云城和张华的父亲张金有,最终传到了张华手里。上个世纪40年代末,人们还可以在南市找到两间专营天津靴子的靴鞋铺,开店的就是张华的师爷宋云城。1956年公私合营,老靴鞋铺加入了天津市戏衣戏具生产合作社。16岁的父亲拜师宋云城学做戏靴。1979年,天津剧装厂成立,父亲张金有又进入剧装厂工作。厂子解体后,仍有许多老雇主找他们做靴鞋,于是,张华便与父亲在家里干了起来。如今,订单逐年增多,不光戏剧界的,影视剧组的订单也不少。由于常年累月地赶工,张华的右臂膀累出了伤痛,但是仍然每天咬牙坚持干活。张华说,“我和我父亲一样,也是16岁开始学习做靴子,初中毕业后跟着父亲进了天津戏衣戏具厂学做戏靴。没想到,这一做就是30多年。现在订单很多,就是做不过来。订做一双厚底靴要等半年以上才能交货。”
天津“靴子张”到张华这里已传承了四代近百年历史,期间,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张华为了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提高生产,曾多次请机械技师帮忙将有些工序机械化半机械化,几年的努力均未成功。多次招收人员扩大生产,由于活计累、技术要求高,根本找不到打工者,年轻人又不愿意干,岁数大的人没力气干不了。“由于做靴子又苦又累,还不容易做出名堂,甚至连我自己的儿子都不愿学。”张华无奈地说道,“现在这门技艺已经被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就希望这门手艺能够得以传承。”(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