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橄榄核小不寸盈,在于彬的手里却能包罗万象,无数个鲜活传神的人物形象被他一一刻画在橄榄核上。近年来,核雕青年艺术家于彬在北京核雕界声名鹊起,受到了核雕爱好者的关注与认可。
在核雕师中,1984年出生的于彬,并不算年轻,在这个多为20左右就出师的行业中,他应该算是晚生。在核雕这个领域,除了要具备一般雕刻所需要的雕刻基础之外,还要有特选的材料、特制的刀具、特有的指功、特别的毅力和独特的构思,除了外在的努力,更需要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以及对核雕事业的热爱,这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这也是于彬受到核雕爱好者认可的原因。
于彬出生于吉林省的一户农家,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他自幼就对雕刻有着浓厚的兴趣。1999年,于彬进入工艺品行业学习制作,此时,他才真正领略到雕刻的魅力。在那小小的刻刀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就诞生了。而在橄榄核上的雕刻尤其吸引于彬的注意,刻刀在那拇指大的空间内尽情游走,就像一场变化无穷的魔术。虽然初学时,刻刀无数次戳伤手指,但出于对核雕的热爱,于彬坚持了下来。
2004年,想继续深入学习核雕技艺的于彬,踏上了前往苏州舟山核雕村的列车。舟山村自古就是出雕工艺匠之地,尤其是近代的核雕行业,舟山村更是人才辈出,苏州核雕还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到舟山村交流学习,让于彬收获良多,他被舟山核雕大师的精湛技艺和艺术魅力深深感染,一次次陶醉在各大核雕名家的作品中。
这次舟山之旅,让于彬在追求核雕艺术的道路上更加坚定。2005年,他正式拜核雕名家心江为师,开始全面、系统地学习橄榄核雕刻。在这些年的系统学习中,他的雕刻技巧日臻完善,他的核雕作品,既展现了南派核雕的精致细腻特点,又蕴含了北派豪迈粗犷,受到了行内外的肯定。
2015年,在北方核雕界已小有名气的于彬,得到了苏州核雕大师周雪官、须培金的认可,成为其高徒。有了周雪官、须培金两位大师的指点,于彬对核雕的钻研更加如鱼得水,技艺愈加精湛。
于彬痴迷于核雕艺术,“连走路都在琢磨核雕”。为了能将传统核雕作品《十八罗汉》雕出特点,他曾走遍北京周边的寺庙,盯着寺庙中的泥塑罗汉看,观察他们的表情,琢磨着如何把作品雕得更生动传神。他的十八罗汉作品,每尊罗汉的神态都非常生动,或喜或悲,或怒或乐,眉须口鼻,神态表情各有特点,既有古风,又带着浓郁现实生活气息。
如今,他的一件上乘作品在市场上售价过万,向他求购作品的人更是络绎不绝。面对诸多需求,他依旧坚持原则,雕刻作品反而更加严格认真,用他的话说,“别人越认可你,你越得珍惜”。正是这份认真和执着,于彬的《十八罗汉》、《钟馗》、《达摩》、《财神》等核雕作品,在核雕爱好者中深受青睐。
核雕对于于彬来说,不仅是一份事业,也因其收获了爱情。他与妻子是同门师兄妹,平常于彬在工作室里创作,偶尔会和妻子面对面坐着一起研究核雕技法。现在,他们的儿子已经9岁了,有时候儿子也会坐在一边,看父母工作,有时候也会用稚嫩的小手拿起刻刀比划几下,这时于彬脸上就会挂起幸福的微笑。儿子对于核雕的喜爱,有点出乎于彬的预料,他不禁在想,核雕技艺的传承必须是一代代接力的事情。
机缘巧合,就在于彬刚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一个老家的孩子慕名而来,要拜于彬为师。现在,他已经收了10个徒弟,一些徒弟的作品,也慢慢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对于于彬来说,桃李满天下并不是他的目标,他收徒只是希望能让更多人喜爱核雕艺术,能够将我国这项传统手工艺术传承下去。
除了传授雕刻技艺,于彬也时常告诫这些年龄不大的徒弟们如何做事、做人。在他看来,核雕师除了技法要好,更要有艺德,这也是他长期以来坚持的原则——“一个有感情、有良心的核雕师,才能创作出有神韵、有灵魂的作品,才能让自己作品与人们产生共鸣”。(王春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