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龙门农民画走出“深巷”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5-06-10 11:15
从温泉小镇回到村里的路途并不遥远,只有10分钟摩托车车程。但对钟伟东而言,这段每天来回的路,成为了两个身份的转换之旅——日出而画,白天他是一名画师,在温泉度假村里为游客现场作画,如果作品被看中了,可以赚上一笔佣金;日暮而耕,他在村庄里还打点着4亩稻田,原本还有10多亩果林,为了腾出更多精力画画已经转让给他人。
在广东惠州龙门,像钟伟东这样的农民画师有数百人。龙门农民画已经有40多年历史,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人物造型夸张。因此,这里的农民画师获得了“东方毕加索”的美誉。
近日,南方日报骑行记者来到龙门,体味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以田为画
1982年5月,26岁的农村青年王汉池偶然听说县城的文化馆开办了一个农民画创作班,正在面向全社会招收学生。“农民画,就是农民画画么?”当时还没搞清楚农民画究竟是什么的王汉池,只是打听到了培训免收学费,而且还包食宿,就兴冲冲地报了名。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报名,让他成为了龙门农民画创始人谭池发的第一批徒弟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全国兴起了工人画、战士画、农民画这样一股文宣风潮。当时在龙门县文化馆工作的谭池发老师等人,组织了一批农村青年下乡画画,内容偏向政治题材。到了改革开放之后,艺术创作回归生活的本质逐渐被提倡,以谭池发老师为代表的一些画家开始结合龙门本地农业状况,创作出了一批富有草根气息的农村题材画作。”龙门县文化艺术服务中心主任、龙门农民画协会副会长陈少元告诉记者,龙门农民画的独特风格,就这样开始形成,并且和陕西户县、上海金山等地一起,被外界熟知为农民画乡。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龙门县文化部门委托谭池发办起了农民画创作班,希望吸引一批有志于艺术创作的农村青年,让龙门农民画发展壮大。
来到创作班的王汉池,发现农民画既让他亲切熟悉,但又并非他原本所想的那么简单。龙门农民画的素材,取自最真实的农民生活:围屋里的嬉耍、田野间的作业、邻里互相的寒暄……这些都是从小就深深地印在王汉池脑海中的记忆。然而,要将这些最草根、质朴的素材转化为艺术创作,还需要学习一些独特的风格技法。
“农民对艺术的理解,最早就是起源于农村剪纸、花床镂刻等一些传统技艺。但农民是没有接受过学院派绘画技法科班教育的,因此,会偏好一些夸张、抽象的人物造型,整幅画的立意和构图,也常常异想天开。”王汉池介绍,一方面是植根于乡土现实的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不拘泥于技法和科学的自由创作,强烈的冲突和比照成为龙门农民画的特色。
记者在龙门农民画博物馆看到,脑袋歪着与身体呈90度的造型、由牛的身体构成的客家围屋、隔着怀孕村妇的花棉袄和肚皮可以直接透视到的张大着嘴笑的婴孩,还有眼睛是朵花、鼻子是个南瓜、眉毛是香蕉的人物形象……辅以鲜艳明丽的颜色,原汁原味的乡土味道和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结合,龙门农民画的张力扑面而来,让人过目难忘。
“所见所想即所画,这是农民画和学院派绘画最大的区别。很多农民画家都没有素描写生的功底,有些甚至连字都写不好,但这不妨碍我们将眼中的美好世界展现出来。”陈少元不无骄傲地说,近些年来也有些美术学院的学生到龙门学习农民画,但总是画不出味道,“有的是因为学过的技法反而限制了自己,有的是因为从小在城市里长大,自然无法画出乡土的气息。”
近两年来,投身农民画创作已30多年的王汉池,开始创作他的“客家山歌农民画”系列。那一曲曲山歌,是回荡在他脑海里已多年的乡音;而一幕幕场景,是他童年里最宝贵的上山下田劳作记忆。这一切,最终化作了一片油彩。
画即是家
对于王汉池的同门师弟曾宝田而言,农民画几乎与他的人生画上了等号。
比王汉池晚几个月成为潭池发第二批徒弟之一的曾宝田,来自距离龙门县城一个多小时车程的龙潭镇马岭村。家境困难的他,即使在学习农民画的过程中,也常常要抽空赶回乡下帮忙耕作。上世纪末,交通状况不比如今,但曾宝田愣是在村庄与县城之间闯出了一条农民画创作路,直至后来,这种穿梭与变幻,成了他三十年如一日的习惯。
2003年,龙门县成立了第一个专业农民画廊,邀请成熟的农民画家到画坊专职创作。曾宝田成了画坊的领军人物。然而,难以为外人知晓的是,除却身体上的疲累,曾宝田在农民画创作过程中,还承受着来自生活与精神的双重压力。
曾宝田成家之后,妻子留在村里务农,他长住在县城的画室,每到播种与收割的农忙时节,就赶回乡下帮忙。时间一长,曾宝田的妻子有了怨言:一年到头,夫妻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分开的,别人的丈夫外出是为了打工挣钱养家,自己的丈夫画画却挣不了几个钱。邻居也开始对曾宝田指指点点,说他不踏实,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害苦了妻子……
“那一段时间,每次回家都十分不好受。面对爱人有口难言,觉得愧对她。”愧疚与苦闷交织,曾宝田只能用沉默回应一切。县城是一个家,村庄是一个家,割裂两个家的却不是地域,而是精神世界的不交集。凭借着对农民画的近乎偏执的热爱,曾宝田咬牙把创作坚持了下来。
直到一次周末,曾宝田将未完成的画作带回家,刚上六年级的双胞胎女儿却对父亲的创作齐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慢慢地,姐妹花跟着父亲,也学起了农民画。
“爱人见女儿喜欢,也没那么反对我画画了。”当曾宝田同时提起女儿和画画——他生命中最宝贵的两样事物时,双眼终于放出了光彩,宛如他画作里常见的晨曦。而女儿和农民画的结合,给他所带来的惊喜不止于此——凭借着农民画的特长,两个女儿前年双双考上了本科艺术院校,这在他的村庄乃至全镇,都是令人艳羡的荣耀,“那一瞬间,终于觉得多年的委屈都有了安慰”。
在农民画中找到归宿的,还有钟伟东。少年时期就外出打工的他,在广州当过油画学徒,在佛山做过陶瓷生意。见过世面,也挣过些钱,但始终割舍不掉家乡的羁绊,2006年,他选择回到龙门老家,种树务农。
钟伟东在乡村寻回了根,而农民画,是连接这根与外界的纽带。
钟伟东比曾宝田幸运的是,他所在的村庄不远就是一处温泉度假区,随着龙门农民画越来越为外界知晓,农民画不仅成了龙门的文化旅游名片,也成了商家主动拥抱的旅游资源。温泉小镇被打造成以龙门农民画为主题的度假区,钟伟东也成了度假区的画师。白天作画,傍晚耕作,他的际遇,成了对农民画师生活最理想的诠释。
洗脚上田
龙门农民画发展40年来,像曾宝田、钟伟东这样仍然坚持没有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民画家已经不多了。王池发、陈权枢、陈少元等一批早期学画的农民画家,如今都已经举家搬到了县城,成为专职文艺工作者。
大部分农民画家都经历了洗脚上田的变迁历程。“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农民追求艺术,首先也要解决生计问题。”陈少元表示。
钟伟东仍记得10年前他开始学习农民画时,同一批学员中有一位邻村的妇女阿花。阿花每天半夜起床,清早卖菜,卖完了才去上课。然而热情终究难抵现实,阿花最终没能坚持下来。“农民画是一项需要投入至少数年,才能收到回报的事业,对于大部分农民而言,这个过程很难熬”。
为了激发农民学画的积极性,龙门县想出的办法是成立文化艺术服务中心,让龙门农民画产业化。画师从农民变成中心工作人员,由中心支付一定的工资,确保基本的生活保障,并提供集中的创作场地。此外,中心承担起农民画连接市场的桥梁作用,画师只需要专心创作,作品由中心回收代销。
尽管如此,许多农民画家的生活仍然窘迫。一幅46cm×59cm的作品,创作周期大约需要一周,而画师所能得到的回报一般只有200多元。
“我们的市场培育还不够完善。”陈少元告诉记者,目前对于农民画的价格还没有划分等级,差异化体现不明显。更重要的是,对著作权的保护需要加强,“许多画师辛辛苦苦创作的作品,获得市场认可后,很快就被一些商家抄袭”。
对龙门农民画的版权保护行动从2013年开始启动,当年,龙门县文化部门组织农民画家进行首次集体申报版权登记。到了去年,省版权局对龙门农民画进行了一次无名额限制、免收登记费的版权登记,龙门农民画家才开始真正理解版权保护的重要性。
“目前,全县已经有19位画家超过360幅作品申报了版权。”陈少元介绍。这样,如果还有商家要复制某幅作品,就需要获得作者的授权,而在作品完成并售出后,要按售价的8%将版权费返还原作者。
除了以画幅的形式出现,龙门农民画还在开发着各类特色衍生产品。在温泉小镇,记者看到龙门农民画丝巾、服装、茶具、炭雕、竹制品、陶瓷制品等一系列衍生品,就连家居装修设计都可以融入龙门农民画元素。文化生活用品因注入艺术元素而实现增值,而农民画产业发展道路也在融合中不断扩宽。
近年来,龙门县逐步推动龙门农民画走出“深巷”、走向世界。作为民间艺术交流的使者,龙门农民画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越来越多的关注,让美好的设想逐渐成为现实:未来也许有更多的龙门田间劳作者通过农民画获得洗脚上田的机会,有更多像钟伟东这样的画师,获得在农业生产与艺术追求两个身份之间自如切换的机会。
新视点
旅游业与农民画交融
形成独特的生态经济
聘请钟伟东成为专职画师的,是龙门尚天然花海温泉小镇。这个温泉度假村内随处可见农民画元素,墙上的彩绘、室内的摆设,全国唯一一家民办的大型农民画博物馆也坐落于此,体现着浓郁的龙门乡土风情。温泉与农民画、生态与文化,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结合,而又相得益彰。博物馆建成以来景区客流量持续增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效益显著。
距离温泉小镇50公里远的龙门永汉镇还有着一个嘉义庄农民画村。嘉义庄将当地的文化、田园与旅游相结合,希望通过旅游业聚集人气,吸引农民画家集聚创作,打造龙门农民画的创作基地,助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龙门县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龙门县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特色旅游的格局日趋成熟,文化旅游作为龙门县旅游板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龙门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有效增长。201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59亿元,比2009年的19.68亿元增长了1.3倍,年均递增15%。通过要素的链接和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旅游业对于农民画及其衍生品的市场开拓,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对于钟伟东而言,村庄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精神土壤与养料,而度假村则为他的艺术追求创造了物质条件与空间。旅游业与农民画的交融,形成独具特色的龙门生态经济,并正在蓬勃发展。
骑行观察
让农民画家共享
文化市场繁荣红利
一尺画板、一寸画笔、一托颜料,在惠州市龙门县的农民画家手中,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行走在惠东县城里,随处可见龙门农民画。农民画的作者出身于田野之间,他们的作品源于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呈现为自由奔放的心灵创作。在吸收传统剪纸、刺绣、壁画、木雕彩绘等民间装饰艺术的基础上,龙门农民画形成了独具岭南乡土特色,又兼备神秘色彩的创作风格。
走近农民画家这一群体之前,还以为他们是一群业余创作者——在农闲之余,拿起画笔描绘自己的生产生活。事实上,绝大部分农民画家已经洗脚上田,成为了专职文艺工作者。
脱离田间,告别村庄,未必符合农民画家的本心,但却是最现实的选择。早在上世纪80年代,龙门农民画创始人谭池发就发现,业余作者学完就回去种地,效果并不好。农村是农民画的根,但农村并不具备艺术创作的氛围。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其中就包括许多农民画家,龙门的农民画人才培训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近年来,龙门文化部门也多次尝试组织画家队伍进入村庄开办培训班,活动进行时反响很热烈,一旦结束,村庄又迅速恢复原样,设想中的画村效应难以形成。
在欧洲,有着多个世界闻名的画家村,而这些画村的形成,除了历史传统的底蕴沉淀,还有赖于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以及组织运作的结合。良好的产业化运作,才能为创作者提供适当的物质保障,才能吸引潜在的爱好者。
在龙门,农民画文化已经与地区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文化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经济发展反过来又带动文化市场的发展。对于农民画家而言,他们希望龙门农民画通过品牌打造和产业化的运作,产业链条可以更加宽广,也能由此带来更多收益。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享受文化市场繁荣的红利。(戎飞腾 刘进 徐乐乐 欧文恒)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易安
- >>相关新闻
- • 全国首个农民画美术学院在西安户县成立
- • 一个家族的凤翔年画故事
- • 李如田:微雕,需要绝对安静的艺术
- • 青年雕刻师于彬的核雕人生
- • 软木画传承人吴芝生六十年的坚守
- • 核雕杂谈:历史流派与工艺
- • 留青竹刻:守艺留青史 竹刻彰吾姓
- • 软木画传承人吴芝生一甲子的坚守
- • 手工制帘传承五代:张大千抄纸也用他家的
- • 天津工艺美术家赵盛兴:这只“螃蟹”你肯定咬不动
- • 传统虎头鞋做工纹饰寓意解析:人之初的雅拙美
- • 男子培育出150多种彩色稻 用五彩米绘就农民画
- • 缪惠新:从中国农村走向世界的“田埂艺术家”
- • 中国美院美术馆馆藏农民画展在中国美院举行
- • 中国农民画发展论坛在宁波举行
- • 广西民间美术:隽永的乡情
- • 视觉艺术的“画外话”:日照农民画的时代文化烙印
- • 从刀郎农民画看见新疆:麦盖提刀郎农民画晋京展
- • 中国农民画首次登上纽约时代广场
- • 河南首批特色文化产业镇鲁庄镇举办农民书画小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