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武清区黄花店镇农民李兴华用电烙铁画14米长《清明上河图》
天津美术网讯 在十一长假期间,想必有不少游客会前往故宫,不惜排长队一览中国第一画《清明上河图》的真容。而就在咱天津武清区黄花店镇,农民李兴华手里也有一幅《清明上河图》。这可不是用毛笔画的,而是他耗时4个半月,用电烙铁“画”于长14米的宣纸上的。
昨天,在李兴华的家中,他向记者展示了这幅图。相比较于《清明上河图》真迹,它算是“放大版”,长近14米,宽1米左右,由7张宣纸拼接组成。由于图的长度过长,完全展开后客厅根本放不下,我们只能铺在地上边看边卷。随着长卷慢慢展开,宣纸上北宋汴京繁华的街景,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一一呈现出来。其中,房屋、桥梁、城楼等线条明朗、各有特色。图中的800多个人物动作、表情、服装各异,就连80余匹牛、骡、马等牲畜也是惟妙惟肖。记者注意到,这幅图呈深浅褐色,摸上去有种立体浮雕的效果。
“为了完成这幅图,我用了4个半月的时间。几乎每天都要花十几个小时烫画,甚至有时候会一直‘画’到天亮。”在李兴华看来,在宣纸上烫画是个考验耐性的活儿,手腕用力得均匀,否则一不小心薄薄的宣纸就会被烫个黑洞。可在他的家里,记者并没有看到画台,也没有专业作烙画用的电烙笔。只是在一间拥挤的小屋里,两个凳子上搭着一块不足一米长的木板,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下,他就能弯着腰“画”上一整天。而烙画的工具也不过是普通的电烙铁,经过李兴华的精心打磨后,有尖头和平头两种,前者用于勾画轮廓,后者则用于晕染上色。
今年39岁的李兴华,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没有绘画的基础,也不曾拜师学艺。家里的院子里种着一片葫芦,他一开始只是凭着兴趣在葫芦上画画,可颜色总是慢慢褪掉,为了不掉色,这才接触了烙画。那时候,闺女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都曾是他烙画的题材。直到两年前,李兴华突发奇想,开始在宣纸上烙画,烫漏了多少张纸真是数不清了。而他的妻子告诉记者,自己的丈夫是个暴脾气,没想到他能耐得住性子烙画。说到这儿,李兴华也笑了,他说:“只要一画画,我就能心平气和。烙画这几年,高血压的老毛病都没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