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5年11月24日,校园行带着同学们的期盼,在寒风瑟瑟中来到了天津美术学院。这场维持3个小时的讲座,也是校园行有史以来最为妙趣横生的,吕胜中老师频爆笑料,现场气氛极为火爆。
吕胜中:“当年很多前卫艺术家今天都在拿传统说事,当时为什么提出强烈的反传统的口号?实际上是一种矫枉过正,是因为人们要打破原来的一些常规性的、既有的艺术概念的牢笼,所以提出一个更强化的概念。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已成为定式的时候,在这种态势比较稳定的时候,人们总要去追寻以往,追寻自己的传统,寻找根源,才能把今天的脚跟站得更稳,我们将来走的路才更加明确。”
吕胜中:我的故事
我小时候是生活在农村的,我母亲是一个巧手,她当时在村子方圆十几里都是比较有名。我小时候并不是最喜欢美术,更喜欢文学一些,始终没有把这个事情当成是文化领域里有价值的东西,上世纪70年代我上大学学了美术以后,更觉得那些东西离自己远去。到了80年代初期我开始接触到民间美术时,突然想起我母亲有一个特别特别厚的花样册子,这个花样册子里面夹满了很多很多花样。那时候我母亲已经去世了,我回家翻遍了我家所有的箱柜也没有找到。后来我就觉得可能是我母亲已经把它带到坟墓里去了,她没有留给后人,也许她觉出来像我们这些已经读了书的人,对那些东西已经不再感兴趣,我们崇尚的是另外一种东西。这种遗憾让我心酸了很久,我觉得那个东西变成我很久很久的一个留恋、念想。后来在家里其他的物品当中找出了她剪的一些残破的损样。我在中央美院读研究生的时候,正好学的是民间美术专业。那时候就开始深入中国各地乡村进行采风,到了民间等于又看到了很多还活在世上的艺术母亲,从她们那里我等于是找到了我母亲当时剪花,她们做艺术创作那种感觉。
库淑兰的故事——传奇剪花娘子
库淑兰是陕西省旬邑县赤道乡的一个农民,她小时候生性比较顽皮聪慧。她曾经闹着去私学里边学了几天,后来就嫁人嫁到旬邑县王村一个王老汉。上县文化馆的王卫群发现库淑兰剪纸才能后经常去给她送纸,拿她剪的花样到文化馆去,她突然发现了自己一种生命价值,一种文化的价值。省里的、北京的、还有外国人都来看她剪画,她突然感觉人生出现了一种灿烂和辉煌,于是更加迷恋。库淑兰经常剪剪纸,也顾不上做饭了,导致她儿子和她老伴都有意见。有一天晚上库淑兰给人家小孩看病回来,她掉到一个10米多深的沟里去,很多天后终于醒来了,她第一句话就宣布“我现在不是人了,我顶着神了”。神附人身是中国古老哲学天人合一思想民间的一种延伸,是神附到人身上,才能施展神的力量。她说“我是剪花娘子”,剪花娘子就是艺术女神管辖之下,专管剪纸的艺术女神。就是承担了一种文化使命和责任,历史赋予的任务,她就开始更疯狂地剪纸。她在她的窑洞里面四周贴满了自己剪的剪纸,主体形象都是她自己——剪花娘子,端坐在莲花座上,拿着剪刀,周围是花草树木,飞鸟走兽,天上有日月星斗,重复性地剪花娘子的神像在窑洞里出现,就像一个民间的千佛洞。库淑兰就生活在自己创造的,天底下、世界上最美丽的一个现实空间当中。她如果是一个读过书的人,她会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女性艺术家,她有文化自觉,她会参与到当代来的。库淑兰代表了中国传统艺术母亲的形象,她在向现代索要一个地方,但是现代实际上没有很好地给予她传统文化的一个位置。
张林召的故事——中国毕加索
张林召剪纸的比较粗犷,当时中国美术报上有人写了一篇关于她的文章,说是中国也有毕加索。她剪的侧面出现了两个眼睛,特别有意思。这个老太太她一生很不顺,她四次嫁人,前面三个老汉都死了,最后嫁一个老汉姓吴。像她这种人在农村就是说是方人,命太硬。张林召的故事远比祥林嫂要更加悲催,但是张林召没疯,张林召剪剪纸的过程完全是一种精神释放的过程,她的剪纸和其他的民间剪纸传统人也不一样,她的剪纸不像其他人那样,她精力特别投入剪刀和纸的这种碰撞,在剪刀和纸的这个,在纸当中游走的缝隙当中寻找自己的精神的去向,是平衡现实生活与她理想世界。
王兰畔的故事——清空内心
王兰畔是洛川的,她经常是做起艺术上的事就忘了别的,就是她启发了我艺术创作“清空内心”的提法。有一天我在她家看她剪纸,我问了她一句,我说:“你心里想什么?”,她过了很长时间才放下手中的剪刀,转过来跟我说,她说:“我什么都没想,我心里面空空的”。“我什么都没想,我心里面空空的”,这句话当时让我感到很神秘,我原以为她在想花样,想家里面的事或者什么,她什么都不想,心里面空空的,她完全沉浸在她这个剪纸这种状态当中,但是又不是在想剪纸,就是这个空她便有了一个空间能让自己容纳更多的东西。当时听到了以后感觉很有趣。直到后来我个人在1990年初做剪纸展览,剪了有半年时间,突然感觉到她这个“心里空”的一种感觉,实际上是另外一种充实的准备,有更大的空间容纳世界、容纳宇宙,自己也更丰富。
面老虎的故事——闪烁的永恒
面老虎是1987年我们黄河传统文化开封考察的时候,碰巧在路上遇到挑着担子的男子,风一吹撩起一角来看到里面露出一点面老虎的尾巴,一掀开发现是一个漂亮很大的面老虎,是准备送给一户人家孩子满月酒的彩礼。跟着他去了那户人家,一进院子里面摆满了各家的亲戚送来的不同的面老虎,就是一个雕塑的展览。摆酒上菜的时候,我们刚才看的这么漂亮的民间美术,被主人切成一块一块的,在锅里蒸了端上来了。这就中国的传统艺术,不是以以前的物化形式永久占领这个世界的物理空间为己任的,他们强调是精神功能。它的闪烁可能是瞬间,但是它留在心里面的印象是永恒的,它不追求一种视觉的永恒,也不追求永远占领这个世界的物理空间。中国的建筑过去叫土木建筑,它不像西方大理石的,它是一个泥玩具,玩儿完了再扔到泥里又化为泥土,要做的时候再挖一块,又生成了,它是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构成了一种艺术的情怀和审美的情怀。
百家衣的故事——生命的共识
过去做法是孩子生下以后,每家每户讨要一块布片,缝起来做一件衣服,也有做成褥子的,做成被子,叫百家被,百家褥。用各种花色的布片,缝成一个图案是凤穿牡丹,凤穿牡丹是一个凤凰穿过牡丹去,实际上暗示了一个阴阳和交合。百家衣体现的是一种民众的积极意识,对生命的呵护,给新生命一种暗示,他在自己的村子、自己周边的村民身上找到了共识与认同。
皮影的故事——无表情的表情造式
在传统中国几千年时间里面,皮影是中国人在晚上满足精神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是世界电影先驱。皮影造型是一个凝固的一个图象,主要是侧面的形象。皮影对人物面部的表情和佛的造像是一种法式。佛的造像就是无表情代替有表情,佛的眼睛、鼻子和嘴都是颦。由于你个人的善恶和喜怒哀乐去感染佛去,你心里有鬼,你会发现佛在怒视你,你做了善事,你会发现佛在向你微笑。就是皮影一样,皮影它的表情是无表情,但是最后皮影人的身段和表演,让观众在看戏的过程当中,读出若干个表情来,就是以“无”当“有”的一种语言方式。
问答环节
Q:一个是工业化量产的今天怎么保护传统文化?
A:这么多人在喊保护的时候,我有点退出来了,无形遗产这样一些提法出来以后,让我越来越觉得不太对味。有时候表面上是在保护文化,实际上是在搅浑水、坏事或者是在毁容。我曾经倡导“博物馆化”,是用博物馆的方法去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而不只是用。有些东西我们今天还不能很清楚的解读,可能还需要慢慢解读,我们应该先把物件传下来。如果没有物件传下来,光说无形遗产不是空谈文化吗?“五四运动”时候蔡元培派出20多个专家学者在西南进行“民族文物采风”,那是迄今为止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最规范的收藏。以后全部变成实用主义,而文化实用主义就导致了民间工艺的形成,民间工艺形成实际上是新中国资金不足的来源。我曾帮助国家文物局将六万多件皮影变成了文物收藏,但是这样的工作做起来实在是太困难了,要做一些动员得扒层皮。博物馆化还影响了一部分人利益,一部分人不愿意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投入学术力量太大。
Q:艺术是由艺术家定义的吗?
A:艺术肯定不是艺术家定义的,艺术家实际上就是做了这份工作。我始终认为艺术家是一个替代,因为艺术本来应该是亲民的一个事情,所有人都有做艺术的能力和表达的本能,但是只不过社会发展,随着社会发展职业分工,阶层的不同,就出现了一些专门做饭的人,专门做艺术的人。我们就是替代那些不做艺术的人做艺术。所以说,艺术是不是艺术,无法是艺术家自己说了算的,不是一个人去决定了这个是不是艺术,在做的时候一定要像民间艺人那样以一种天人合一的一种境界,你觉得你就是造物主,做你心目中最想表达那部分东西来就够了。至于是不是艺术的话不重要,只要是有价值的事情何必非要是个艺术呢?你做出一件有价值的事,对社会有用就行了, 关于传统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关系,其实这个命题也就是说传统和经验的关系,实验艺术不是一个艺术的格式,它是艺术的方法。传统的概念比方法更重要,它是一个大的文化范畴。一开始去采风的时候觉得这个事情有悖于当代的文化潮流,我当时年轻也不愿意和当代拉的距离太远,但是当我深入到民间以后,我突然发现它两个之间实际上没有很远的距离,相当于半夜子时的时候你说是昨天还是今天,我觉得我们没法说昨天还是今天,它一定是连接起来的,不可中断的。我们也不可能斩断与昨天的关系,同样一个文化也不可能斩断它与它的传统的关系,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当然,我们绝不可以用传统的辉煌渲染今天,渲染自己,我们应该有今天自己的创造力,拿出可以无愧于我们传统的新东西来,这才是今天年轻人的使命。
“芭莎艺术校园行”是由《芭莎艺术》创办的年度公益活动,迄今已成功 举办四届,走访了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云南大学等 二十余所大学校园,邀请过数十位国际知名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等艺术嘉宾在校园内开展讲座。除名家讲座之外,“芭莎艺术校园行”还采取推荐与自荐的方式 征集优秀青年艺术家作品投稿,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更专业与权威的推荐平台,助力青年艺术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