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第六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引发对城市化的思考大华禅画:版画作品推广展亮相颐和悦馆制砚名家:顾琢黄铭有几何东苕溪商周窑:中国制瓷史上第一座高峰 齐白石《五蝠行云图》兼论齐白石的艺术道路上海明轩2015秋拍推出张大千力作《文会图》薛松个展《开门见山》将在香格纳新加坡开幕《河原温》陆平原个展2016年1月8日开幕首枚生肖猴年铁画艺术邮票亮相芜湖新手请进:油画保存收藏小技巧 访古陶瓷鉴赏、收藏家喻德江画家马继忠专访:创作无偿捐赠给国家冷军等7位艺术家作品在武汉展出张峥嵘:为民间艺术奔走疾呼美国艺术家用一张图画出整个宇宙美术馆上市 是圈钱噱头还是生存突围王尔健在当代国际艺术双年展上获大奖端砚收藏家:悠悠端砚缘国画中的三分天下:画风不同怎么在一起1980年版猴票整版市价高达100万 单枚1.2万高清图:丹青谱·张俊、吕少英、阚传好国画作品跨年展在天津图书馆开幕著名画家姬振岭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视频:著名画家姬振岭做客天津美术网 视频:著名画家张永敬做客天津美术网著名画家张永敬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高清图:迎新年-津南区美术书法精品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高清图:巾帼翰墨-天津市妇女书法提名展在市文联展览馆开幕著名画家刘峰2016丙申年挂历-雄浑大气 朴实自然高清图:著名画家刘峰2016丙申年挂历-雄浑大气 朴实自然视频:在传承中创新 贾冰吾的冰雪水墨视频:著名书画家孟宪奎喜收爱徒暨庞博拜师仪式高清图:自游·自在—石增琇水彩画作品展在天津图书馆开幕高清图:天津师范大学书画院举办迎春美术作品展高清图:“色墨生象—学院派画家小品艺术展”在天津国墨书画馆开幕著名诗词家王焕墉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首页 >> 民间艺术 >> 正文

捉刀代笔:中国古代传承的漆雕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5-12-25 14:07
清乾隆  剔红婴戏图大捧盒
清乾隆 剔红婴戏图大捧盒
元  剔红人物故事纹椭圆盘
元 剔红人物故事纹椭圆盘
宋  剔红缠枝莲纹盘
宋 剔红缠枝莲纹盘

  天津美术网讯 中国乃世界上最早发现且使用天然漆的国度。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漆器之实样器物,江南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木胎朱漆碗便是实证。商周起,人们用色漆装饰器物,到了唐宋时代,髹漆技艺渐趋成熟。将漆涂刷于各种胎骨制成的器物上,谓之“髹”,于是有了一门漆器工艺:雕漆。匠人在器物胎型上涂刷数十层朱色大漆,将干未干之时,以刀代笔雕刻纹样。

  硬物之间的刻划谓之“雕”,譬如篆印、譬如石雕,坚硬刻刀遇见柔软之材则谓之“剔”。漆膜百十层,渐成厚度,工匠以刀轻剔,纹样始成。一个“剔”字,叫人感怀中国文字之严谨与灵动。

  剔红多以铜、锡、木、陶做胎,朱砂漆层层髹刷,每髹一道,必要待其自然风干凝结至七成上下,才能覆盖再一层。宋元时数十层已极费工夫,到了明清两朝,髹刷更是多至数百层,纹样图案亦越发繁复细腻。

  剔红这样东西,讲究恰到好处,漆层若薄,肥腴花纹不得表现,若厚,则费工费料,成品愈难。一器成就,除了堆漆、更不知“堆”进了多少晨昏时光。

  漆色有所不同,故有剔红、剔黄、剔黑、剔彩……之分,剔红因色泽喜庆而最为多用。宋元时代,剔红技艺成熟、名家辈出,尤以江南匠师为上。杨茂与张成两位剔红名师皆为浙江嘉兴府人,杨茂其人颇得大宋院画风格,剔红常以锦纹做底,浮雕山水人物,剔工圆润、刀痕丝毫不露。张成则擅剔花葩,枝叶肥厚、舒卷自如。日后,剔红之技传入东瀛,被称之“堆朱”,意即朱漆反复堆砌,东瀛人于两位大师名中各取一字,将剔红造器者统称为“堆朱杨成”,一代代以讹传讹,到了明治时期(即大清光绪同期),竟将“杨成”讹传为一人,这一时期刊行的《日本国志》中,录有“江户有杨成者,世以善雕漆,据称其家法,得自元之张成、杨茂……”虽为谬误,倒亦能看出其两人声名之广大。只是“堆朱”二字相较于“剔红”,意境差之甚远。

  明代永宣年间,张成之子张德刚继承父业,入朝廷主持漆器制造,他承袭父辈风格,讲求藏锋不露、漆层肥厚,题材上亦延续前朝,多以花卉山水为多。这一时期,漆工革新不断、技艺突飞猛进,多种锦地纹样层出不穷,天锦纹、地锦纹、水锦纹……与山水花卉人物并生,细腻之处,甚至能从断面辨清施漆的层数,千文万华、剔红兴盛。

  清代初期,宫廷仍任用大量前朝髹工,剔红水准不减,并在王室好尚的倾向下,更趋精工细巧,髹剔纤密繁复。乾隆爷极喜剔红器物,故而这一时期的剔红工艺亦最为繁荣,清宫造办处下设四十二作中,就专设有“漆作”,多种工艺并施,工种亦开始细化,由髹工负责逐层施漆,画工加以描画行纹,再由牙工以刀代笔、剔刻成器。元明早期,剔成的器物尚需以锉草打磨,方能尽显光泽,而到了雍乾两朝,娴熟的刀工已无需后道的打磨工序,全凭圆润刀法起转剔刻,花纹样式酣畅而成。剔红器物亦遍及宫廷各处,自碗、碟、盒、瓶到家具陈设,无所不包。

  剔红一技,昌盛数朝,直至清代晚期,方因国运日促而渐向潦草,直至衰亡。

  传世剔红器因保存不易,珍贵难得。唐代剔红至今未见传世实物,宋时之器亦仅故宫与全球几大博物馆悉藏数件。面世流转的多为明清两朝所出,形制咸备、精湛不凡。

  见微知著,透过一件玲珑纤小的剔红器物,便能看见千百年之国运盛衰、审美大观。物人两相对,个中默契,嫣然一笑。(降真)

来源:新浪收藏 责任编辑:简宁
>>相关新闻
• 张峥嵘:为民间艺术奔走疾呼
• 三峡博物馆举办“时光绣”刺绣展
• 雕刻艺人复原微缩敦煌古城
• 桐乡老人胡银松坚守核雕技艺五十载
• 听吕胜中讲你所不知道的民间艺术
• 宁夏回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在京开幕
• 四川民间艺人耗两月创作侍女木雕获全国金奖
• 当传统手工艺遇上当代艺术
• 大圣千面:赵永岐猴戏脸谱艺术展在京开幕
• 京津冀民间剪纸漫画展在天津举办
首届天津美协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山水画展览
  • 鼎天国际开启艺术圣诞 鼎天国际开启艺术圣诞
  • 翰墨春秋—王寅山水画作品展 翰墨春秋—王寅山水画作品展
  • 曹善华再次应邀赴美文化交流 曹善华再次应邀赴美文化交流
  • “解衣盘礴”—记画家韩富华 “解衣盘礴”—记画家韩富华
  • 无上清凉·贾冰吾作品展 无上清凉·贾冰吾作品展
  • 刚刚出彩—朱志刚、王刚水彩作品展 刚刚出彩—朱志刚、王刚水彩作品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