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街头旱船表演
天津美术网讯 锣鼓齐鸣,唢呐喧天,艄公拨桨,彩船穿梭。在古称妫川的北京延庆地区,每逢重大节庆,人们总能看到这种独具特色的民俗演出。它叫延庆旱船,是一项根植在传统生活中的民间舞蹈。
说起旱船,它将水中行船艺术化表现,并融于民俗之中。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也广为流行,老百姓也称跑旱船为采莲船、荡湖船、划水船。旱船在北京延庆生根发芽,汲取了延庆自身的京郊文化与兵屯文化,成为延庆文化元素中的一大特色,拥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延庆人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次竞演失利引发的百花齐放
延庆的旱船流传至今已有200年之久,最远可追溯到乾隆年间。而据旱船传承人丁石锁等艺人们回忆,1937年以前,延庆地区流传的旱船表演只是“一只船”的表演。一次,自由街的艺人在与东屯村艺人赛旱船的过程中失利了,自由街的艺人不服气,于是就开始琢磨如何改变旱船的形式。他们看到驻扎在延庆的国民党第二十九军表演的旱船体积小且轻快,由一人就可以乘驾,无论是跑动还是旋转都很灵活,相互追逐穿插变化的套路也多种多样,便受其启发,将自己的大船也改成小船,用三只小船构成一组互相追逐的表演。
此后,延庆的各个旱船队也分别针对船体大、船身重等问题进行了逐步改良,并丰富了表演套路,渐渐发展出了轻便的“三只船”“五只船”“九只船”和“多只船”等,人数也由“多人一只船”到“两人一只船”再到目前常见的“一人一只船”。
早年间,延庆旱船非常受当地群众的热捧,仅举一例便可说明。旱船的传承人王泉林说,在沈家营北老君堂村的旱船是“三只船”的表演,想要参演的村民非常多,甚至常因为争抢角色名额而闹得不可开交。经大伙儿商议后,就在村里组建了三支旱船队,以便能够让更多人玩上旱船。开始的时候,每队还是各玩各的,后来村里将“九只船”合并起来,在原有表演套路的基础上,又根据“九只船”的特点发展出新的表演套路和场记,形成了北老君堂村独具一格的旱船表演形式。
多种元素勾勒出的民间艺术
旱船是一项综合性的民间艺术,虽然它以舞蹈为表现形式,但又融合了文学、历史、绘画、音乐等艺术。延庆旱船由船顶、船身、立柱、船底、绣球、花灯及其他装饰物构成。有别于用竹竿扎制的简单旱船道具,延庆旱船更为结实牢固,其中间为四根红漆立柱,上支船顶,下连底架。骨架是用白松木制成,结构合理紧凑。演出时,艄公不但可以坐在船舷上,还可以在船上翻跟头,做各种高难动作。旱船船身靠立柱外侧各摆两盏粉红荷花灯,船顶内部前后有两排蜡座,最多的可以插24支蜡烛,格外精美。随着旱船的游动,画面中的人物、山水以及各种图案都处在清晰和朦胧、静止和跃动之间,生动鲜活而引人注目。这种昼夜皆能表演,而且深具观赏性的特点,使旱船较其他花会品种更为出众。
音乐伴奏是旱船表演的半台戏,旱船的吹打乐伴奏热烈而激动人心。其伴奏乐器有唢呐两把、大鼓两面、大小钹各一副。开场、收场及变换曲牌均由大鼓指挥,一般在每个唢呐曲牌吹奏之后,由大鼓刹鼓借机换场。旱船表演的故事情节大多依据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发展而来,现保留的旱船表演有《白蛇传》、《八仙过海》、《八大怪》等故事。因此,旱船表演多用优人衣冠、器具,演绎传统民间故事,每个角色的服饰装扮严格按照角色需要配置,以突出人物的个性,充分展示所演绎的故事情节。
可以说,延庆旱船就是延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历史上,延庆旱船曾多次代表延庆参加国庆游行表演;近年来,延庆旱船还频频参加北京市端午文化节、北京市“非遗大观园”等民俗展演活动,同时也走出了国门参加“南非中国年”传统文化巡演等国事活动,向海内外人民展示旱船文化。2014年,延庆旱船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这既是对延庆旱船的肯定,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味品”也需要被关注
玩了一辈子旱船的艺人丁春锁说:“过去旱船是延庆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曾是人们时常‘把玩’的‘日常物件’,如今它则成为‘调味品’,许多年纪较轻的延庆人甚至都不知道旱船为何物。曾经村内抢着玩旱船,不同村之间比赛玩旱船这种自发性的旱船活动越来越少见了。”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新的文明产物接踵而来。旱船确实在不断改变的“生存土壤”中面临着人才稀缺、资金匮乏等严峻的挑战。比较充裕的就业机会和丰厚的工作报酬,吸引了大量延庆的中青年涌入城区,农村成为“黄发垂髫”的聚集地,大量有能力学习旱船表演的“潜在演员”的流失导致当下“无人可用”。不仅如此,延庆作为北京的生态涵养区,经济水平较其他区县相对落后,因此各镇、各村能够提供支持旱船项目的资金也十分有限。市级、区级、镇级活动需要各村旱船队伍参加时,往往都存在活动经费超支现象。
以上两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想让延庆旱船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下大力气改变现有的“生态”。搭建平台,依托延庆旱船本身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形成品牌,获得关注,从而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加入到延庆旱船的传承队伍中来,防止传承断代现象的发生。
目前,北京市延庆区的文化单位已组织专家学者对延庆旱船进行符合社会规律与审美趋势的改造。井庄镇的延庆旱船传承基地组织了专家入村进行培训,并积极推动延庆旱船进校园,让旱船成为学校的校本课程。丁春锁等传承人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养中青年接班人上面,由他指导的“90后”旱船队虽然也存在如上所说的问题,但也为延庆旱船的传承注入了希望。
延庆旱船承载了延庆人不可替代的记忆,留存了不可磨灭的时光,它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记者 楼一宸 薛武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