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这件具有代表性的《窝脖儿》表现的是一名人力搬运工用一块一米见方的木板、一条软绳和一根木棍当简单的运输工具,把乘运的物品码放在木板上,用软绳捆绑,肩上驮着立柜、箱子等。据说这是由旁人帮助将物品放在搬运人的肩颈上,低着头在运送的路上不能停歇、不能抬头,因此而取名叫“窝脖儿”。
说起野茶馆,总是让人不自禁地想起老北京人喝茶的文化。野茶馆一般开在城外,这种茶馆很是常见,如:永定门外、西直门外、阜成门外、朝阳门外等。野茶馆非常简陋,没有字号,土屋两三间,土屋外的空地上支个布棚或用篱笆当围墙,茶具都是粗瓷粗碗。喝的茶大多是“满天星”(碎末),好的就是高碎了。主要是给一些赶路的和拉货车的人们纳凉解渴、歇脚之用。
日前,在由北京发展基金会主办,方格名家承办的北京文化艺术大讲堂上,北京民间玩具泥塑工艺大师吴德寅通过讲述和展示泥塑人物,活脱脱地再现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风俗图景,老北京各行各业的“小人物”形象浮现在人们面前,透着些许淳朴、怀旧和温馨,人们仿佛又听到了那走街串巷,鬃绳翘扁担五花八门的吆喝声。
泥塑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从新石器时期以来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从汉代墓葬中发掘出的陶俑、陶兽等物品充分说明了民间泥塑艺术的社会地位。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有“道子画、惠之塑”的美誉。到了宋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泥塑开始趋向于平民化,更贴近生活。元代以后的泥塑艺术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而且由于各地区的文化差异以及原料的不同,形成众多流派,其中著名的有:无锡惠山泥塑、天津泥人张泥塑、陕西凤翔泥塑、河北白沟泥塑、山东高密泥塑、河南浚县泥塑、淮阳泥塑和北京泥塑。
吴德寅介绍,泥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彩色泥塑,另一类是素泥泥塑。天津泥塑、无锡泥塑等多以彩色泥塑为主。老北京泥塑是以素泥泥塑为主,既有夸张也有写实、抽象与具象相结合。从小在胡同长大的吴德寅更钟爱老北京的古朴与悠闲。他认为,老北京的风俗市井文化,用素泥泥塑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来表现尤为贴切,更能体现出它的京味儿。
泥塑的制作是以黏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而成。从事老北京风情泥塑创作多年,吴德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制作风格及特点。他采集京东高山红黏土,经过水洗、澄浆、去渣、保湿、储存等特殊工艺,将原泥料制成后备用。使用前再经过捶打、摔、揉等方法使泥热化,增强泥的可塑性。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部位的特殊需要,还要加入沙、麻、纤维物、水性黏合物等,这样使作品坚固持久,不易破碎。之后通过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出形象,晾干后再作防水处理。
“看似简单,其实捏泥人讲究写意,跟国外的雕塑不一样,不是规整地按照实物的比例一五一十地做出来,而是讲究神似,将人物的神态意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融入的是创作者的情感和灵魂,这个需要长时间的酝酿。”吴德寅说。
吴德寅的作品多是市井人物泥塑,表现了老北京各色人物、五行八作:商贩、店主的伶俐;车夫和靠力气吃饭人的辛苦;艺人的艰辛;王公贵族的奢华。《老北京风俗泥塑——旧京三百六十行》是吴德寅的代表作品。它通过立体的形象展示了老北京交通、娱乐、商市、饮食、风情等,从中可以看到那时人们的衣着打扮、音容笑貌。吴德寅说:“我做这些三百六十行‘小人物’,通过他们体现出深厚的文化背景,同时赋予了民间京味文化的灵魂。这不仅仅是一种怀念,他们不可能出现在现今的北京大街小巷,但是我用泥塑重现他们乐观、温暖、诚信的品质,这是非常值得现代人深思学习的。”
如果说,有人用笔墨记录着历史;有人用色彩展现着历史;有人用音乐讴歌着历史,那么,吴德寅则用一把土、一双手再现了老北京的市井文化,是“用泥土塑说咱老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