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7月20日,建盏一条文化街“智慧建窑建盏”门店一角,叶礼忠坐在工作台前聚精会神地用一管毛笔给壶坯粘接壶嘴,低头著笔,头鬓皓然,让人不由想起《世说新语》里的故事:魏朝时候韦诞擅长书法,魏明 帝建造宫殿,想安放匾额,让韦诞登上梯子题写匾额。等到题好字下来后,韦诞的头发都已经变得雪白。炼泥、拉坯、上釉、烧窑,时光流转,55年磨一技,当年 入行时15岁的青丝少年,如今已成白发满头的行业楚翘。
代代传承是责任
在叶礼忠看来传承建盏制作技艺是天意,是本分,更是责任。1948年,他出生于建窑遗址所在地水吉镇南山村。解放前祖父叶仁诗创办了水吉半岭瓷厂;解放后父亲叶希雄携半岭瓷厂私营设备并入并筹建了 建阳水吉池中国营瓷厂,长期担任技术总负责人。1962年,15岁的叶礼忠进入池中国营瓷厂跟随父亲学艺。年少的叶礼忠对瓷泥有一股异乎寻常的热情,常常 在拉坯的转盘前一练就是半天,不久泥坯在他手里便有了灵性,转盘飞转,一拉一捻间,或瓶,或碗,变化无穷。没几年,叶礼忠就进了技术小组负责瓷器模型设计 制作。
1979年,中央美院、省轻工研究所、省博物 馆与建阳瓷厂技术人员一道组成“攻关小组”,力图恢复失传800多年的建窑建盏制作技艺,叶礼忠成了攻关小组的一员,负责拉坯。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攻关小 组历时两年的努力,终于在1981年成功烧制出兔毫盏。不久,专家撤走,叶礼忠成了本土不多,掌握建盏烧制技艺的人员。此时的建盏“养在深闺人未识”。生 产出的建盏几乎没有销路,瓷厂无法批量生产,叶礼忠只能在私下里琢磨烧制技艺。2003年,叶礼忠退休,他无法放下祖辈传承的手艺,受雇于武夷山陶艺工作 室,干别人的活,磨炼自己的技艺。随着仿制建盏产品逐渐走俏,2008年,叶礼忠终于实现梦想,和儿子叶智慧在考亭创建属于自己的建盏工作室。
孜孜不倦磨一技
门店的博古架上摆放着叶师傅研制开发的兔毫系列产品:盏、花瓶、笔筒、香炉,高贵素雅、古朴厚重,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连空气都有了古雅、宁静、厚重的味道。
叶礼忠不善言辞,五十多年来他潜心研究兔毫建 盏,使兔毫盏这一中华民间陶瓷艺术瑰宝的制作工艺日臻成熟、完美。正当我们对博古架上的作品啧啧称奇,拍摄、抚摸,流连忘返时,叶师傅却从抽屉里取出一个 残件递给我们,这是一件花瓶颈部的残片,釉面颜色黑亮如漆,温润晶莹,釉面上布满细密的毫状金色纹饰,如兔子身上的毫毛,闪闪发光。叶师傅告诉我们,这件 烧裂的花瓶残片比较接近他的理想,在他眼里最好的盏永远在下一窑。举手投足间,对专业的敬畏,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瞬间令人肃然起敬。也许,正是 这种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才使这一古老技艺穿越千年时空,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以古老技艺为业的叶师傅并不抱残守缺,相反却 极富创新精神。他陆续开发出金兔毫、银兔毫、蓝兔毫等系列产品,得到广泛认可,产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等全国各地,最近他研制成功“紫气东 来”兔毫盏,紫色的釉面温润如玉,金色的兔毫闪闪发光,典雅华丽,静心凝视,似乎一股祥瑞之气袅袅而来,令人眼睛一亮,思绪万千,立刻明白了宋代文人墨客 作句赋诗,赞其“紫瓯”、“紫玉”、“紫盏”的原因,确是恰如其分。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 做你就是赢家。叶师傅用五十多年的时间研制开发兔毫盏,如今他的“忠”字款兔毫盏在消费者心中刻下深深烙印,成了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争相收藏的目标。 2014年5月,叶礼忠的陶瓷作品《金兔毫碗》荣获第九届中国海峡工艺品优秀作品评比金奖;2014年5月,叶礼忠设计制作的《银兔毫碗》荣获中国金艺奖 国际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奖金奖;2015年他的建盏工作室荣获“建阳建盏”地理商标准用权。
最让叶师傅欣慰的是,儿子叶智慧继承了自己的建盏制作技艺,悠悠建盏,后继有人。(记者 张敏英 丁晓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