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近日,一对金发碧眼的外国夫妇刚走进十全街网师园边的一家小店,他们的目光就直奔店里陈列的各种烫画折扇、茶则而去,很快就选中了一把扇骨上烫着翠竹图案的折扇,临别时还特地请身着一袭汉服的女店主在扇骨上落上名款作为留念。
这位女店主名叫俞悦,可以说是一名文艺创客,店里的所有竹制品都出自她的巧手。无人来访时,她会埋头于摆着文房雅玩和精美茶器的书案,倚着古琴与洞箫,执一管烙笔,在葫芦、扇骨与茶则上描绘着充满禅意的画。2年前,她在网师巷社区的帮助下拥有了这家不起眼的小店,以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注入传统工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新苏作”。
阴差阳错与竹结缘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俞悦的小店,每个角落都能找到竹元素,竹扇骨、竹臂搁、竹制把玩小件……每件作品都凝聚着她的创意与巧思。在俞悦的案头,摆着一件文理斑斓的竹臂搁,上面的花纹如浮萍,似雨点,参差错落,明暗深浅,酷似天然斑竹,甚至让许多收藏苏作竹器的玩家看走了眼。竹臂搁上的花纹其实是俞悦手工烫制的,几乎可以乱天然斑竹之真。凭借对工艺的不断创新,俞悦的烙竹烫画以其自然清新的风格,在苏州可谓独树一帜,不仅赢得了藏家与同行们的好评,甚至令不少外国朋友啧啧称赞。
如今,俞悦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但很多人不会想到,她接触竹上烙画只不过短短三四年。从苏州工艺美院毕业后,她进入苏州檀香扇厂工作,拜在了大她几岁的师傅陆铖门下学习造型和烫花。很快,她就从众多学徒中脱颖而出,练就了一手烫画绝活,也让师傅刮目相看。渐渐的,这对执着于传统手工艺的师徒坠入了爱河,喜结连理。2000年工厂转制,她离开了单位,开了一家经营苏扇的小店。
随着檀香木原料价格节节走高,俞悦不得不考虑寻找新的创作载体和形式。有一次,一位朋友到店里小坐,偶然聊起曾看到过一份附有照片的资料,显示早在民国时期苏州就有艺人尝试在竹制扇骨上烙画。几经辗转,俞悦找到了这份资料。“民国时期的竹器烫画图案还很粗糙,而且这类器物的存世数量极少,有可能是匠人偶尔为之,但这却给了我不小的启发。”俞悦说,从那时起,她就与竹子结上了缘,从此欲罢不能成了“竹痴”。
创业途中历经艰辛
刚开始接触竹上烙画时,一个个难题就接踵而来。“在檀香木上,我能够很熟练创作烫画,但换到竹子上,感觉就做不出理想的效果,有时竹子还会被烫糊成为废品。”回想起当初琢磨竹上烙画时经历的艰辛,俞悦感慨颇多,在烫坏了几十捆竹子后,她终于发现了症结所在:问题出在了烙画用的工具上。在厂里,俞悦用来烙画的“笔”和普通电烙铁没什么两样,笔杆是金属的,用起来比较笨重,“笔尖”宽大,划出的线条比较粗糙,用在檀香木上挺合适,而在竹子上烫画则需要更高的精度。于是,她对工具进行了大胆改进,笔杆用竹子和塑料代替金属,笔尖也换成了毛笔笔头的形状。经过一点点反复改进,一套适合竹上烫画的工具问世了。
两年前,通过网师巷社区的牵线,俞悦租下了这处店铺。除了接待客人,这里还是她的工作室,店里陈列的每一件艺术品从设计到创作成型,都在这里完成。最近,她又完成了创作风格的第二次蜕变,仿斑竹臂搁就是此类风格的代表作。她还有一件作品,借用天然斑竹上的红色斑点,用烙笔简单勾勒枝干,构成一幅自然与人工合作而成的《红梅图》。这份创意让很多同行都拍案叫绝。
文化传承永不后悔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在新时期如何凸显新亮点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实践者,俞悦对此始终保持着一份淡定与从容。相比继承传统,她更看重手工艺品设计中的原创。为了让古今各种元素在一件烫画艺术品中实现和谐统一,不管有多忙,每天她都会静下心来翻阅传统典籍和时尚艺术杂志,从中汲取创意灵感。
如今,艺术创作已经成为俞悦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天她身上穿的都是自己设计的汉服。在父母的熏陶下,正在读小学六年级的女儿从小就喜爱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喜爱看书成绩优异,还特别喜欢弹古琴,是学校里公认的小明星。“文化艺术需要传承,但离开了创新,传承必然成为一纸空谈。就像很多传统的器物以及装饰图案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生活,但是经过与时尚相融合,它就能很好地融入现实生活,也就真正拥有了传承下去的活力。”作为一名文化领域的“创客”,俞悦对于传统手艺的传承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两年来,小店的收入只够勉强维持生计,但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在她看来实现梦想比收入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