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这样的老上海童谣你还记得吗?前日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剪纸艺术家李守白和“滑稽王小毛”葛明铭为市民带来一场上海童谣趣味讲座,李守白的巨幅海派剪纸《上海童谣》同时亮相。
童谣朗朗上口才利于传承
上海童谣不仅是几代上海人儿时的学堂,也是所有曾经在石库门中嬉闹长大的人们的共同记忆。对童谣颇有研究的葛明铭总结,上海童谣有三大特色,市井气、海派、童趣。此外,上海童谣往往寓教于乐,“长脚鹭鸶敲洋钉,敲来敲去敲勿进,原来是只螺丝钉”等对孩子们用趣味的方式进行启蒙教育,“钩钩还还,一百年不许赖”则让孩子们自然懂得诚实守信的道理。除了这些启蒙教育,上海童谣里也不乏“进阶教育”,比如“蜜蜂叮癞痢,癞痢背洋枪,洋枪打老虎,老虎吃小人,小人捉雄鸡,雄鸡吃蜜蜂。”用童谣的方式告诉孩子万物相克的“高深道理”。
不仅如此,上海童谣还能反映上海的历史发展与时代特色。例如那首最著名的“落雨了,打烊了,小八腊子开会了。”现在大家熟知的只有前三句,葛明铭介绍,其实这句还有遗失的第四句“人民警察出来了”,这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产物,之后随着时代发展,人们也对第四句有了各种不同的演绎和改编。
老上海的童谣入心、入脑、传得开,创作于石库门弄堂而贴近市井百姓。如今,尽管也有民间文艺家协会创作了大量童谣,但这些童谣却鲜为人知。例如近几年创作的新童谣“诚实是条船,守信是双桨”等,既教育得过于生硬,又缺乏幽默感,“童谣应该远离政治”,葛明铭建议,如今的童谣创作者们不妨向老一辈“取取经”,让上海的童谣朗朗上口又传承得下去。
童谣剪纸传播老上海文化
许多老上海童谣都与弄堂游戏相关:你打弹子,我滚轮子;你造房子,我顶核子……昔日上海小孩就在这种嬉闹中一天天长大,弄堂文化既满足了孩子们天真的童性,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才能。随着大家搬离弄堂,这些弄堂游戏渐渐消失,孩子不会讲上海话,也给童谣的传承带来困难。葛明铭介绍,他在暑期里教小朋友读童谣时,大家的发音让他哭笑不得。“我做过一项调查,在50几个孩子里,有五分之四的人不会讲上海话。”
怎样保护老上海童谣?这样的问题也引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注意。海派剪纸艺术家李守白想到了用剪纸作为载体,剪出老上海童谣,他也是用剪纸表现童谣第一人。李守白历时6个多月,以17米长、0.9米高的巨型篇幅展示了39首老上海童谣,也展示了过去的弄堂文化。这幅剪纸作品中加上序言共计1757字,此外还配以152位活泼的人物形象以及16只可爱的动物形象。李守白表示,作品里的童谣和弄堂游戏都是自己童年生活的记忆。这幅饱含感情的作品在武汉第八届艺术节的剪纸展上拿了金奖,打破外界素来认为“上海没有大型剪纸”的看法。
除了这幅童谣剪纸,“海上·影:花样年华之守白艺术展”也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亮相,这些表现老上海题材的作品吸引了无数双目光以及上海市民的一声声“老灵的”。李守白带了很多“小徒弟”,他在教授这些五六岁小朋友们海派剪纸的同时,也会教他们读童谣,了解老上海弄堂文化。